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越
多發性骨髓瘤在臨床治療中常用的治療方式為藥物注射治療,此治療方式雖然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在皮下注射過程中硼替佐米等化療藥物會直接接觸患者局部皮膚,從而引發不良事件,給臨床治療增添了難度[1,2]。為了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可以在此藥使用過程中選擇皮下注射。本研究選擇72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改良皮下注射硼替佐米在多發性骨髓瘤治療中的臨床價值?,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72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樣法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每組36例。參照組患者中男19例,女17例;年齡最小23歲,最大40例,平均年齡(26.5±4.6)歲。研究組患者中男17例,女19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41歲,平均年齡(26.1±5.0)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參與本次研究患者均知曉本次研究,自愿參與并簽署調查知情書;患者除自身疾病外均無其他重大疾病,例如肝癌、肺癌等;患者均有自理能力,無認知類疾?。换颊哂行袨槟芰?無精神類疾病。本研究均已經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參照組患者采用傳統常規注射硼替佐米,劑量為1.3 mg/(m2·d)。具體如下。選擇注射部位依次為患者左下腹、左下肢外側、右下腹、右下肢外側,注射按排序進行,注射選擇皮下組織比較多的部位,同時避開感染以及色素沉積部位。注射時應將注射器的空氣排盡后將注射位置皮膚輕輕捏起后,以30~40°角度進針,在腹部進針時應采取垂直進針法,完成注射后應采取棉簽按壓注射部位30 s,同時還要觀察患者注射位置的改變情況。
研究組患者采用改良皮下注射硼替佐米,藥物劑量以及注射位置均與參照組相同,具體改良情況如下。在進行注射藥物前應使用劑量為0.9%的氯化鈉溶液進行排氣后以垂直向下的方式抽吸0.1 ml的空氣,將空氣置于活塞頂部;進針角度:身材消瘦的患者應捏起皮膚以45°進針;對于身材肥胖者不需要捏皮膚,以90°進針;對于正常體質患者應將皮膚捏起后以90°進針,在注射下肢部位時進針角度應在40~45°,在腹部進針時應以“Z”字形的方式進針。在注射完成后可采用棉球按壓30 s,同時要觀察患者注射位置有無異常情況。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藥物注射后軀體疼痛程度和注射藥物后不良事件發生情況。①采用VAS評估患者的軀體疼痛程度,在注射完成后的30 min內進行判定,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微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評分越高證明疼痛情況越嚴重。②不良事件包括紅斑、藥物外滲、硬結、局部紅腫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藥物注射后軀體疼痛程度比較 藥物注射后,研究組患者VAS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藥物注射后軀體疼痛程度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藥物注射后軀體疼痛程度比較(,分)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注射藥物后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注射藥物后,參照組患者發生紅斑3例、藥物外滲5例、硬結4例、局部紅腫3例,不良事件發生率為41.67%(15/36);研究組患者發生局部紅腫2例、硬結1例,不良事件發生率為8.33%(3/36)。研究組患者注射藥物后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注射藥物后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n,%)
多發性骨髓瘤在臨床治療中屬于比較常見的疾病,主要以藥物注射治療為主,常用藥物為硼替佐米[3]。硼替佐米屬于蛋白酶體抑制類藥物之一,在使用后能夠起到25 s蛋白酶體抑制的作用,可有效的降低26 s蛋白酶體降解泛蛋白的程度,保證細胞內環境穩定性[4,5]。除此以外,硼替佐米還能夠起到抑制多種腫瘤細胞毒性的作用,可有效抑制骨髓瘤增長程度,改善臨床癥狀。硼替佐米在治療中常用的注射方式為皮下注射,與靜脈給藥方式相比此方式可有效改善毒副作用[6,7]。但是硼替佐米屬于化療藥物的一種,局部注射后會給周圍組織帶來直接的損傷,如有操作不當等情況,將引發藥物外滲,導致皮膚紅腫等情況,給治療增添了難度。在傳統注射方式中,注射以前排空空氣,在此過程中藥物將粘在針頭的表面,在皮下注射過程中藥物會在穿刺中直接接觸局部皮膚,從而產生刺激神經的作用,提升患者疼痛感。而改良后的皮下注射方式,在排空空氣中使用氯化鈉溶液代替化療藥物,從而實現降低化療藥物接觸皮膚的目的。此外在傳統注射中還存在注射器無效腔等問題,致使在注射完成以后還有少量的藥物留存在針頭內,減少了藥物使用的總數量,導致用藥劑量不準確,降低了治療效果,而改良后的皮下注射方式可有效的解決這一難題[8,9]。
本研究結果顯示:藥物注射后,研究組患者VAS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注射藥物后,參照組患者發生紅斑3例、藥物外滲5例、硬結4例、局部紅腫3例,不良事件發生率為41.67%(15/36);研究組患者發生局部紅腫2例、硬結1例,不良事件發生率為8.33%(3/36)。研究組患者注射藥物后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改良皮下注射方式在疼痛以及不良事件控制上更具明顯優勢。
綜上所述,采用改良皮下注射硼替佐米治療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疼痛程度低,且安全性較高,具有臨床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