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鑫
臨床中急性腦梗死是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該病的致殘率、致死率較高,多發于中老年人群,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急性腦梗死發病率也逐年提升,嚴重威脅了人民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1]。急性腦梗死是由于腦組織局部缺血、缺氧而引起,急性期發作時可以通過藥物等治療方法對其進行干預,改善腦部供血,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預后效果,如進入慢性期則會產生不可逆性腦損傷,嚴重影響患者日后的生活質量,為此如何能夠早期準確的對急性腦梗死進行診斷成為臨床的首要目標[2]。臨床中急性腦梗死的主要檢查手段為MRI、CT檢查,CT檢查具有禁忌證少以及掃描速度快等優點,因此臨床較為常用[3]。為了對比兩種檢查方式對急性腦梗死的診斷價值,選取本院2018年2月~2020年4月收治的110例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8年2月~2020年4月收治的11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5例,女45例;年齡45~83歲,平均年齡(63.15±6.62)歲;發病時間1~5 h,平均發病時間(3.12±0.71)h;既往病史:53例高血壓,21例冠心病,20例風濕性心臟病,16例糖尿病。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全部患者均符合腦梗死診斷標準[4];同時進行MRI和CT檢查;入院時不同程度出現意識障礙、肢體活動受限以及口角歪斜等癥狀;均于發病后6 h內來本院就診;全部患者均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患有嚴重的肝腎疾病、精神障礙性疾病的患者;MRI禁忌證患者(心臟支架、體內有金屬異物、心臟起搏器等);蛛網膜下腔出血或腦出血等頭顱出血性疾病患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MRI、CT檢查。
1.3.1 MRI檢查 使用1.5T超導磁共振進行掃描,協助患者仰臥位將患者頭部置于頭頸聯合線圈,參數設置:視野(FOV)230 mm,層厚5 mm,層間距1 mm,每個序列對頭部進行軸位掃描16個層面。掃描序列:T1加權成像(T1WI)、T2加權成像(T2WI)、液體衰減翻轉恢復(FLAIR)以及彌散加權成像(DWI)。
1.3.2 CT檢查 應用128層螺旋CT,讓患者仰臥位平躺于CT診斷床,對頭部進行斷層掃描,掃描范圍:頂葉皮層至延髓,參數設置:管電壓120 kV、管電流150 mA,層厚3 mm,矩陣512×512,層間距1 mm。
1.4 觀察指標 比較MRI與CT檢查的急性腦梗死診斷確診率,并比較MRI檢查與CT檢查確診病例的病灶直徑。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MRI與CT檢查的急性腦梗死確診率比較 MRI檢查的確診率為94.55%(104/110),明顯高于CT檢查的63.64%(70/11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MRI與CT檢查的急性腦梗死確診率比較(n,%,n=110)
2.2 MRI檢查與CT檢查確診病例的病灶直徑比較 MRI檢查確診病例的病灶直徑(4.92±0.13)mm明顯大于CT檢查的(3.18±0.16)mm,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MRI檢查與CT檢查確診病例的病灶直徑比較(,mm)

表2 MRI檢查與CT檢查確診病例的病灶直徑比較(,mm)
注:與CT檢查比較,aP<0.05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由于腦組織內血液循環受阻,致使腦組織缺氧、缺血而形成腦組織壞死。該病多發于老年人群,發病急且病情嚴重,預后效果不佳[5]。急性腦梗死患者患病后常出現語言障礙、活動受限以及昏迷等癥狀,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影響[6]。患者患病早期如能及時發現并早期治療,有效的對閉塞血管進行疏通,恢復患者病灶周圍半暗帶的血液供應,可縮減患者梗死面積,提高患者神經系統的恢復,改善患者的預后效果[7]。為此采用高效的診斷方法提高腦梗死患者的確診率,準確評估病灶大小范圍,為早期腦梗死患者的治療提供重要依據。現今臨床對腦梗死的檢查方法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包括MRI檢查和CT檢查[8]。
MRI與CT是臨床較常用的檢查手段,兩種檢查均可以對腦組織進行清晰顯示,為臨床診斷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本次研究通過對MRI和CT檢查方式進行對比發現,CT檢查是利用X線原理對患者的組織器官采用連續的斷面掃描,根據患者致密動脈影、局部腦組織腫脹以及腦內低密度灶來進行判斷患者是否患有急性腦梗死。CT具有空間分辨力較高,成像速度快,檢查費用低廉,檢查范圍廣等優點,且患者接受度高,很少有禁忌證的問題[9]。但由于早期急性腦梗死患者水腫程度較輕,占位效應不是十分明顯,CT檢查很難進行判斷,為此CT對于急性腦梗死的診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MRI檢查是將人體氫質子在磁中場激發而釋放能量,將該能量轉化為磁共振信號,通過采集各種信號而轉化出人體組織的圖像,顯示患者病灶組織的形態學特征[10]。MRI以患者顱腦內氫質子密度為基礎,腦組織缺血后出現代謝障礙,發病早期會在病灶周圍出現細胞毒性水腫。由于MRI對水信號高度敏感,可以清晰顯示梗死病灶含水量的狀態,延長核磁信號。另外MRI通過不斷變化掃描序列來獲取不同的掃描圖像,可以更加直觀全面地觀察病灶大小及位置。由于超急性期患者腦組織缺血時間短,MRI常規序列檢查并不能清晰顯示腦血管和腦組織的異常變化情況,容易導致漏診和誤診的出現,為此增加磁共振DWI序列,可以提高急性期腦梗死患者的檢出率[11]。雖然MRI檢查對急性腦梗死的診斷具有很多優勢,但由于其費用較高,檢查時間慢長,對于少數體內置入金屬異物的患者禁忌使用等原因,臨床難以普及。
綜上所述,MRI檢查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確診率和檢出病灶范圍方面明顯優于CT檢查,對于早期腦梗死的診斷具有明顯優勢,從而對患者盡早治療起到了決定性意義,對患者的預后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臨床應積極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