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隨著人們對于艾滋病研究的不斷重視以及相關研究工作的逐步開展,對艾滋病檢驗技術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HIV檢驗中的應用技術類型也越來越多,電化學發光免疫法與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均是目前臨床中較為常用的HIV感染檢測技術[1],但是以上兩種檢測方式在實際實施中的操作以及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區別[2],明確不同檢測技術的優劣特征,對于其后期推廣工作的開展以及針對性的改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為此,本院就選取了12000例患者的血液樣本,使用以上兩種檢測方式進行檢測并對比分析,詳情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20年5月送檢的12000例患者的血液樣本,其中女8653例,男3347例;年齡最小3歲,最大67歲,平均年齡(40.74±3.65)歲。所有血清樣本均在無菌要求下進行采集,且采集完成之后均按照檢驗要求進行低溫保存。
1.2 方法
1.2.1 電化學發光免疫法 使用生物抗生素抗HIV標單克隆抗體輔助被檢測血液樣本進行抗原-抗體復合物的孵育,完成之后將該復合物之中的磁性粒子進行收集,之后充分沖洗,并將該孵育組織中未能進行反應的雜質完全清除干凈。將收集好的磁性粒子與HIV抗體進行特異性反應,該反應完成之后重復上述收集磁性粒子以及雜質去除工作。之后在所收集的磁性粒子中加入發光底物,充分混合處理,確保磁性粒子之間的完全分散,使用清洗液處理之后對發光感強度進行檢驗,從而判斷血液樣本的HIV cutoff值。
1.2.2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 將血液樣本從冰箱內取出之后進行連續5 min的離心處理,離心時速度控制在800 r/min,完成之后取上層清液進行檢測,使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以及MK3型酶標儀器進行相應的檢驗以及分析,按照相關操作要求以及標準進行樣本的放置和檢測試劑的選擇,并使用計算機吸光度值對檢測結果進行判定和觀察。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種檢測方法的上機初篩結果、陽性確診例數以及診斷準確率。陽性判斷標準:電化學發光免疫法A≥cutoff數值表示呈陽性,A<cutoff數值表示呈陰性;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吸光度臨界值為1,如果>1則判斷為陽性,如結果小于<1則判斷為陰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檢測方法上機初篩結果與診斷準確率對比12000份樣本,經電化學發光免疫法檢測初篩陽性30例,經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初篩陽性35例。兩種檢測方法初篩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86,P=0.535>0.05)。經電化學發光免疫法診斷準確30例,經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診斷準確30例。兩種檢測方法診斷準確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P=1>0.05)。
2.2 兩種檢測方法初篩結果分析 12000份樣本,經電化學發光免疫法檢測,臨界值處于150~220的陽性患者最多,共計20例,占比66.67%;經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不同吸光值與臨界值的比值處于1.35~1.80的陽性患者最多,共計19例,占比63.33%。見表1。

表1 兩種檢測方法初篩結果分析[n(%)]
隨著艾滋病實驗室篩查管理工作的不斷完善以及工作力度的不斷增加,艾滋病病毒的檢測以及艾滋病病情的監察工作要求也在不斷加強,盡早掌握艾滋病患者病毒抗體檢測結果能夠幫助患者及時了解自身的感染情況[3],盡早為患者制定相適合的治療方案,進行及時有效的針對性治療,控制好艾滋病病毒的發展和傳播,能夠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確保社會以及家庭環境的穩定,實現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醫療目標[4]。HIV便是艾滋病發病的感染源,該類病毒侵入人體之后具有非常久的潛伏期[5],且其傳播速度比較快,由于尚無徹底根治措施,對于全世界人類的生命健康均造成了嚴重的影響。HIV感染之后如果能夠盡早發現,并根據其感染程度進行相應的防控處理,通過藥物治療以及控制傳播等方式,能夠有效降低其大范圍感染情況的發生[6]。因此,加強對于HIV病毒感染情況的診斷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顯示[7],大部分患者HIV抗體會終身攜帶,難以清除,因此血清病毒抗體檢測是目前診斷HIV感染的主要方法。
雙抗原夾心法檢測在國內HIV初篩中的應用時間比較長,但該檢測方式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的難度比較大,步驟比較復雜,耗時比較長,需要盡早進行完善和調整。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在HIV檢測時首先需要對樣本進行重復加樣以及分離處理,此檢測技術在實際實施過程中的步驟比較多,操作比較復雜,加上酶標板自身存在的差異也會對臨床檢驗準確率產生一定的影響[8],每一份樣本的整個檢驗流程需要耗時1~2 h,對于臨床診斷的速度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與其相比,電化學發光免疫檢測法的應用優勢更為顯著,其主要通過相關先進檢測技術的聯合應用提升檢驗的速度以及準確率,充分顯示了自動化檢測技術的應用優勢,且本檢測技術的實施對于批間誤差以及批內誤差的預防效果也更好[9],能夠在完全封閉的環境下進行檢查,不管是操作技術還是試紙穩定性方面均有所提升,且能夠防治人工操作或者其他因素導致不同樣本之間出現相互感染的情況,對于檢測速度的提升也有所促進,能夠提升診斷的窗口期,從而為患者盡早開展干預治療[10]。
本研究結果中,12000份樣本,經電化學發光免疫檢測的陽性率高于酶聯免疫吸附試驗,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電化學發光免疫檢測法檢測結果中臨界值處于150~220的陽性患者最多,共計20例;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結果中不同吸光值與臨界值的比值處于1.35~1.80的陽性患者最多,共計19例??梢?電化學發光免疫檢測法與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法在HIV診斷中的相似度較高,但是電化學發光免疫檢測法的精準度以及敏感度更高,準確性更為顯著,且該方式在封閉流動系統中進行,可以有效防止交叉感染。但電化學發光免疫檢測方法也有一定缺點,例如檢測成本較高,臨床普及率較低。此外需要注意,任何測試都無法完全排除樣品中低濃度抗體存在,因此,對于陰性結果仍存在HIV暴露或感染的可能性,需要再次確診。
綜上所述,在HIV感染情況的檢測中,電化學發光免疫檢測法的準確率及靈敏度更高,在實際檢測中的耗時更短,操作難度更小,不管是從臨床診斷準確率方面分析,還是從臨床工作開展情況來看,均更有益于臨床工作效率及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