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歡 楊麗珍 楊貴飛 謝玉先 肖逸嗚
關鍵詞:黔東南苗侗族;創新與傳承;文化旅游;發展
一、黔東南苗侗竹編工藝介紹
黔東南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蘊含著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形態各異,儀態美觀,采用粗絲編制的稱之為粗絲工藝品;采用細絲編制的稱之為細絲工藝品。在三穗縣,由于氣候溫和,有著豐富的竹林資源,根據竹林的特性竹編工藝品層出不窮。在三穗縣,竹編工藝品主要產自瓦寨,這是傳承悠久的大品牌。其工序細膩,工藝復雜,竹器制作精良,因經久耐用而文明,此外,瓦寨還被稱為“斗笠之鄉”。三穗縣的竹器沒有統一標準,都是根據生產生活所需制作,各具特色,外表美觀,實用性強,比如說,斗笠放在頭頂,可以遮風擋雨;背簍可以背東西,飯盒可以盛飯。在三穗縣世居的人民還經常制作籮筐、簸箕等用具,用來裝東西或者曬糧篩米。近些年,產品已遠銷國外,其被譽為“竹器之鄉”。
隨著社會進程不斷加快,很多傳統手工業收到強烈沖擊,三穗的竹編工藝也無法幸免。如今,三穗竹編工藝品面臨著“繼承難”“發展難”“創新難”等問題,本文對三穗縣竹編工藝的發展歷史、傳承方式、工資手法、地方特色等進行簡單闡述,找出其存在的困境,并從開發的角度提出可行的建議。
二、貴州黔東南苗竹編工藝進一步開發存在的困境
(一)從市場和其工藝本身角度分析
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苗侗竹編工藝跟眾多傳統工藝一樣遭遇了困境和挑戰。這些困境表現在方方面面。第一,隨著工業化社會的到來,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具體而言,三穗縣從事竹編藝術的人員逐年減少,傳統竹編工藝品需求減少,從業者無法養家糊口,只能選擇改行。除此以外,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三穗縣留守家鄉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一代中熟知竹編技藝的人甚是無幾,而年長一代正逐漸老去,致使竹編藝人出現斷層困局。第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塑料制品以及金屬制品的盛行代替了竹編制品,日常的生活用具不但豐富多樣且價格便宜,制作方便快捷,而竹編工藝制作復雜耗時,就直接導致了手工的竹編市場受到遭受強大沖擊。第三,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物質生活豐富程度的推進,人們的興趣愛好和生活態度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學習竹編技藝。第四,產品定位不明確,容易導致竹編工藝品和市場上現有產品“撞車”,大量雷同產品涌入市場,滿足不了人們的正常需求;產品定位不符合人們的生活理念,容易將竹編工藝品的兩大特性(竹材、手工)帶來的價值優勢沖擊減弱。
致使三穗竹編陷入困境的除了外在的因素以外,還有竹編工藝自身的內在因素。第一,“竹編”顧名思義編制的原材料只能是竹子,而竹子的生長環境對于溫度和濕度都有一定的要求,竹編原材料的局限性導致竹編工藝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第二,竹編材料和竹編工藝品內在的缺陷也會影響竹編的銷售和發展。例如,純手工竹編的使用壽命、適用范圍及做工精致程度與現代的工業制品比較起來確實存在不足。第三,具有時代性和創新性的竹編產品有待于被挖掘和開發。編織技法和產品樣式大多是世代流傳下來的,是竹編傳承人對最初祖傳技法的原樣沿襲、模仿和再現,并沒有做多少形式內容的改進創新,即使有創新的產品也為數不多。第四,竹編工藝品的制作流程復雜、工序繁瑣、生產效率低和利潤微薄,嚴重打擊了竹編手藝人的制作積極性。第五,竹編工藝品的制作主要以個體戶為主,很多竹編工藝品都不對外出售,自編自用;產品類型較少,多以農耕用具(簸箕、斗笠、背簍、篩子等)為主。
(二)從設計角度分析分析
第一,缺少團體,分工不明確;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瓦寨就憑借斗笠一躍成為知名的竹器生產地,人們當時就在探索集體化生產的道路,后來,團體協作出現問題,分工不明確,集體生產走向破產。
第二,技術革新不徹底;竹編工藝品以個體戶為主,最多也就是作坊經營,曾嘗試過技術革新,卻由于資金、技術、無法適應現代化大生產等因素而被迫停止,導致竹編工藝品品種單一、樣式單調、花色受限,產品質量不夠高,沒有足夠的品牌影響力。
第三,竹編工藝品的竹原料質量參差不齊;在三穗縣,用來制作竹編工藝品的毛竹有著突出的竹節,處理不當,要么毛竹原料直接作廢。要么竹編工藝品使用壽命較短,有著產品有礙觀瞻。
三、困境下如何實現竹編工藝品的設計與創新
(一)做好市場經濟下竹工藝品的定位
隨著時代在不斷變化發展。人類的思維方式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對現代人而言,簡單的竹編工藝品無法滿足其需求,他們需要個性化、差異化明顯的竹編產品。所以,在設計竹編工藝品過程中,應當結合各類消費者的需求,細化消費人群,定位竹編工藝品的市場方向和客戶群體,具體而言如下:根據年齡劃分用戶范圍;按照一定的年齡標準,把竹編工藝品的客戶群體劃分為青少年、中老年、老年人等群體;其中,青少年追求個性與時尚,應當在竹編工藝品的類型、顏色、形狀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利用現代科技改變竹子顏色,按照青少年群體鐘愛的顏色來編制產品。此外,還可以創新竹編工藝品的產品類型,生產竹編魔方、拼圖等特色產品,吸引青少年消費群體。中老年消費群體所需的竹編產品應當體現細心穩重等特點,確保色彩符合需要的基礎上,開發特色產品,比如說辦公用品。針對老年群體所需產品特點來看,應當將竹材碳化,成為深褐色產品,給人歷史變遷和溫暖之感。
(二)整合各種材料
竹編工藝品的主要原料是毛竹,竹子的自然簡約致使其工藝品具有生命力。隨著時代不斷發展,人們對竹編工藝品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在設計竹編產品時,可以拓寬思維,不要局限于僅以竹子為主要生產材料,可以試著融合玻璃、塑料、陶瓷、金屬等材料,利用材料之間的碰撞來生產更為美觀的產品,在盡可能保留竹子原有自然感覺的基礎上,提升產品的視覺沖擊力,保留竹子的自然美,增加竹子的利用率。
(三)系列化設計
縱觀工藝品界,很多產品都是以系列的形式呈現的。竹編工藝品可以借鑒這一理念,與時俱進地設計系列化產品。全面增強自身市場競爭力,形成自主品牌意識。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考慮:
第一,設計成套系列產品。竹編工藝品目前基本沒有成套的系列產品,在設計過程中,可以根據客戶要求,設計系列產品,保證成套產品的功能性統一,在造型上進行創新。比如說,設計一系列燈具,包括吊燈、臺燈、裝飾燈、落地燈燈。
第二,設計組合系列產品。在設計竹編工藝品產品過程中,應當根據職業收入來劃分用戶群體。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不同收入的群體對該產品的需求也不相同。一般情況下,經濟基礎好的這類群體審美較高,品味也較為高壓,而收入較低的群體,品味相對低一些,對產品的實用性最求較大。需要竹編工藝品的消費群體可以劃分為工薪層、藍白領、高收入群體等3個類型。例如,對于工薪層在購買竹編工藝品時,最看中產品的價格和實用功能,每次設計應該多考慮其這種需要;高收入群體特別重視生活質量,可以為其提供私人訂制服務,按照其需要設計、研發、生產產品等等。
四、與當地民族風情文化旅游相結合
(一)三穗竹編特色
三穗竹器編織從農特產品向工藝美術品的轉變,三穗斗笠的篾破得細且要過勻刀;涼背篼的篾要去青、刮光滑,還要染色;撮箕的篾破得粗且硬,編織也較隨便;曬席的篾要破得寬而薄,總之,凡盛細東西、作裝飾的,篾破得細而光滑,做工很講究;凡盛粗東西的,篾破得粗而硬,做工比較簡單。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現代科技產品已取代了斗笠和竹籃等人們日常生產生活的適用工具。然而,三穗竹器編織品卻不因為現代科技產品而淘汰,反而更提升了三穗竹編制品的工藝水平和欣賞價值。通過技術提煉、產品升級后,三穗竹編制品以全新的手工藝和更高的欣賞價值走上了省內外電商市場。如三穗縣黔森源竹器公司生產加工的竹制草帽、花紋"福”字簸箕、飲水器具的竹制杯套以及花紋多樣的竹制燈籠等等,都深得人們的青睞。侗族竹編在傳統基礎上進行外觀、功能等方面進行實踐創新,能夠讓竹編工藝和本地區民族文化相結合,打造地方文化旅游,為本地區的經濟提供發展思路。
(二)產品市場營銷和開發
大多數竹編都是靠本地和外地市場營銷,部分境外市場營銷。因此,可以擴大三穗竹編的營銷范圍,進一步滿足竹編工藝的市場需求。我們還可以利用當地的苗侗族風情旅游業發展,開展以竹編日用品制作體驗為主,苗侗族風情生態旅游為輔,讓它們合為一體,把傳統竹編手藝品融入到民族風情生態旅游中,在傳統手工藝得到傳承的同時又生生不息。
竹編在生產過程中,不能盲目地利用現代生產方式批量生產,要尊重市場規律,根據市場的供需情況來生產,生產產品要略低于市場需求,適量保持市場需求“饑餓”,這樣才能保證竹編工藝產品的價格。隨著我國旅游業的興起,傳統手工藝成為重要的旅游產品,其中的文化價值不可估量,竹編工藝上的紋飾隨著市場的需要,在傳統侗族吉祥物圖樣的基礎上增加了其它繁鎖的花紋類型。正因為在市場的推動下,竹編工藝的創新正面臨危機,價格又昂貴,有可能走向消亡。所以,要樹立正確的開發理念,在考慮產品的商業屬性的同時,也要考慮其傳統優秀文化屬性;既要適應市場,又不失竹編工藝的特色。
結束語
總而言之,竹編工藝品并非只是傳統手工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它還是歷史長河中經得住考驗的精神財富之一。只不過,隨著時代進程的持續發展,如果傳統竹編工藝品不創新技術和傳承譜系,提高手工技藝,開發創新,就容易淹沒在歷史長河里,失去原本就有的價值。所以,竹編工藝品的創新應當是緊貼時代脈搏,精準定位市場,使用綜合化材料,設計系列化和成套產品,擴大知名度,得到業界認可。
參考文獻:
[1]劉榜嬌 貴州三穗竹編工藝的困難與機遇 2018年第11期
[2]吳道科 關于做大做強三穗竹編業的思考
[3]竹編工藝產品的設計與創新
[4]曹潔,許懋琦 淺議竹編工藝產品的設計與創新 東華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
[5]何紅兵 傳統手工藝如何在現代生活中傳承發展 2017年第05期
作者簡介:
楊麗珍(1998.12),女,苗族,貴州黔東南人,六盤水師范學院在讀本科生;
余歡(1999.09),女,漢族,貴州盤縣人,六盤水師范學院在讀本科生;
楊貴飛(1999.05),女,漢族,貴州六盤水人,六盤水師范學院在讀本科生;
肖逸鳴(1999.10),女,土家族,貴州省銅仁人,六盤水師范學院在讀本科生;
謝玉先(1999,08),女,漢族,貴州畢節人,六盤水師范學院在讀本科生。
基金項目:大創省級課題:《黔東南苗侗族竹編工藝創新開發與研究》(項目編號:S202010977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