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心硯 周詩婷 趙祎林 劉星漪 左海濤
(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2021年是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的第一年,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之后,“三農”工作的重心將轉向推進鄉村振興。中央為脫貧地區設立了5年過渡期,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病因災等導致基本生活嚴重困難戶開展動態監測,及時納入幫扶政策范圍,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我們此次社會實踐將針對紅安縣特產老君眉茶在其精準扶貧道路上發揮的作用、現階段紅安老君眉茶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紅安老君眉茶產業在脫貧五年過渡期應如何發展等方面開展實踐調研,對于如何鞏固好精準扶貧成果給出建議,并給當地提出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好國家5年過渡期,拓展精準扶貧成果的相關建議。
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需要,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實行精準扶貧,可以增加貧困人口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提高社會整體消費水平,拉動經濟發展。本次調研對紅安縣老君眉茶所在的知青茶廠、鐵山村、老君眉文化產業園進行了問卷以及走訪調查,了解老君眉茶帶動精準扶貧政策實施的情況以及實地調研之后的問題所給出相關的建議,為紅安縣精準扶貧的實施貢獻一份力量,也為消除或減少現有標準下的貧困人口、縮小社會貧富差距做良好的鋪墊。
精準扶貧是指通過對扶貧戶和貧困村鎮實行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引導人民將各類扶貧資源優化配置,實現扶貧到村到戶,逐步構建扶貧工作長效機制,為科學扶貧奠定堅實基礎。國內現行的扶貧設計存在缺陷,很多的扶貧項目不到位,針對性不強,更多的是在“扶農”而不是“扶貧”。并且有些地區地處偏遠,地質災害頻發,土地也較貧瘠,造成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局面。國外沒有提出精準扶貧這個概念,大多數圍繞著減貧的具體實施辦法研究,不同國家對減貧采取的方式不同。美國進步時代對低收入貧困人群采用提高養老保險、住房供給的方式來減貧。而孟加拉國政府釆取的措施更多的是以增長為導向,以滿足基本需要為目標,并采用了農村發展的途徑。印度的扶貧政策主要包括:實施多項計劃來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水平,注重對未成年和成年人對口教育;將農村農田水利基本設施的配備作為減貧的手段,同時投資重點由工業轉向農業,解決農業貧困通過引進和推廣高產農作物提高糧食產量。
綜上所述,雖然我國的精準扶貧政策較他國的減貧政策相比,切實從國情出發,符合國家符合國家實際情況,但是也存在著是在“扶農”而不是“扶貧”等問題與缺陷。所以在精準扶貧5年過渡期中,我們不能沉浸在我國已全面脫貧的喜悅中,更要提高警惕,找出脫貧工作中的不足,鞏固拓展扶貧成果,防止返貧情況的發生,平穩渡過5年過渡期。
根據紅安縣扶貧開發辦公室介紹,紅安縣人口約66.5萬人,含13個鄉鎮(含2個管理處)401個行政村(社區),其中精準扶貧貧困村96個。為此,政府通過將老君眉茶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并實施建立老君眉茶場代建基地、市場主體合作共建基地等政策對貧困戶進行幫扶,使貧困戶戶平分紅穩定增收在3000元以上①。
據悉,老君眉茶園基地3萬余畝,年產值7000多萬元,帶動全縣372個市場主體參與茶產業扶貧,在服務脫貧攻堅中,老君眉茶場每年安排8000多名留守婦女就業,先后組織2000多名茶農開展茶葉技術培訓,積極引導幫助七里、華河、城關、杏花、永河、火邊畈等鄉鎮場20多個村發展茶產業,帶動全縣372個市場主體參與茶產業扶貧,新建扶貧基地5217.7畝,帶動貧困戶1094戶脫貧增收②。
目前,精準扶貧政策已在很大程度上輻射了村民們的生活。調研可知,村民們對以老君眉茶為基石的精準扶貧政策充滿了信心,并希望在未來老君眉茶可以更加全面地輻射他們的生活。
如圖1和圖2所示,村民的年齡主要居于40歲~60歲之間,精準扶貧政策的傳播途徑有54%來自報紙,67%來自村內宣傳,45%來自電視新聞,38%來自親戚朋友。基于村民的主要年齡區間,村民對于手機等新媒體的普及敏感程度不高,通過報紙、電視新聞以及村內宣傳的方式,可以使精準扶貧政策產生更加全面、有效的宣傳效果。

圖1 調查對象年齡分布

圖2 精準扶貧政策傳播途徑
如圖3、圖4所示,目前村民們在以老君眉茶為基石的精準扶貧政策幫助下受益頗多。村民的年收入有61.3%的樣本在1萬元~3萬元左右,在以老君眉茶為基石的精準扶貧政策幫助下村民的收入有65.4%的樣本在3000元左右,大體占年收入的15%。在問到村民們對這項創收的態度上,他們認為首先這筆創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他們的年收入,減輕了他們的生活負擔;其次,在2019年茶場初步建設時,文化產業園的技術員在鐵山村暫住多天,并教授給村民相關農業知識。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村民們不僅實現了創收,也收獲了關于與茶場種植養護的相關知識,村民們表示他們對精準扶貧政策充滿了信心。

圖3 村民年收入狀況

圖4 村民由老君眉茶所帶來的收入
具體實施的幫扶方式僅僅為提供茶葉采摘,流水線加工茶葉等工作,95%以上的調查對象從事此工作,剩下4.2%則從事茶葉銷售及其他工作。在其總收入中,政府補貼高達53%。
紅安縣老君眉茶產業未將自身優越條件充分利用。其一,根據天臺山茶場,老君山茶場實地調研顯示,兩處茶場所處地區海拔高,植被覆蓋率占比大,水汽充足,蟲害少,旅游業未充分開發。其二,紅安縣作為將軍故居,文化底蘊豐富,而老君眉茶產業卻未與紅色文化建立良好而密切的橋梁,導致老君眉茶缺乏文化附加值,與之相關的第三產業活動開發程度低,缺少新的經濟增長點。
老君眉茶的販賣途徑單一,宣傳少,知名度低,宣傳覆蓋率不夠廣。作為茶文化歷史悠久的茶葉品牌之一,紅安縣對于老君眉茶的特色宣傳廣度與深度不足,未能挖掘出傳統茶文化和當今社會潮流結合的亮點,與作為將軍縣的紅安縣紅色文化結合程度較低。
目前來看,老君眉茶在品牌建設和推廣,核心競爭力的增強上,仍然存在問題。許多茶農缺乏市場經濟的經營思維,將茶葉原材料或者初級加工品賣給收購商和經銷商,其根本原因在于品牌影響力和建設不足。除受茶農本身的經營思維影響外,也因政府在相關政策的引導和詮釋存在問題,政府扶貧工作相關負責人未能及時精準發現并處理問題。
第一,人才力量薄弱,使得茶葉生產技術含量提高難。對于茶葉參與勞動者的教育培訓不足,導致無法全面提升茶農的勞動技能和個人素養。因此,對于老君眉茶質量以及核心競爭的提高有不利影響。在我們的走訪中,了解到在知青茶場工作的村民,基本上都為中老年人,貧困群體中絕大部分有文化、有體力、有能力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在外打工,返鄉的青年農民只是極少數,留守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具體數據見表1),甚至體力都明顯偏弱,對于茶葉采摘、生產加工和篩選環節而言,技術含量的提高難。并且越是貧困群體,這種情況越發突出。

表1 問卷調查對象基本信息分布
第二,主體實力偏弱。茶葉產業集聚效應不強,沒有強化老君眉茶的知名品牌建設。茶葉產業紅安地區茶企普遍規模小、實力弱,龍頭企業數量偏少,帶動產業發展能力有限。
第三,品牌知名度不高。紅安地區茶葉品牌起步晚、底子薄,與發達地區相比在區域品牌和企業品牌方面均存在明顯差距。
第四,營銷渠道單一,沒有積極利用好互聯網優勢。紅安縣利用電商等新銷售渠道能力偏弱,在大家經常使用的購物App淘寶上搜索老君眉茶,在兩家以老君眉茶為招牌的店鋪中,作為店鋪主推的老君眉茶銷量卻僅為個位數,由此可知老君眉茶通過網上渠道的銷售創收很少。
(1)加強對茶農文化幫扶和引進茶產業相關人才
在調研過程中,我們得知許多幫扶對象文化程度較低,所以政府部門要迸一步加大對這些地區的文化幫扶力度,一方面提高他們的文化程度,另一方面也將先進的理念、生產技術面對面、手把手地傳授給當地茶農。建立“專家+農業科技人員+農業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技術服務模式,充分發揮各單位駐村扶貧工作組的優勢,通過駐村干部與茶農的深入溝通,做到文化、理念、技術上的精準扶貧。同時,也可以利用到武漢高校眾多這一優勢,與相關高校建立合作,如實習、志愿者服務等,為這些貧困地區的茶葉產業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為茶產業發展增加新鮮血液。
(2)進行紅色文化,旅游,茶葉三者融合
老君眉茶葉種植地天臺山屬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而紅安縣更是中國第一將軍縣,因此可以充分發掘紅安縣優越的自然環境資源和獨特的人文資源,大力開展茶鄉旅游產業。在人們欣賞山間沿途自然風光的同時,也可以親身去體驗茶葉的采摘、制作全過程,參與其中,感受不一樣的勞動樂趣。
政府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也需要充分發揮紅安縣紅色文化的優勢,抓住老君眉茶背后的紅色故事,使得老君眉茶不僅是“扶貧茶”,更是“將軍茶”,通過鼓勵貧困戶開設茶產業農家樂,茶文化體驗館等,在發展第三產業帶動經濟增長,進行紅色文化教育的同時,也為貧困戶提供了就業與脫貧方式。充分發揮紅安縣紅色文化的優勢,使得老君眉茶是“扶貧茶”,更是“將軍茶”。
(1)用“互聯網+模式”,積極尋找新型銷售點
“互聯網+”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渠道,在市場營銷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傳統的茶葉營銷模式已不適用。通過拓寬銷售渠道,依托現有的農產品電商平臺、物資配送體系等,利用直播帶貨等網絡形式,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采用線下用戶實體體驗與線上銷售同步運營模式,為品牌發展創造新型銷售點。
(2)注重文化內涵,樹立品牌意識
中國茶葉品牌繁多,想要在眾多品牌中占據一席之地,必要注重文化內涵、專注品質、打響品牌。老君眉茶不僅是一款“扶貧茶”,也是一款將軍也愛喝的“紅色將軍茶”,這說明老君眉茶有本身獨有的文化標識。首先,在老君眉茶產品包裝的設計開發中,要注重其民俗文化和紅色文化的挖掘和運用,綜合整理出不同消費層次的文化理念,增強品牌意識,形成完整的文化體系。其次,需整合區域內現有的品牌資源,培育大型茶業集團,充分發揮輻射效應,才能擴大茶葉在市場上的占有率。
(1)積極配合技能培訓,提高科學文化水平
該地區大多勞動力弱,專業知識水平較低,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又缺乏技術指導,產業的科學性和技術性難以提高,增收數額平緩。通過堅持物質扶貧和精神扶貧并進,在政府營造扶貧開發的文化氛圍中,積極參加有關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培訓,通過現場教學學習、農業技能培訓、采摘演示等,進一步提高改進原有的茶葉生產技術。
(2)主動探索第三產業,促進茶旅共同發展
在當今時代,傳統農耕經濟只能維持基本溫飽,推動茶產業與旅游產業協同發展更為關鍵。貧困戶要圍繞茶文化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第三產業,如開設茶產業農家樂,茶葉制作體驗館等,同時也要利用好當地獨特的紅色文化資源和地理資源,開設軍事題材體驗館、越野救生體驗等。在第三產業帶動經濟增長,茶文化和紅色文化融合的同時,也為貧困戶提供就業與脫貧新的增長點,發揮貧困農戶在扶貧開發中的主體作用,要授人以漁,逐步提高貧困農戶自我發展能力,引導貧困人口樹立獨立的市場主體意識。
我國是農業大國,廣大鄉村地區貧困人口的脫貧事業不僅關系到農民的經濟收入更影響著國家發展的大局。2021年是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后的第一年,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之后,“三農”工作的重心將轉向推進鄉村振興。基于此背景下我們必須深刻意識到,如何鞏固與拓展扶貧成果是一個亟待解決和研究的問題。
根據對紅安縣老君眉茶基本情況進行實地調研成果的研究,當前制約我國扶貧成果鞏固和拓展的主要因素,為幫扶方式單一且第三產業開發程度較低、產業脫貧中存在的產業融合度且低產業競爭力弱的問題、農村地區貧困戶技能素養以及知識素養低、農產品本身受季節影響農業效益較低等等一系列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主要建議就是:政府需要建立健全人才引進策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圍繞市場需求實現專業化、產業化生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品牌;農戶要積極配合參加技能培訓提高科學文化水平。
當然由于時間有限,團隊的調研深度需要進一步提升,需要進步與完善的空間較大,但我們衷心希望團隊此番實踐可以對中國廣大農村地區脫貧成果的鞏固和拓展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