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佳
高質量的實體經濟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隨著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信息革命蜂擁而至。伴隨著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發展中最為重要的新動能。本文結合當前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現狀,剖析實體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境,并從多方面分析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兩者之間的關系,最后提出二者融合的建議,并且通過分析數字文化產業在數字經濟背景下的發展路徑,思考如何通過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促進經濟高質量的發展。
目前,傳統產業普遍面臨轉型和升級的挑戰,如何在這一輪的產業競爭中取得關鍵優勢,重點在于是否能夠充分利用新一代的數字信息技術,以此更新發展理念,重組組織形態,改革商業模式等。數字經濟有助于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數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在促進經濟向好向優發展的同時,也影響著人民日常的生產和生活。數字經濟的發展,也有利于經濟實現轉型并且有效地增長。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以其快速發展、不斷創新、成為我國經濟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
數字經濟是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推動力
近年來,我國的實體經濟經營成本逐年增高,同時消費觀念發生轉變,線下需求減少,實體經濟的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資金逐漸從實體經濟朝著金融、證券、房地產等行業轉移,實體經濟面臨著資金短缺的問題,后續發展乏力。數字經濟的出現,為原本逐漸陷入困境的實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實體經濟依托新的數字信息技術,重新配置傳統產業的經濟資源,帶動升級傳統的實體經濟,進而改變國民經濟結構,通過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有效結合,能夠推動實體經濟繼續向前發展。
數字經濟是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內生動力
首先,數字經濟推動了產品品質的升級?;ヂ摼W時代,不斷提升的產品需求也促使著企業轉變原有的生產模式,注重以消費者為中心,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也要注重消費者對服務的訴求,即向“產品+服務”的模式轉變,才能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數字經濟的出現,剛好滿足的企業的需求:在產品確定目標市場的時候,幫助企業篩選目標客戶,準確定位目標群體;在產品研發過程中,幫助企業圍繞目標客戶的需求進行產品的設計和研發;在銷售過程中,幫助企業選擇合適的營銷策略;在產品售后服務方面,幫助企業開展有效的客戶關系管理。將研發、生產、銷售、售后各方面進行整合,圍繞產品提供全方位一體化服務。
其次,越來越先進的數字技術,使得更多的實體產業愿意將互聯網引入企業生產管理過程中,加快實體產業的技術進步,提升實體產業的生產效率,并且從原來的以企業為主體的生產模式轉變為以消費者為主體開展生產活動,從傳統的制造業進入智能制造時代。在數字經濟的推動下,各行各業衍生出許多新事物、新業態,新的消費模式,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存在的問題
1.數字經濟在地區間發展不均衡
數據顯示,2017年,沿海地區的廣東、山東和江蘇三省的數字經濟總規模就已經突破了2萬億元,占據了全國數字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但是,各省市之間數字經濟規模相差較大。在我國中西部實體經濟發展滯后的城市和區域,資源匱乏,交通運輸業滯后,經濟發展程度同發達城市相比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客觀存在的種種不足,使得中西部地區數字經濟的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其他地區,難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何使落后地區的實體經濟有效融合先進的數字經濟技術,努力使全國大部分地區的實體經濟都能享受到數字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并且能夠實現兩者共同發展,這也是在數字經濟時代需要認真思考的一項課題。
2.數字經濟在企業間發展不均衡
對比大型企業,中小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能力不足。由于數字經濟的前期投入較大,除了部分大型企業之外,中小型企業普遍對數字化轉型存在疑慮,缺乏決心,數字技術投入不足、能力弱,數字技術改革后的升級和維護也成為一個難題。
3.數字經濟在人才培養與需求上的不均衡
在與實體經濟有效融合的過程中,原有的實體行業,例如制造業、建筑業、農業、服務業等行業,對數字技術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對同時具備專業數字技術和行業專業知識的跨界人才提出了很大需求。工業互聯網建設中,缺乏既懂數字技術,又懂工業,還懂制造的人。數字經濟雖然發展迅速,但是發展時間還不夠長,并沒有積累很多既具備豐富數字技術、又具備專業知識的人才,即使是各個高校的儲備人才培養方面,也才剛剛起步,并不能向社會提供足夠多的滿足各方面需求的專業人才,因此,專業人才的缺乏也制約著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有效融合。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有效融合的建議1.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共性技術研發
一方面,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數字基礎設施是發展數字經濟的基本前提,要大力推廣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應用。要加快推進5G等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現有數字化基礎設施的改造與升級,構建適應數字經濟、智能社會發展需求的基礎設施體系,為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提供基礎的硬件保障。另一方面,通過整合基礎設施和資源,重點是推動中西部地區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改造,幫助彌合區域間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加快構建城市群數字網絡,帶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的合理流動,實現數字經濟在地區間的均衡發展。
2.堅持數字時代的技術創新發展戰略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贝蟊妱摌I、萬眾創新”背景下,對法律法規、企業政務服務等客觀環境進行創新,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技術創新提供政策支持,積極開辦新企業、開發新市場、培育新技術,依托先進的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有效融合,共同發展,數字技術創新可以為二者的融合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如何實現數字技術創新,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一是增加對數字技術研究的科研投入,推進數字技術的不斷升級。二是擁有先進數字技術的互聯網企業和擁有豐富傳統制造經驗的實體企業加強合作,合作共贏。
3.重視專業數字技術人才的培養
建立數字人才培養機制,有目標、有重點的培養兼具專業素養和數字技術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構建產學研聯盟,加強校企合作,提高技術科研經費的投入和使用效率,建設高質量高層次的數字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不斷地進行技能強化,提高勞動力生產水平。同時,通過對數字技術發展的相關知識講座和理論宣傳,激勵學生參與數字經濟建設的學習積極性。
為數字文化產業提供科技支撐
當今社會,數字技術影響著人們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費者對文化產品的認知和消費習慣也開始發生改變,如何利用現有的數字技術,讓傳統的文化資源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實現有效融合發展,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而關鍵就在于做好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為數字文化產業提供技術支撐,從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例如在全國范圍內逐步推進的各種涉及民生的項目,既滿足了居民個性化消費需求,又適應了數字時代發展需要,逐漸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數字文化服務體系。
為數字文化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環境
重視樹立品牌的重要性。迪士尼樂園、環球影城、樂高主題公園等都是典型的文化輸出的成功案例。我們也要借鑒這些成功的經驗,為我國數字文化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首先是要做好政府頂層設計,營造技術創新氛圍,為各類企業和數字文化產業的生產者營造公平、透明、法治的發展環境。積極推廣“數字中國”建設,堅持融合發展,推動數字技術在文化產業上的創新與研發;其次,堅持跨界融合,開放共享,鼓勵文化產業企業與數字技術企業展開深度合作,為數字文化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環境。
為數字文化產業輸送更多專業人才
文化產業與數字技術融合的核心是技術,關鍵在人才,尤其是具有深厚文化內涵,又能嫻熟利用數字技術的跨界人才。要進一步健全數字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體系,創新數字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在系統性開展數字文化產業理論研究和創新實踐的同時,也要注重建立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積極發揮高校、企業、科研機構等各方作用,大力培育實用型數字文化產業專業人才,不斷促進文化產業人才隊伍的發展壯大。
綜上所述,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趨勢下,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有效融合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驅動力,我們要把握這一機遇,奮勇前行,努力促進互聯網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緊密融合發展。
(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肖宇、夏杰長.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問題與國際比較研究[J].全球化,2018(8):70-86.
[2] 吳一品.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路徑[J].中國商論,2020(3):4-5.
[3] 孟祥.互聯網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思考[J].中國商論,2020 (4): 24-25.
[4] 劉菲.關于數字經濟發展趨勢的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9 (20): 305+307.
[5] 賈非、郭亞楠、初浩、葉乾霖.后疫情時代下數字經濟帶動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20, 39 (11): 13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