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杰
甲狀腺結節的發病率已經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顯著上升,臨床研究顯示,甲狀腺結節致病因素比較復雜,包括甲狀腺發生退行性病變、炎性病變、患者機體出現免疫功能下降、情緒激烈難以控制等。近年來,隨著超聲技術發展,其檢出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根據流行病學報告顯示,在所有的甲狀腺結節患者中,惡性結節患者比例發生率較小,低于1%,[1]。但隨著生活方式和飲食方式等習慣的改變,使得甲狀腺結節轉為惡性幾率明顯增加,甚至還出現了惡性程度較高的甲狀腺結節患者,對患者的生命質量都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研究表明,惡性甲狀腺結節發生鈣化往往特征點都比較明顯,而且每種鈣化特征都有顯著的個體性和差異性[2]。再加上惡性甲狀腺結節發展非常迅速,因此鈣化出現的時間也比較早。相反甲狀腺良性結節則因為發展較為緩慢,造成鈣化發生時間也較晚。因此早發現早治療,對于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提前預防和防止甲狀腺結節惡化。本文應用超聲根據不同鈣化程度對甲狀腺結節良惡性進行鑒別診斷,詳情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12月期間到本院接受手術治療、術前超聲檢查以及術后病理評估的108例患者相關臨床資料,根據超聲診斷下病灶鈣化程度分為微鈣化組(59例)、環狀鈣化組(27例)、粗鈣化組(32例)。108例患者男44例,女64例,年齡21~73歲,平均年齡(43.5±5.1)歲。納入標準:超聲檢查出鈣化可見;甲狀腺結節為單發。排除標準:患者不同意本次研究;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超聲診斷儀器選用飛利浦IUII型號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將探頭頻率調節到7.5~12.0 MHz。患者行仰臥位,頭部稍往后仰,充分暴露頸部皮膚。在診斷過程中要對患者甲狀腺結節大小、形態、位置、鈣化程度以及回聲、邊界等情況進行記錄。
1.3 觀察指標 將術后病理結果作為金標準,比較超聲診斷下不同病灶鈣化程度惡性甲狀腺結節檢出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微鈣化組惡性結節檢出率高于環狀鈣化組和粗鈣化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99、7.817,P=0.030、0.005<0.05)。環狀鈣化組和粗鈣化組惡性甲狀腺結節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02,P=0.653>0.05)。見表1。

表1 不同鈣化程度組良惡性甲狀腺結節檢出率比較(n,%)
超聲診斷儀不僅對于1~3 mm的小型病灶可以準確顯示,還能清晰成像病灶內部鈣化點、血流情況等,是目前我國診斷甲狀腺疾病的主要手段[3]。甲狀腺結節鈣化是病情惡化的一種表現,是指甲狀腺結節組織內部發生了局部鈣鹽沉積,而且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證明[4],不論是良性甲狀腺結節還是惡性甲狀腺結節都有可能會發生鈣化癥狀。在檢查良性結節的超聲成像中會看到病灶中有輕微鈣化情況,并伴隨著點狀的強回聲,成像為膠質且濃縮的結晶體。但是如果只是通過超聲聲像圖檢查,還未必能夠精確檢測出特殊位置的甲狀腺結節。因為鈣化成分不同,所以在超聲成像中的特征也不同[5]。鈣鹽沉積類型的鈣化在超聲成像特征比較明顯,即帶有點狀強回聲的膠質而濃縮的結晶體。如果是囊性成分構成的鈣化則會呈現“彗星尾巴”一樣的特征[6],但是囊性邊界不明顯。如果是實性成分構成的鈣化體,則成像中很難顯示出明顯的特征來,所以鑒別難度會增加。通過臨床研究證明,在甲狀腺多發結節中,膠質且濃縮的結晶體反而比較常見,而單發的甲狀腺結節中比較少見。如果是伴隨著海綿樣形狀、且有點狀強回聲的鈣化,則表明是有微小囊腫后壁發射出的回聲[7]。
對于甲狀腺結節的良性和惡性的診斷,人工智能、超聲造影技術下進行細針穿刺實施活檢都是可進行準確診斷。臨床研究證明,一般在惡性甲狀腺結節中的鈣化程度則可能與癌細胞的轉移和過度增生有密切的聯系[8]。還有可能是因為病灶本身產生了可以形成鈣化的物質,比如像糖蛋白和黏多糖等物質。同時研究表明,惡性甲狀腺結節發生鈣化往往特征點都比較明顯,而且每種鈣化特征都有顯著的個體性和差異性。再加上惡性甲狀腺結節發展非常迅速,因此鈣化出現的時間也比較早。相反甲狀腺良性結節則因為發展較為緩慢,而使得鈣化出現的也比較晚。并且我們通過臨床試驗研究也發現,提前得知鈣化程度能夠更有利于提高甲狀腺惡性結節的鑒定和診斷。現階段我國關于甲狀腺結節鈣化程度的診斷有非常多的文獻資料的研究,但是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對鈣化程度進行分型的標準。目前在超聲診斷中,認為鈣化程度小于1 mm就屬于是微鈣化[9]。
通過本次研究實驗表明,微鈣化組檢查出惡性甲狀腺結節為54例,檢出率為91.53%;環狀鈣化組檢查出惡性甲狀腺結節為20例,檢出率為74.07%;粗鈣化組檢查出惡性甲狀腺結節為22例,檢出率為68.75%。微鈣化組惡性結節檢出率高于環狀鈣化組和粗鈣化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99、7.817,P=0.030、0.005<0.05)。環狀鈣化組和粗鈣化組惡性甲狀腺結節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02,P=0.653>0.05)。由此說明因為鈣化指標的統一使得甲狀腺惡性結節的檢出率顯著提高,并且更加準確,因此可以作為檢測甲狀腺結節的科學指標。同時我們也發現粗鈣化和環狀鈣化下,對于甲狀腺惡性結節的檢出率明顯低于微鈣化指標下的檢出率,說明環狀鈣化和粗鈣化并不能被超聲檢測甲狀腺惡性結節的科學標準。并且在評估甲狀腺良性結節的病理結果中,不能因為是粗鈣化當和當環狀鈣化就被判斷為是良性結節,這是非常武斷的診斷依據。
從以上研究和論述來看,甲狀腺結節中都有可能出現鈣化現象,而鈣化現象可以幫助醫生更為準確的判斷患者甲狀腺結節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鈣化指標成為了判斷甲狀腺結節的良惡性的可靠標準[10]。特別是微鈣化指標下,檢測和判斷的準確率更高,將其作為診斷依據的價值更大,如環狀鈣化和粗大鈣化都不能作為判斷良惡性結節的特異性指標。同時對于良惡性甲狀腺結節的診斷要更加謹慎,結合多指標進行綜合評估,不能只靠鈣化程度就武斷作出診斷。
綜上所述,根據鈣化程度對惡性甲狀腺結節進行超聲診斷中,整體檢出率較高,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微鈣化的甲狀腺結節更容易被檢查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