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群 夏桂芳 常 媛
(江西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隨著國民對文化傳媒產業的消費需求不斷加深,文化傳媒企業數量不斷增長的同時對資本市場的資金需求也逐漸加大。然而伴隨國家越發嚴格的監管力度以及行業“陰陽合同”等惡性問題的出現,國內文化傳媒企業從2016年便開始遇冷,2019年,隨著監管新格局的確立,企業融資相對困難,逐步進入“資本冷靜期”和“政策嚴管期”。2020年上半年的新冠疫情暴發使得文化傳媒資本市場備受沖擊,行業經營效益持續下滑,但隨著下半年疫情得以控制,市場逐漸步入正軌,行業多個細分領域的資本活力明顯回升,與此同時,中國經濟以及資本政策的持續利好使得文化傳媒資本市場脫離“寒冬”的幾率將大幅增加。
關于文化企業融資,國內學者目前普遍認為我國文化企業存在“融資難”現象,并分析了相關原因和改進措施,Hong Xiao[1]、吳迅[2]等人從政府、行業和文化企業自身等角度提出了多樣化的融資方式可為文化企業帶來更多發展機遇的建議。融資效率界定方面,P.R.Gregory等[3]、孟楓平等[4]對其內涵進行了完善,并將其視為融資后資金通過優化配置所能實現的最大使用效率;融資效率影響因素方面,劉迅等[5]、W Cen等[6]等人從政府、企業和金融市場等角度提出了優化融資效率的建議,且認為實現行業的自由發展需要多方共同參與配合。融資效率評價方面,目前主流評價方法是DEA法,在研究不同行業融資效率特征差異時,田金方等[7]采用超DEA效率法研究得出第三產業融資效率正處于緩慢下行趨勢。
隨著2020年下半年疫情逐漸被控制,國內經濟環境的恢復與發展使得文化傳媒企業融資環境逐漸向好,融資熱度也有所回升,與此同時,新政策的不斷推行也為資本市場的再度活躍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由于文化傳媒企業的“輕資產”特性,其較其他行業更加依賴資本市場的資金輸入以及對融入資金進行的專業管理,因而市場參與者更需學會利用資本實現發展升級。
由圖1可知,自2016年起,文化傳媒企業融資交易數量便逐年呈下降趨勢,大額交易案例頻現,融資交易金額于2018年創新高,但2019年便呈大幅下降趨勢,2020年行業投融資市場仍處于寒冬期,且受疫情影響,融資活躍度大幅降低,相較2018年的峰值期,2020年行業融資規模僅占其約三成。同時,在經歷行業投資熱潮后,融資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資本逐漸向后期輪次和頭部企業聚集,2020年天使輪和早期輪次投資占比明顯下降,中后期輪次占比大幅上升,未來投資者向頭部企業大幅傾斜的趨勢或將不斷加大。正如“十四五”規劃所強調的要“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文化傳媒企業應順應國家整體發展規劃,不斷脫虛向實,才能真正贏得資本市場的青睞,從而在復雜的變局中站穩腳跟。

圖1 文化傳媒企業2015年~2020年融資交易趨勢圖
影響文化傳媒企業融資效率的因素包括投入和產出兩方面:投入方面的影響因素包括企業融資規模、融資成本與資本結構等;產出方面的影響因素包括企業資金使用率、盈利能力等。綜合考慮以上因素,本文選取的投入指標為資產總額、負債總額、籌資活動分配股利、利潤或償付利息支付的現金、營業成本,選取的產出指標為凈利潤、營業收入、未分配利潤。以上指標對應的數據可分別從企業財務報表中獲取,且數據準確性較高。
本文研究的主題是文化傳媒企業的融資效率狀況,考慮到財務信息披露的口徑與數據間的可比性等因素,本文選取申萬行業分類中“傳媒”二級分類下“文化傳媒”行業的企業作為原始樣本進行分析,樣本數據主要來源于企業財務報表和chioce數據庫,借助DEAP 2.1軟件對融資效率值進行測算。為滿足研究需求,本文參照已有做法,根據東方財富網以及同花順軟件,選取在滬深兩市上市的文化傳媒板塊企業作為樣本,并對樣本作如下處理:(1)選取2010年12月31日前成立的企業;(2)剔除ST、*ST企業以及在經營過程中處于非正常營運狀態的企業;(3)剔除主要財務數據不完整以及財務數據無法獲取的企業。在進行樣本篩選和剔除后,本文最終選取了21家在文化傳媒板塊上市的企業進行研究,且本文對選取的原始指標數據做了無量綱化處理。
基于DEA-BCC模型的靜態效率評價是以各年度文化傳媒企業的截面數據作為原始數據,得出各年度文化傳媒企業的相對效率值,進而對其進行橫向比較分析。

圖2 2015年~2019年效率值在[0.8,1)范圍內的文化傳媒企業數量走勢

圖3 2015年~2019年效率值為1的文化傳媒企業數量走勢
綜合技術效率(TE)反映企業對資源的綜合配置和使用情況,體現文化傳媒企業整體融資效率。通過表1可知,文化傳媒企業TE值為1的數量在2017年后便呈下降趨勢,而TE值處于[0.8,1)范圍內的企業數量呈上升趨勢,說明這些企業存在投入浪費或產出不足等問題,即未實現產出最大化;同時,文化傳媒企業中存在TE值處于[0.5,0.8)范圍內的企業,即存在企業融資效率處于較無效狀態的現象。純技術效率(PTE)反映企業融資結構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充分利用現有管理水平及生產技術使資金在創造收入、提高利潤等使用上實現效率最大化。PTE值越接近1,融資情況越合理,反之則表示企業需優化技術及管理水平以提升融資能力。通過表1可看出文化傳媒企業PTE值為1的企業數量呈下降趨勢,PTE值在[0.8,1)范圍內的企業數量呈上升趨勢。PTE值處于融資有效狀態的企業數量逐漸減少,而處于融資非有效區間內的企業數量逐漸增加,說明文化傳媒企業在技術水平及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退步現象,需加強改進。規模效率(SE)是指在產出水平一定時,企業規模對效率值的影響,即企業融入資金的投入、產出是否與當前規模相匹配。當SE值為1時說明企業處于最佳規模狀態;當其不等于1時,則會出現規模遞增或遞減兩種結果。根據表1可知,文化傳媒企業SE值為1的企業數量呈下降趨勢,SE值在[0.8,1)范圍內的企業數量呈上升趨勢,說明文化傳媒企業投入資金存在浪費現象,這使得企業規模收益降低,融資效率也隨之下降,企業需控制投入規模、優化規模效率。

表1 不同等級效率值對應的企業數量 (單位:家)
根據圖4可看出,文化傳媒企業效率平均值自2017年后便呈下降趨勢,說明文化傳媒企業融資效率處于波動下降狀態,這與行業投資回報周期較長的特點有關;此外,2017年后行業出現的天價片酬、“陰陽合同”等惡性問題使得監管之勢趨嚴也是推動行業進入寒冬期的又一重要原因,在退出渠道收緊的影響下,文化傳媒企業融資越來越困難,行業經營效益持續下滑。通過圖5可看出,規模報酬遞減的文化傳媒企業數量在2017年后呈上升趨勢,說明企業投資浪費現象加劇,因此,企業一方面應減少資產的投資來提高資金運用效率,另一方面企業也應進行技術創新、完善管理制度、優化融資結構、建設人才隊伍等,嘗試從多方面綜合提高企業融資效率。

圖4 2015年~2019年文化傳媒企業效率平均值走勢

圖5 2015年~2019年規模報酬遞減的文化傳媒企業數量走勢
在DEA-BCC模型靜態橫向對比分析的基礎上,為反映2015年~2019年連續時間段內文化傳媒企業融資效率的動態變化,引進DEA-Malmquist指數模型對文化傳媒企業融資效率進行動態分析。2015年~2019年文化傳媒企業融資效率Malmquist指數分解及變動趨勢分別如表2和圖6所示。

圖6 2015年~2019年文化傳媒企業融資效率Malmquist指數變動趨勢

表2 融資效率Malmquist指數分解
由表2可知,2015年~2019年文化傳媒企業Tfpch平均值為1.053,大于1,表明四年的平均增長率為5.3%;Effch平均值為0.988,小于1,表明四年的平均增長率為-1.2%。其中Pech四年的平均增長率為-1.3%,而Sech四年的平均增長率為0.1%,說明2015年~2019年期間文化傳媒企業規模效率有輕微提高,而企業經營管理和技術水平卻有所退步,且其退步引起的效率下降幅度大于規模報酬變動帶來的效率提升幅度,因此,最終使得文化傳媒企業技術效率退步,從而對融資效率的提高起到抑制作用。而2015年~2019年文化傳媒企業Techch平均值為1.066,大于1,表明四年的平均增長率為6.6%,說明企業生產技術進步對融資效率的提升起促進作用,這也是構成Tfpch平均值大于1的主要原因,其為2015年~2019年期間文化傳媒企業融資效率的提高起到了主要貢獻作用。通過圖6看出,文化傳媒企業Effch值在2015年~2019年內基本較穩定,只有在2016年~2017年表現為進步,之后便處于退步狀態,這也符合文化傳媒企業2017年后資本遇冷、行業經濟效益下降的行情。在行業資本遇冷后,許多文化傳媒企業嘗試改善生產技術,加快產量輸出進而提高融入資金投入生產使用后的變現速度以緩解“錢荒”難題,如圖6所示,盡管文化傳媒企業Techch值和Tfpch值在2017年~2018年和2018年~2019年表現為進步,但其進步幅度呈下降趨勢,說明生產技術的進步對企業融資效率的提升是有上限的,隨著科技更新換代速度不斷加快,當今文化傳媒企業的生產技術基本趨于成熟,進步空間較小,長期內很難再有較大突破。因此,文化傳媒企業想要提升融資效率,重點應從改善企業管理水平和提高規模效率兩方面著手。
本文以文化傳媒企業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文化傳媒企業融資現狀與融資靜態和動態效率進行分析得出:(1)文化傳媒企業目前融資難度較大,需拓寬融資渠道,創新融資模式;(2)文化傳媒企業在融資效率方面存在投入浪費、產出不足、企業管理水平和規模效率較低等問題,其融資效率的提高需要企業、政府和金融市場等多方的共同參與和配合。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本文建議如下。
(1)政府方面,應加強政策性法律保護,提高宣傳教育和懲治執法力度,完善文化傳媒企業知識產權評估機制和信用評級及擔保體系,鼓勵企業創新發展具有本土特色的產品,優化全國信用查詢及評價監督體系,降低企業信用信息成本,幫助緩解企業融資壓力。(2)企業方面,應提高資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整合已有資源完善產業鏈,降低供應鏈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面對多數文化傳媒企業小、散、弱的困境,應加快不同區域間的整合并購,充分利用成功產品的附加值和品牌效應等措施來提高企業規模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