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兵
膽總管結石是膽總管內產生的結石,多發于膽總管下段。該疾病是普外科常見疾病,是膽道系統常見病。該疾病與膽道感染、膽汁淤積以及膽道蛔蟲等有密切的關系。疾病發作時,可出現高熱、腹痛、寒戰等癥狀,并且有可能引發黃疸。還有少部分患者會出現膽道完全性梗死,并造成化膿性膽囊炎,引發感染性休克,甚至引發極高的死亡率。對于較小的結石,可采取保守治療進行藥物溶石。而較大的結石,需要進行手術治療。而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依賴于臨床檢查技術的明確診斷。腹部超聲檢查是一種安全、可重復、操作簡單的檢查方法,目前已經廣泛應用在肝、膽、腎等臟器疾病的治療中。通過超聲探頭對各臟器組織結構進行超聲波探查,能夠明確病變部位及性質,為臨床診療提供科學的依據[1]。本研究利用腹部超聲檢查膽總管下段結石,觀察應用價值。現將研究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2020年2月本院診治的100例膽總管下段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齡35~72歲,平均年齡(56.2±7.1)歲。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2]患者均出現高熱、腹痛或者寒戰癥狀;查體見劍突或者右上腹部疼痛,伴或不伴黃疸癥狀;經實驗室檢查,發現膽紅素>17.1 μmol/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40 U/L,堿性磷酸酶>135 U/L,γ-谷氨酰基轉移酶>45 U/L;且最終經超聲造影及手術證實為膽總管下段結石;非急診患者。
1.2.2 排除標準[3]其他原因導致的肝內外膽管擴張者;其他部位膽總管結石者;不能積極配合治療者。
1.3 方法
1.3.1 儀器 腹部超聲檢查儀器為GE公司生產的LogiqE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
1.3.2 檢查前準備 患者于檢查前一晚禁食,并于第2天清晨開始檢查。于檢查前30 min~1 h將宿便排出或者進行徹底的腸道清潔。指導患者盡量少講話,避免氣體進入胃腸道。
1.3.3 檢查方法 指導患者保持平臥位,雙腿彎曲。探頭頻率調整為3.5 MHz。以縱旋法將探頭從肝門膽總管至胰頭進行掃查,以膽總管縱軸為主線,順時針旋轉對膽總管末端進行探查。觀察膽總管是否有擴張情況,若有,則需對擴張方向進行詳細的探查,明確是否存在結石。當管腔內出現明顯的高回聲團時,需要觀察后方是否出現血影,綜合做出診斷[4]。并對患者進行左側臥位(腰腿伸直)的探查。根據結石可移動性的特征,還需要在患者胃腸道氣體移動時進行觀察。指導患者保持30 min的胸膝位,再改為平臥位加壓檢查。檢查過程中,注意采取縱切掃查、斜掃以及橫掃,自上而下等多方位的掃查,以提升檢查的準確性。針對一些癥狀不典型的患者,常規超聲探查無法做出鑒別診斷,可以采用二次諧波成像技術進行超聲造影成像檢查[5]。
1.3.4 診斷依據 ①膽總管下段出現強回聲光團或者光條;②探查有明顯的聲影;③探查見膽總管出現不同程度的擴張。
1.4 觀察指標 以手術診斷結果為金標準,分析腹部超聲診斷膽總管下段結石的準確率,鑒別診斷分析膽總管下段結石與其他膽總管疾病。
2.1 腹部超聲診斷膽總管下段結石的準確率分析 以手術診斷結果為金標準,100例患者均確診。腹部超聲診斷膽總管下段結石的陽性檢出率為98.0%(98/100),診斷準確率為98.0%(98/100)。
2.2 膽總管下段結石與其他膽總管疾病的鑒別診斷分析 膽總管下段結石的影像學特征:膽總管下段呈穩定強回聲光團,膽管壁與光團間界限明顯;膽總管囊腫的影像學特征:膽總管擴張為梭形,內部有明顯液性暗區,囊腫與近端肝管連接;壺腹癌的影像學特征:胰頭右側及膽總管末端可見不規則低回聲腫塊;膽總管下段癌的影像學特征:膽總管下段見較高回聲,與關閉邊界不清。見表1。

表1 膽總管下段結石與其他膽總管疾病的鑒別診斷分析
膽總管下段結石是膽總管結石中比較常見的發病類型。膽總管下段結石在臨床上的檢出率普遍偏低,原因可能與膽總管下段被胃臟、橫結腸、十二指腸等臟器所遮擋有關。且當胃腸道氣體滯留過多時,氣體過度膨脹,對膽總管的遮擋作用更加明顯。并且膽總管本身結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管腔比較曲折,細小,膽汁充盈量比較少。結石位于下段時,位置比較深,尤其是在膽總管胰腺段以下時,位置比較隱秘,難以被發現。采用腹部超聲檢查,超聲波無法通過垂直投射對膽總管下段進行直接的探查,缺乏對典型聲影的獲取[6]。且結石在重力最低點位置,不容易出現太大幅度的移動,更增加了其檢出難度。尤其是對直徑<4 cm的結石,質地比較松軟,更不容易檢出。當遇到肥胖人群時,由于其臟器體積更大,且出現腹部粘連情況,更容易影響到超聲顯影。加上患者在檢查時未完全遵照操作醫師的叮囑進行配合,都可能引發檢查效果下降[7]。為了明確腹部超聲在膽總管下段結石中的應用價值,本研究對腹部超聲在臨床上應用的相關資料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通過尋找影響腹部超聲檢查結果的原因,并對其進行改善,提高了其臨床診斷準確性。通過臨床觀察,對膽總管下段發生誤診或者漏診的原因進行分析,發現,患者胃腸道內殘留物及氣體量有很大的影響,可對檢查產生干擾。膽總管下段的復雜結構,尤其是管腔彎曲且細,走向復雜也給診斷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再者,結石體積比較小,又會導致臨床檢查難度加大。膽總管下段結石位置比較深,也會導致超聲探頭發出的超聲聲束無法達到該部位,聲影顯示比較困難,難以與其他膽總管疾病相鑒別診斷。為提升膽總管下段結石的腹部超聲診斷效果,本研究進行了以下改進措施:首先,操作醫師要充分了解膽道系統及周圍臟器解剖結構,對膽總管走向等進行分析,以消除膽總管周圍臟器的干擾。在開展腹部超聲檢查之前,要叮囑患者嚴格執行禁食措施,并清潔腸道。尤其是要在檢查前充分排便,并減少說話的次數,減少胃腸道內氣體的殘留。將膽總管充分暴露。在檢查過程中,通過變化體位,采用多方位探查,對患者腹部各部位進行適當的加壓探查。通過患者呼吸配合,提升檢查的準確性。在發現有疑似膽總管下段結石但不能確診,或者不能明確排除膽總管下段結石時,可以采用超聲造影進行進一步的探查。本研究通過對影響腹部超聲檢查的因素進行排除后,對100例患者實施了臨床檢查。研究結果顯示,以手術診斷結果為金標準,100例患者均確診。腹部超聲診斷膽總管下段結石的陽性檢出率為98.0%(98/100),診斷準確率為98.0%(98/100)。膽總管下段結石的影像學特征:膽總管下段呈穩定強回聲光團,膽管壁與光團間界限明顯;膽總管囊腫的影像學特征:膽總管擴張為梭形,內部有明顯液性暗區,囊腫與近端肝管連接;壺腹癌的影像學特征:胰頭右側及膽總管末端可見不規則低回聲腫塊;膽總管下段癌的影像學特征:膽總管下段見較高回聲,與關閉邊界不清。膽總管下段結石與膽總管囊腫、壺腹癌、膽總管下段癌的腹部超聲聲像特征有明顯的區別,可在臨床進行有效的鑒別診斷。從這一結果來看,在充分排除干擾因素的影響下,腹部超聲對膽總管下段結石的診斷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并且通過對膽總管下段結石的聲像學特征進行詳細的把握,可與其他類型的膽總管疾病相鑒別,有效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
綜上所述,腹部超聲應用在膽總管下段結石的檢查中,具有安全、可重復、操作快捷等優勢。通過對膽總管及其毗鄰解剖結構進行了解,準確把握檢查的技巧,并獲得患者的密切配合,可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