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巖 王瑚
產后出血在產科臨床中比較常見,在具體診斷中,主要根據分娩方式不同來劃分,如對剖宮產分娩者,產后出血定義為出血量>1000 ml,對自然分娩者,產后出血定義為產后24 h內出血量>500 ml[1]。產后出血多發生在分娩后2 h內,屬于嚴重并發癥之一,對產婦生命安全直接構成威脅[2]。所以,為了保證產婦分娩安全,在產婦分娩期間需對產后出血積極預防,對出血進行有效控制。在產后出血治療中,常規治療能夠有效進行止血,但止血效率并不高,為了使產后出血癥狀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控制,臨床中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諸多研究認為子宮壓迫縫合術在產后出血治療中止血效果顯著[3]。基于此,本次對2018年9月~2019年9月96例產后出血患者進行研究,觀察子宮壓迫縫合術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本院96例產后出血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8例。對照組患者年齡最小22歲,最大39歲,平均年齡(30.3±3.8)歲;孕周最短35周,最長41周,平均孕周(38.2±1.9)周;初產婦29例,經產婦19例。觀察組患者年齡最小21歲,最大40歲,平均年齡(30.7±3.6)歲;孕周最短34周,最長41周,平均孕周(38.5±1.8)周;初產婦28例,經產婦2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產婦年齡均≥18歲,無溝通交流障礙、意識清晰,均診斷均確診為產后出血;本次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產婦及家屬均知情,且同意參與。排除重大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精神疾病、治療禁忌證、合并其他并發癥者等。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行常規止血方法治療。胎兒娩出后,對產婦持續進行觀察,產后2 h內如陰道出血量>400 ml,則需對產婦生命體征密切進行監測,給予常規吸氧,同時對產婦凝血功能、尿常規及交叉配血進行監測,對出血原因進行明確;如產后2 h出血量在500~1500 ml之間,則需在明確出血原因的基礎上,采取針對性的止血措施進行處理,如對出血良多、子宮收縮能力不足的產婦,可于產婦子宮肌層注射1~2支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4183),隨后對出血情況進行監測,根據出血變化情況,用藥后15~90 min內可重復用藥;對于產后2 h出血量>1500 ml的產婦,則需繼續進行針對病因的治療及抗休克治療,必要時行子宮切除術或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
1.2.2 觀察組 患者實施子宮壓迫縫合術治療。術前先對產婦實施子宮壓迫試驗,即拖出子宮自腹腔外并進行加壓觀察,如顯示出血停止,則表明具有該手術指征。然后將膀胱腹膜下推至反折狀態,將子宮下段充分暴露出來,然后選擇子宮切口側緣3 cm左右及切口右上方3 cm左右位置作為進針點,將長度約為70 cm的高分子可吸收線穿入,并從子宮底部繞過;剩余針線沿前側進針點水平方面穿至后壁,然后進行壓迫處理。從左側對應位置將針線穿出,確保縫線與右側處于垂直狀態,并繞過子宮底部與前房,經右側對應位置穿至子宮,再由切口左前下邊緣3 cm處穿出,然后逐漸收緊縫線,止血后將縫線拉近、打結。然后持續觀察陰道是否存在出血情況,如無出血發生,則將腹腔、子宮切口逐層關閉。術后常規給予抗感染治療等。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治療效果及術中出血量、總出血量、出血控制時間、住院時間及子宮復常時間、治療滿意度。①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患者生命體征各項指標均處于正常水平,且波動較小,能夠正常排尿,尿量正常,陰道出血量<50 ml/h,呈緩慢停止趨勢,產褥期惡露可完全排出;有效:治療后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處于正常范圍,能正常排尿,尿量基本正常,陰道出血量為50 ml/h左右,呈緩慢減少趨勢,產褥期惡露能基本排完,月經基本恢復;無效:治療后患者排尿存在異常情況,尿量<30 ml/h或無尿,陰道出血量>50 ml/h,生命體征不穩定,波動明顯。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采用本院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統計兩組患者對止血效果的滿意度,問卷滿分100分,非常滿意:≥90分;滿意:70~89分;不滿意:<70分。治療滿意度=非常滿意率+滿意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1.67%,高于對照組的68.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術中出血量、總出血量、出血控制時間、住院時間及子宮復常時間對比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總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出血控制時間、住院時間及子宮復常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治療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治療滿意度為97.92%,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表2 兩組術中出血量、總出血量、出血控制時間、住院時間及子宮復常時間對比()

表2 兩組術中出血量、總出血量、出血控制時間、住院時間及子宮復常時間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3 兩組治療滿意度對比[n(%),%]
分娩過程中,產后出血屬于常見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如果出血量較大,且止血措施實施效果不理想時,產婦生命安全會受到直接威脅,所以,產后出血已經成為導致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4]。從產后出血的發生機制來看,在胎兒娩出后,胎盤脫離子宮壁,期間宮壁血竇呈開放狀態,容易出現出血情況[5]。而一般情況下,受子宮壁肌肉纖維收縮功能的影響,宮腔容積逐漸縮小,子宮壁內的血管會在壓迫作用下逐漸止血,同時血竇也逐漸關閉,出血也逐漸停止[6]。但如果產婦產后存在宮縮乏力情況,則血竇無法關閉,處于持續出血狀態,可引起產后大出血的發生。產婦產后一旦出現出血情況,則其恢復效果、恢復速度必然受到影響[7]。現階段,在諸多因素影響下,產后出血發生率不斷升高。所以,為了對產后出血進行預防與控制,在產后出血治療中需選擇合理的止血方案進行治療,促使產婦產后盡早恢復。
在對產后出血治療時,子宮壓迫縫合術是常用止血方案,主要通過壓迫方式,擠壓子宮壁,使子宮壁血管血流速度下降,加速血栓形成,實現止血的目的[8]。同時,也有研究顯示,子宮壓迫縫合術在臨床應用中,對子宮能產生刺激作用,可加速子宮收縮,對血管竇關閉有促進作用[9]。此外,在手術適應證方面,該術式應用范圍比較廣,在胎盤植入、前置胎盤及宮縮乏力等引起的出血治療中,均有較好的應用效果。與常規止血方法相比,子宮壓迫縫合術止血治療止血效果更明顯,治療方案更科學,對產后陰道出血控制效果更好,可減少產后出血量。并且通過治療,患者排尿功能可恢復正常,保證了產婦的生命安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1.67%,高于對照組的68.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產后出血治療中,子宮壓迫縫合術的應用對陰道出血止血效果較好。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總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出血控制時間、住院時間及子宮復常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子宮壓迫縫合術在產后出血治療中應用,可有效減少出血量,止血控制較好,有利于產婦產后盡快恢復。觀察組治療滿意度為97.92%,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產后出血治療中,子宮壓迫縫合術止血效果理想,患者對治療效果比較滿意。
綜上所述,在產后出血治療中,子宮壓迫縫合術的應用對產后陰道出血控制效果較好,止血效果明顯,有利于產婦子宮恢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