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琳
在臨床醫學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較為常見,其主要特征是氣流阻塞。一旦發生該病后,患者合并肺心病、呼吸衰竭的幾率大,嚴重威脅生命健康。據相關調查分析得知,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生率較高,且具有較高的死亡率,每年高達128萬例以上[1]。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展開積極的肺康復干預,對運動耐力進行改善,并促進肺部功能提升,是全球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觀點[2]。在對患者進行康復干預的過程中,需要建立在證據基礎上,并實施綜合性干預,同時康復干預要與治療相結合,以期維持患者的功能狀態平穩,減少臨床癥狀表現。基于此,本研究探析綜合康復護理措施應用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對其肺功能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6月~2020年5月本院治療的6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齡60~82歲,平均年齡(72.17±13.35)歲。將患者根據護理方法不同分為常規組和觀察組,每組33例。
1.2 方法 常規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及護理干預,即臨床中給予患者祛痰、鎮咳、解痙、平喘、抗感染及氧療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常規組基礎上給予綜合康復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 呼吸功能鍛煉 ①腹式呼吸訓練:護理人員給予患者正確的指導,將患者的體位調整為立位、臥位,以此姿勢進行鍛煉,同時指導患者將雙手放置為胸部和腹部,指導患者做深呼吸,呼吸經鼻完成。在呼吸訓練的過程中,腹部肌肉應為松弛狀態、橫膈為下降狀態,在此過程中,患者的手能夠明顯感受到腹部凸起,之后進行呼氣動作,經口緩慢完成呼氣,這種狀態下,患者的腹部收縮、橫膈松弛,有利于腹腔內壓力的提高和膈肌的提升,這對患者的肺部結構會形成一種壓迫感,有利于氣體的有效呼出,腹部呈凹陷狀態[3]。②縮唇呼氣訓練:護理人員指導患者經鼻完成深呼吸,以魚嘴狀為標準進行縮唇。即呼氣時口唇縮攏似吹口哨狀,持續慢慢呼氣,控制好吸氣與呼氣的時間,分別是2~3 s吸氣1次、4~6 s呼氣1次,吸與呼時間之比為1∶2或1∶3。指導患者反復訓練,直到熟練掌握該方法。③縮唇腹式呼吸鍛煉:將以上兩種方法配合完成呼吸訓練。④立式呼吸鍛煉:護理人員指導患者行正確體位,以站立位為主,并指導患者完成雙臂上舉的動作,此時進行吸氣,經鼻完成,吸氣要緩慢進行,完成吸氣后,指導患者將手臂下放,此時可用縮唇呼氣法進行緩慢呼氣[4]。⑤坐式呼吸訓練:護理人員指導患者行正確體位,以雙腿盤坐為主要姿勢,讓患者將手放在雙腿膝蓋處,告知患者全身放松,此時進行緩慢的吸氣,經鼻完成,吸氣完成后進行呼氣,經口完成,此時鍛煉要控制好力度,不宜過于疲勞[5]。⑥吹氣球鍛煉:準備好氣球,指導患者做深吸氣動作,對氣球進行吹氣,盡量一口氣將氣球吹大,一輪動作完成后,指導患者進行休整,此后重復吹氣球動作,訓練要適度,不可過于疲勞。
1.2.2 肢體鍛煉 ①拉伸起坐訓練: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將手放于床邊,并保持拉近姿勢,此時上肢發力,將身體拉至坐立位,保持5 s后回歸平躺位,之后重復以上動作,3組/d,10次/組。②橋式訓練:指導患者行仰臥位,并調整膝關節,以屈曲狀為主,告知患者臂部發力,離開床面,重復該動作,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控制好訓練次數。③空中單車:指導患者將體位調整為平臥位,調高下肢并屈膝,此時運動下肢做踩車動作。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滿意度、出院時肺功能指標(FEV1/FVC、FEV1、FEV1%pred)、干預前后6 min步行距離。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出院時肺功能指標比較 出院時,觀察組患者FEV1/FVC、FEV1、FEV1%pred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出院時肺功能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出院時肺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常規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6 min步行距離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6 min步行距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6 min步行距離均長于本組干預前,且觀察組長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6 min步行距離比較(,m)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6 min步行距離比較(,m)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與常規組比較,bP<0.05
2.3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為96.97%(32/33),高于常規組的78.79%(26/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臨床醫學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較為常見的一肺部疾病,其發生后就會出現肺部氣流阻塞或受限等情況。臨床治療的目的是緩解癥狀,控制各種并發癥,改善呼吸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工作能力。該病還具有反復性和持續性特點[6]。當患者出現疾病反復發作的情況下,其心理壓力就會隨之增加,而且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長此以往,就會滋生較多不良情緒,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生活環境的變化及大氣環境的污染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生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7]。該病發生后不僅會威脅到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命健康,還會給患者家庭帶來較大的負擔,是當前社會重點關注的公共性問題之一。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程較長,因此,疾病的癥狀長期存在,比如胸悶氣喘及咳嗽等,在疾病長期影響下患者肺部功能會受到一定的損傷,嚴重時患者會出現營養不良或睡眠障礙等,不利于患者生存質量的提高。所以除了對患者進行針對性治療外,還要有針對性進行心理護理及健康指導,這對患者疾病的治療有較大作用。
就綜合康復護理干預而言,其是一種先進的護理模式,隨著該護理模式的不斷完善,其在慢性疾病的護理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療中,康復護理的應用需要建立在基礎護理之上。在實際護理的過程中,康復護理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康復訓練更加重視,通過這一方法的護理,能夠有效的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還能夠為患者正確生活方式的改變提供正確的引導,使其改善不良生活習慣,減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險因素。在對患者進行綜合康復護理的過程中,其重要環節就是展開相應的康復訓練,比如腹式呼吸鍛煉、縮唇呼吸鍛煉、縮唇腹式呼吸鍛煉、立式呼吸鍛煉、坐式呼吸鍛煉、吹氣球呼吸鍛煉、拉伸起坐、橋式運動、空中踩車等,能夠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和耐力,對患者肺部功能的恢復有著積極作用[8]。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時,觀察組患者FEV1/FVC、FEV1、FEV1%pred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6 min步行距離均長于本組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6 min步行距離長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將綜合康復護理應用到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護理中,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對治療效果的提升有著較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