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錦彌
支氣管鏡超聲引導下EBUS-TBNA是當前一項新式檢查技術,我國于2008年引進國內;臨床諸多文獻證實,該項技術在縱隔肺門病變的診斷中占據一定優勢地位[1,2]。EBUS-TBNA在超聲輔助下,對氣管支氣管外、肺門與縱隔病變、血管及淋巴結等組織進行分辨,經病變組織穿刺,從而獲取組織、細胞學病理診斷條件,為疾病確診提供支持[3]。目前,關于EBUS-TBNA在縱隔肺門病變中的應用,部分學者仍舊存在一定爭議,認為該項技術的實際診斷效能可能難令臨床滿意,主要表現為誤診率偏高,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其他診斷技術復核[4]。出于對嚴謹治學的追求,同時也為本單位在開展EBUS-TBNA檢查工作的過程中積累更多循證經驗,本文納入2019年1月~ 2020年12月接診的80例符合研究標準的患者,進行隨機性的抽樣回顧性分析,現已取得確切結論,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單位2019年1月~2020年12月接診的80例接受EBUS-TBNA檢查的縱隔肺門病變患者病例資料,其中男女比例為51∶29,年齡41~74歲,平均年齡(60.51±6.27)歲;入院時均表現為一定程度的咳嗽、咳痰、氣短,其中5例存在聲音嘶啞,3例伴有口腔糜爛問題。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接受胸部影像學檢查,發現縱隔肺門淋巴結腫大(短徑>10 mm),或周邊腫塊,原因不明;②同意接受進一步的EBUS-TBNA檢查;③依從性好;④病例資料保存完整;⑤可耐受相應檢查。
1.2.2 排除標準 ①凝血機制障礙;②合并嚴重臟器疾病者;③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類疾病者;④嚴重全身性感染;⑤妊娠、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 ①設備:超聲支氣管鏡(日本奧林巴斯株式會社,型號BF-UC260FW);超聲主機(日本奧林巴斯株式會社,型號EU-C2000);22G一次性吸引活檢針(日本奧林巴斯株式會社,型號NA-201SX-4022)。②檢測方法:指導患者術前6 h禁食、水,保留靜脈留置針,活檢前0.5 h霧化吸入2%利多卡因(山東京衛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3255)5 ml,并為患者建立心電監護。以支氣管鏡先行普檢,并在聲門、氣管內再以2%利多卡因5~10 ml噴灑給藥,待患者局部麻醉效果滿意后,正式活檢。經口(口腔糜爛者經鼻)置入超聲支氣管鏡,動作小心輕柔,待抵達病灶區域理想位置后,充盈水囊,探及病灶情況,并以超聲探測靶目標,量取、觀察穿刺灶規格情況,合理切換彩色多普勒超聲模式查探病灶血運情況,明確理想的進針點與深度,經影像支持下,行病灶的穿刺活檢。助手將規格50 ml的無菌空注射器接于活檢針尾端,制造負壓,并反復抽動活檢針20次,取得標本后關閉負壓,按操作退出活檢針。以活檢針芯,將針內抽吸組織推出,并以注射器氣流高壓反復吹出至固定液,再以針尖將組織條挑至10%中性甲醛溶液中固定,接受病理與免疫組化檢查;以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查處理含有組織細胞的固定液。
1.4 觀察指標 統計患者的病理結果與并發癥發生情況,并計算EBUS-TBNA檢查的敏感度、特異度與準確率(將良性病變定義為陰性,將惡性病變定義為陽性),詳情如下:①敏感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②特異度=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100%;③準確率=(真陽性+真陰性)/總例數×100%。以最終的病理活檢、手術與隨訪結果作為金標準。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穿刺結果 80例患者,共計接受穿刺活檢152次,平均1.9次/例,140次獲得組織學證據,其中穿刺取材成功111次,穿刺取材成功率達79.29%(111/140)。
2.2 EBUS-TBNA檢查結果分析 80例受檢者經EBUS-TBNA檢查診斷,惡性病變56例(70.00%),其中腺癌、小細胞癌、鱗癌、神經內分泌癌分別為31、15、7、3例;良性病變17例(21.25%),其中縱隔囊腫、結核、結節病、慢性炎癥、矽肺分別為6、4、3、2、2例;未明確診斷7例(8.75%),經手術與隨訪證實梭形細胞惡性腫瘤1例,肺癌2例,結核2例,結節病2例。見表1。

表1 EBUS-TBNA檢查結果分析 (n,%)
2.3 EBUS-TBNA檢查結果與病理結果分析 手術病理檢查陽性60例,陰性13例,陽性率為82.19%;EBUS-TBNA檢測陽性56例,陽性率為76.71%,其中真陽性54例,假陽性2例;陰性17例,其中真陰性11例,假陰性6例。見表2。

表2 EBUS-TBNA檢查結果與病理結果分析(n)
2.4 EBUS-TBNA檢查縱隔肺門病變的敏感度、特異度與準確率 EBUS-TBNA診斷縱隔肺門病變的敏感度為90.00%(54/60),特異度為84.62%(11/13),準確率為89.04%(65/73)。
2.5 并發癥發生情況 80例患者中,僅1例出現穿刺點出血,局部注射腎上腺素后有效止血;未見縱隔大血管破裂、氣腫、氣胸等嚴重并發癥,有4例患者術后咳痰帶血,未予特殊治療,自行消失。
EBUS-TBNA技術經由超聲支氣管鏡的影像加持,可實時獲取氣管、支氣管壁等組織的結構成像,幫助醫師明確患者的病變情況,并在影像學指導下,以特制的一次性吸引活檢針進行穿刺,取得活檢樣本,準確性好。且術中醫師還可啟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模式,能夠獲得更加清晰的靶目標與病灶周圍血運情況,進一步幫助手術醫師明確穿刺部位,避免誤穿血管導致的出血風險。EBUS-TBNA技術本身因其微創的特性,加之術前良好的局部麻醉干預,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檢查舒適度,因此患者易于接受,這也是該項技術得以在臨床推廣的主要原因。本次研究,僅1例穿刺點出血,經藥物干預,最終有效止血;有4例術后咳痰帶血,1~2 d內自行緩解,證明該技術的應用安全性好。
本次研究中,患者均在入院普查無果的前提下,接受EBUS-TBNA檢查,結果顯示EBUS-TBNA對于縱隔肺門病變診斷的敏感度為90.00%,特異度為84.62%,準確率為89.04%,較為理想,故認為該項技術對于縱隔肺門病變診斷意義積極。劉海燕等[5]在權威期刊發表的一篇文獻中,就152例接受EBUS-TBNA檢查的疑似縱隔肺門病變患者的實際診斷效能進行統計,最終敏感度為90.52%,特異度為81.82%,特異度低于敏感度,整體結論與本文結果基本一致。而方萍等[6]報道中顯示,32例受檢者接受EBUS-TBNA診斷的變敏感度為76%,特異度為100%,特異度顯著高于敏感度;此為爭議所在。分析原因,導致這一結果發生的影響因素眾多,如樣本量納入過少、檢驗者的業務水平、樣本送檢時間過長等。但從整體上看,多數學者研究中,EBUS-TBNA診斷縱隔肺門病變的特異度與準確率均>80%[7]。
針對尚未對氣管黏膜構成侵犯的縱隔肺部病變,傳統氣管活檢診病效能不高,難以取得準確的陽性病理結果。本文統計得出,穿刺取材成功率達79.29%,認為該技術應用于臨床較為理想。TBNA診斷常選用MW-319穿刺針,其雖可獲取更大的組織塊,但對于正常大小的縱隔淋巴結取樣并不友好。EBUS-TBNA技術能夠降低誤穿血管的風險,同時其對于遠離氣管/支氣管的淋巴結組織、直徑<10 mm、隨呼吸/血管搏動運動的淋巴結組織,操作更加便捷,安全性更高。關于結節病的診斷,非干酪樣壞死的類上皮樣肉芽腫為疾病主要病理學依據,在檢查過程中,需要結合微生物感染檢查,以明確疾病,因此操作較繁雜。超聲支氣管鏡能夠獲得淋巴結與周邊組織的理想影像,根據影像結果反饋的包膜、淋巴結直徑、邊界等信息,做出較為科學的病情判斷。對于肺結核的檢測,若存在菌痰量少等情況,將會導致常規的痰涂片檢測結果失準;而EBUS-TBNA可通過探查淋巴結的邊界、包膜等信息,并基于多個高低回聲區與淋巴結穿刺結果,加強對結核病的判定。分析文中假陰性例數偏高的原因,或與穿刺取樣較少有關,多數樣本僅能夠驗得細胞學結果,加之檢測人員因素的影響,可能會導致疾病誤判。這一結果也提示臨床,EBUS-TBNA對良性病變的檢出效能弱于惡性病變,未來相關領域研究可朝如何提升良性病變檢出率方面發展。
綜上所述,EBUS-TBNA診斷縱隔肺門病變安全有效,可作為影像學普檢無法明確疾病的進階處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