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興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臨床常見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臨床特點呈慢性發展、經久不愈,部分病情嚴重者可顯著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受涼、感染等外部因素可以誘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患者出現呼吸衰竭與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等病癥。減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次數、延緩氣道重塑,減輕肺氣腫的病情發展是其治療靶目標之一。既往[1,2]中醫治療多關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治療策略的研究。痰熱清注射液是依據中國古方經現代工藝而制的中藥注射液。基礎研究[3]顯示方中五味中藥具有一定抑炎、抗菌作用。本研究探討痰熱清注射液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臨床療效與機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8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診斷的1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98例,女82例;平均年齡(58.76±5.29)歲。將患者以信封法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4]。診斷標準:①慢性咳喘癥狀,連續發病時間>3年,每年發病時間>2個月;②臨床檢查存在氣流受限體征。排除標準:①間質性肺疾病者;②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③胸廓畸形或肺先天性發育異常者。研究經本院科研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按照2011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療指南》給予規范處理,治療時間為7 d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痰熱清注射液(上海凱寶藥業,國藥準字Z20030054)治療,20 ml痰熱清注射液+5%葡萄糖250 ml,靜脈滴注,1次/d,治療時間為7 d。
1.3 檢驗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入院當日清晨采集空腹靜脈血5 ml,3000 r/min離心,置于-70℃冰箱備用。治療前后采用美國Backman Coulter公司流式細胞儀測定外周血單個核細胞CD4+、Treg(CD4+CD25+T淋巴細胞)數量,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檢測血清IL-6水平,化學發光法檢測血清PCT水平。檢測兩組患者血漿D-二聚體及纖維蛋白原水平,試劑盒購自南京建成生物科技。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CD4+、Treg水平,血清IL-6、PCT水平,血漿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水平及臨床指標(呼吸衰竭發生率、機械通氣率、抗生素應用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呼吸衰竭以二氧化碳分壓>45 mm Hg(1 mm Hg=0.133 kPa)、氧分壓<60 mm Hg為標準。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CD4+、Treg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外周血CD4+水平、CD4+CD25+T淋巴細胞數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外周血CD4+水平高于本組治療前,CD4+CD25+T淋巴細胞數量低于本組治療前,且研究組患者外周血CD4+水平高于對照組,CD4+CD25+T淋巴細胞數量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L-6、PCT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IL-6、PC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IL-6、PCT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漿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研究組患者呼吸衰竭發生率、機械通氣率低于對照組,抗生素應用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CD4+、Treg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CD4+、Treg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L-6、PCT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L-6、PCT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漿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漿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4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n(%),]

表4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氣管壁黏膜充血水腫、炎癥反應、氣道與小血管重塑而出現的氣道慢性進行性阻塞發展,會導致肺氣腫、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發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是指患者在短時間由于過敏、感染等因素導致氣道壁黏膜充血、水腫,氣道壁炎癥反應加重,氣道高反應,呈痙攣性加重,臨床出現通氣不足,進而導致呼吸衰竭發生。反復發作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可以加劇氣道壁結構破壞,加速其結構性重塑,氣道通氣嚴重不足。部分患者可以伴發急性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可出現肺部感染加重、呼吸機待機時間延長、呼吸機依賴、上消化道出血與全身炎癥應激損傷[5-7]。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情應激反應有助于緩解病情,促進疾病痊愈。傳統醫藥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歸為“喘證、肺脹”等病癥,對于其穩定期治療研究較多,療效肯定。但對于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療多以西藥對癥治療為主,對于中藥治療研究較少[8]。痰熱清注射液以黃芪、熊膽粉、上羊角、金銀花、連翹為主藥。既往有研究[9]發現其對于肺部感染患者具有清熱解毒、宣肺止咳等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呼吸衰竭發生率、機械通氣率低于對照組,抗生素應用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痰熱清注射液可以顯著減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相關并發癥發生,提高臨床療效。
既往有研究[10-13]認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亂,主要表現為Treg(CD4+CD25+T淋巴細胞)數量上升,機體處于免疫抑制,增加了患者合并感染幾率,加劇了氣道黏膜充血水腫與結構破壞。炎癥應激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病理基礎,也是其臟器炎性打擊損傷的中心環節。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炎癥細胞因子與炎癥介質呈級聯爆發反應,可導致遠隔臟器出現炎性打擊,患者發生上消化道出血與肝腎損傷幾率升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常出現凝血系統紊亂,表現為血液高凝狀態,患者發生小血管內血栓幾率升高,加重了肺動脈內凝血功能紊亂程度,進一步增加了肺動脈高壓,患者發生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幾率升高。研究發現,治療后,兩組患者外周血CD4+水平高于本組治療前,CD4+CD25+T淋巴細胞數量低于本組治療前,且研究組患者外周血CD4+水平(42.18±2.42)%高于對照組的(40.87±2.15)%,CD4+CD25+T淋巴細胞數量(20.91±2.46)%低于對照組的(23.19±2.1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IL-6、PCT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研究組IL-6(17.59±2.34)ng/L、PCT(0.54±0.06)mg/L低于對照組的(25.62±2.63)ng/L、(0.98±0.02)mg/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表明痰熱清注射液可能通過免疫炎性反應調節起到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目的。既往也有研究表明機體免疫功能失調可以導致其分泌的促炎與抑炎因子失衡,炎癥反應可以激活血液凝血系統功能紊亂,患者發生肺動脈血栓幾率增加,加重了肺動脈高壓發生幾率。痰熱清注射液可能通過多作用途徑、多作用靶點來發揮其抑炎、抑菌、調節免疫等作用。有關痰熱清注射液作用機制尚待研究進一步深入。研究不足之處在于研究樣本量較小,研究結論有待擴大樣本量證實。
綜上所述,痰熱清注射液可以顯著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臨床并發癥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減少治療費用,提高臨床療效。分析原因與痰熱清注射液下調患者體內炎性反應、解除免疫抑制、改善凝血功能紊亂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