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政
(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商學院,廣東 肇慶 526020)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經濟領域的專家學者都曾提出過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1]。肇慶要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必須摒棄傳統發展方式,主動適應新常態、新發展的要求,緊抓歷史機遇,在“一核一區一帶”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下,結合肇慶實際,實現經濟有質量有效益地增長。
2019年,廣東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7671.07億元,連續31年居全國首位。但是,廣東省內21個城市的發展仍然極不均衡,尤其是廣東省珠三角九個城市GDP總量呈現兩極分化(如圖1)。

圖1 2019年廣東省各市GDP
珠三角城市經濟體量大,但珠三角九個城市間的經濟發展存在較大的差異[2],區域體系、政策機制等仍不健全。其中,肇慶市經濟總量及發展效率仍處于中下游水平,在邁向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仍有較大發展空間。因此,從“一核一區一帶”戰略角度提出肇慶市建設高質量區域中心城市的路徑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Charnes等人1978年首先提出了數據包絡分析法(DEA),這是一種通過考慮決策單位的投入要素和產出要素,對多投入與多產出的決策單位進行相對有效性的評價,并計算出決策效率的方法[3]。CCR模型是在假設當DMU處于固定規模報酬(技術水平和要素價格不變)時,針對總效率的評價模型。當規模效率等于1時,表示正處于最佳規模投入狀態,即出現經濟學中提到的規模收益曲線最高點,而規模收益遞增或遞減都會使規模效率不等于1。DEA 模型能夠測度城市經濟發展的綜合效率(TE)、純技術效率(PTE)和規模效率(SE)進行靜態分析。
其中:綜合效率(TE)=純技術效率(PTE)×規模效率(SE)
CCR模式可求得綜合效率值(TE),BCC模式可求得純技術效率值(PTE),通過以上公式即可得出規模效率值(SE),并最終通過BCC模式可以針對各樣本城市的經濟發展效率進行規模報酬分析。如果TE>1,則有效率,TE<1,則無效率;純技術效率(PTE)是指企業在現有的技術上,以一定水平投入要素所能產出的最大可能產量。
通過相關文獻整理發現,在利用DEA方法對城市經濟發展效率進行研究分析時,投入指標使用頻率最多的是:固定資產投資額、勞動力投入或從業人員總數。產出指標多數選取GDP、居民人均收入和稅收等。
例如:王洪平在利用超效率DEA對廣東省城市經濟發展質量評價研究時,采用了地區GDP、人口數量、固定資產投資額和城鎮化率作為投入指標,將地區財政收入、居民年人均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和金融機構存款余額作為產出指標[4];方大春在利用三階段DEA模型,對長江經濟帶中心城市經濟效率比較分析時,把勞動力投入、固定資產投資額、能源消耗和財政收入作為投入指標,選取了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作為產出指標[5];舒服華在利用SBM超效率DEA模型,對江蘇省城市經濟發展質量進行分析時,選取了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額、人口數量和城鎮化率作為投入指標,把居民人均收入、稅收、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和居民存款余額作為產出指標[6]。另外,201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與經濟日報社共同發布了《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7:住房,關系國與家》,在中國城市經濟競爭力分項報告的六個研究發現中提到:“對外開放水平較高的城市綜合效率競爭力普遍較強”、“城市創新發展對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提升影響明顯”,在中國城市宜商競爭力分項報告的五個研究發現中提到:“對外聯系競爭力是影響宜商競爭力的關鍵要素”、“研發投入與經濟發展呈現邊際效應遞增趨勢”[7]。可見,對外開放和研發投入對城市經濟效率的影響重大。彭麗花等在利用三階段DEA模型針對珠三角城市群經濟效率的比較研究中,就把R&D(研發)經費投入和外商直接投資額列為投入指標[8]。因此,本文選取了固定資產投資額、勞動人數、外商直接投資額和R&D(研發)經費作為投入指標;選取GDP和人均收入作為產出指標。
DEA是一種非參數技術,用于測量一組涉及多個輸入和輸出指標的決策單元(DMU)的相對效率,分析城市經濟發展效率中有廣泛的應用。本研究運用DEA模型,使用DEAP2.1軟件,對21個樣本城市2018年的各項投入產出指標數據進行分析。由于城市經濟發展中各投入指標屬于可調節要素,所以選擇投入為導向,即BCC-I模式和CCR-I模式。根據分析結果整理得出以下6個綜合效率未達到1的城市,如表1所示。

表1 DEA數據結果
由表1分析結果數據可以看出,廣東省21個城市經濟發展綜合效率整體平均值為0.956,說明整體發展水平較高。綜合效率值未達到1的城市有惠州市、江門市和肇慶市等三個珠三角城市,說明在珠三角九市中經濟發展效率處于劣勢。其原因與各城市的主要產業有關:惠州市以惠州數碼電子和石化煉油產業為主,江門市以新材料、旅游及海洋產業為主,肇慶市以建筑材料、家具制造、食品飲料、精細化工產業等為主。產業是城市經濟發展的核心,缺乏合理的產業結構是導致以上城市經濟發展綜合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從純技術效率分析,惠州市、江門市和肇慶市PTE效率值分別為0.774、0.741和0.847,效率值不但小于1,而且均在0.9以下。純技術效率值反映了決策單位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獲取最大產出的潛力,具體測定的是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上,其投入資源的使用是否有效。這說明在現有的技術水平下,以上城市在提高城市經濟發展產出要素,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和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仍存在技術上的不足。原因可能是固定資產投資額、外商直接投資額、研發(R&D)經費等投入要素未得到合理配置,導致資源過剩和投入不合理等問題。
從表1可以看出,肇慶市綜合效率值為0.838,純技術效率值為0.847,規模效率值0.989,所有數值都小于1。其中,規模效率值可以反映城市投入要素規模變化對GDP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影響,通過衡量投入產出比例,分析其合理性,能夠預測其未來發展態勢。通過BCC-O產出模型進一步分析,得出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慶市BCC產出模型最優值和冗余程度
從數據分析結果可見,肇慶市經濟發展綜合效率較低,尤其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面冗余程度高達27.94%,存在著嚴重的資源浪費,應當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明確政府投入資金的流向;在R&D研發投入經費方面,肇慶市有1.26%的冗余。由此說明肇慶市在尋求向高新產業轉型過程中,整體投入缺乏效率,可能存在盲目求新求變的情況。總體上看,想要實現肇慶市經濟高質量發展,使投入與產出達到規模效率,在地區生產總值(GDP)和居民人均收入方面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如表2所示,想要到達規模效率,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GDP需增加428.085億元,居民人均收入需增加3133.294億元。
肇慶市要充分利用獨特的區位條件、豐富的土地資源、明顯的成本優勢,著力打造大灣區連接大西南樞紐門戶城市、科技產業創新重要承載地、新能源汽車與節能環保產業基地、康養旅游生態名城。結合分析結果,在“一核一區一帶”戰略下,肇慶市在建設高質量區域中心城市時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明確城市定位,加快實現“一核一區一帶”區域發展新格局。肇慶市位于廣東省中西部,西江干流中下游,屬于珠三角區域和粵港澳大灣區,是珠三角和大灣區連接大西南的樞紐門戶城市。珠三角九個城市中,從GDP占比上看,肇慶排名最后。在“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中,肇慶應明確城市定位,大力發展龍頭產業,全面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扮演好“核心”城市角色。
(2)整合城市資源投入,推動重大項目加快落地。近年來,肇慶市在推進文明城市建設過程中,在城市基建和城市環境整治方面投入巨大。尤其在承辦省運會前夕,肇慶市大力推進高新區建設,重大項目投入數量可觀。在接下來進行高質量區域中心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繼續大力推進,確保重大項目加快落地。
(3)著力引進人才,提升城市發展競爭力。人才是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資源,在全國各大城市出臺各類人才優待政策,全力發動“搶人大戰”之際,肇慶市應該注重健全人才引進機制。一方面,要依靠本市高等教育發展,建立高水平高等學校及研發機構,推進高素質創新人才協同發展。另一方面,要通過提升城市吸引力,加快完善人才落戶政策,引導創新人才向粵東西北地區集聚。
(4)改善營商環境,營造招商引資新氛圍。肇慶市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應該大力營造與國際接軌的高標準營商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形成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因此,要使營商環境公平化、規則化、效率化,那就必須以信用監管為核心,推進審批手續簡潔化、便民化,打造高效便捷政務營商環境。大力消除行政區域壁壘,為國內外資本入駐肇慶營造開放、平等的投資環境。
(5)追求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建成區域性中心城市。落實“一核一區一帶”區域城市建設策略,關鍵在推進粵東西兩翼沿海地區重大項目建設,協調珠三角與非珠三角城市間的資源要素配置,落實資金、土地、人才等政策支撐。推進區域深度一體化,立足不同區域資源優勢,以核心城市發展推動沿海經濟帶產業重新布局,打造以粵東西地區為重點的高水平沿海經濟帶,在實現東西兩翼及沿海地區人民生活水平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的同時,拉動北部生態發展區經濟全面發展。最終,引領粵東西兩翼地區及沿海地區與珠三角地區一起協同發展,共同參與大灣區建設,真正縮小廣東省各城市間的發展差距,打破“全國最富城市在廣東,全國最窮城市也在廣東”的發展怪象,走出一條經濟高質量均衡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