關鍵詞:生活化教學;英語教學;應用
一、生活化教學問題的研究意義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在課堂上講,學生在課堂下面被動的接收,整節課下來氣氛十分沉悶,學生的學習效率較低,不能真正意義上去把握英語脈絡,不能運用英語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更不能體會學習英語的樂趣,忽略了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生活化研究讓越來越多的老師重視到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也有利于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從而也提高了教學質量。
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學生進去教室之前并不是一無所知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生活就是教育,離開了生活的教育就是無趣的、乏味的,學生只是對知識死記硬背,并不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教育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服務于生活,課堂上學到的英語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如以Traveling為話題,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Do you like traveling? Where Have you ever been? 可以讓學生將自己旅游的一些照片帶到課堂上來。課堂上讓學生演示這些有趣的照片,同時用自己的真實感受來表達,特別要注意一些形容詞,如happy tired等。學生們很喜歡講述他們的經歷,同時也嘗試用英語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體會到了語言的實用性。同時教師還可以拓展話題,假如到陌生地方旅游迷了路怎么辦?或者到國外旅游該準備哪些常用詞匯.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要不斷加強專業知識學習,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從而適應教育發展的具體要求。一線教師不應該僅僅是一名講師,還應是一名研究者,從而提高自身素質,取長補短,改變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新課程理念提出教師要“創造性的進行教學也研究”促進教師由“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總之堅持生活化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發展,也有利于教師專業發展。生活化教學就是把生活中的素材用于課堂教學之中,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將所學知識用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現讀書的價值。同時,生活化教學還有能夠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他們關注社會、熱愛社會、改變社會的崇高思想。
二、生活化教學的具體方法
傳統教學中,老師在課堂上孜孜不倦地講,學生左耳進右耳出,教學效果當然不行。特別是英語,對于習慣使用漢語的學生有一定難度,他們一開始聽教師講課就像聽天書,覺得十分生疏。但學生大腦并非一張白紙,實際上他們腦子里已經有了很多東西,只要教師加以利用,相應地創設情境,從而引出問題,這時學生就更容易接受問題和理解問題,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簡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對知識的有效構建,需要教師進行大量的實踐。只有在真切了解大量事實的后,學生才會感受到知識的重要性,才能發自內心的對抽象的英語概念和規律進行記憶。對此,教師一定要注重英語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上對知識進行建構。一些英語概念是非常難理解的,對此,在教學中可先通過一些生活問題進行引導,從而為英語概念的學習提供認知支持。學生都有一定的自發理解周圍事物的能力,如語言,從一個剛會學知的嬰兒到一個與人交流、侃侃而談的少年學生,都是自我理解的過程。但是學生的自我理解也有錯誤,而錯誤的概念會對學生的學習起到阻礙作用。
作為一門基礎的自然學科,英語本身就是從生活獲得的,英語本身就離不開生活。而英語又是發展的學科,課堂教學一定要注重內外的聯系。在課堂上,教師要把社會生活中的英語融入到教學之中,讓學生從感受到英語與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如以price為話題,教學生詢問價格的表達方法。可以借助電腦或讓學生自己繪一些日常用品的圖案,然后讓學生盲抽,抽到“商品”之后,讓學生準備一段時間,接著扮演指定的角色[2]。在表演過程中,雖然商品畫在一張紙上,但學生可以充滿想象,對商品的質量、形狀、顏色等進行比較,作為討價還價的理由,這樣非常貼近生活,學生也非常樂意相互“爭吵”。
三、回歸生活解決英語習題
只是在人意識覺醒后開始分化,產生了不同的科學,但無論什么科學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都不能遠離生活。教育是科學發展的基礎,然而隨著科學的發展,課堂教學越來越重視理性的邏輯,逐漸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實踐。為了鞏固知識,教育者設計了大量的習題,然而它的出現更使“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相分離,學生們不再關注教育,而是沉浸在茫茫的題海之中。讓人費解的是,雖然一些學生做了很多題,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仍然不足。事實上也很容易理解,學生做習題就像吃飯,不是吃得越多越好,飯吃得太多會引起消化不良。所以吃飯要“精”,而不是要“飽”。做習題也是一樣,題海戰術只能讓學生產生厭惡心理,進而引起消化不良,知識成為腦中的匆匆過客。要想改變這種情況,必須改革傳統的做題方式和教學方法,從脫離實際的“純英語”中走出來,為習題增添生活氣息,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生活中做習題,讓習題不再是單調乏味的東西,而是對學生充滿吸引力,定于樂趣和挑戰性。學生在學習中,眼、耳、手、口都得到了運用,更加深了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學習能力。英語習題應該盡可能與生活內容相聯系,讓學生一看到充滿生活味的題目就能提起興趣,從而增加學生對英語的情感[3]。
總之英語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它也在不斷的發展。這樣就要求教師不斷的更新自己的英語知識,了解最新動態,學習最近科研成果。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各種情景素材及熱點知識。這樣能使學生感受到英語是有用的,生活中的許多內容都與英語有關,學好英語對以后步入社會非常有幫助。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使其社會責任感有所增強。
參考文獻:
[1]馬海青.初中英語生活化教學的嘗試[J]. 教學月刊(中學版下). 2013(01)
[2] 程月春.論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策略的優化[J]. 成功(教育). 2011(02)
作者簡介:
陳蕾(1980.10-),女,漢,陜西岐山人,西北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理論研究和實踐改革,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