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錚
在當前多元經濟文化共同發展的社會背景下,跨文化傳播已經成為人們信息及文化交流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也是各國間、不同民族間以及人和人之間進行有效交流與溝通的一種必要途徑。通過跨文化傳播,可以促進我國社會教育資源的合理整合,加強國際間思想文化交流,同時還能夠推進世界整體結構平衡發展,對于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均有著極為重要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加強漢語國際教育教學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首先簡要介紹了漢語國際教育教學中跨文化傳播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語言教學實際中跨文化傳播面臨的主要問題,最后提出了我國漢語國際教育教學中跨文化傳播的有效策略,以供相關人士借鑒參考。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逐步深入且相互交融,與此同時,來我國進修和工作的人員數量明顯增加,漢語已經成為了人們日常交流的重要語言工具。在這種情況下,加強漢語國際教育教學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就目前而言,我國在漢語國際教育教學工作中實施跨文化傳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具體表現在:首先,漢語國際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跨文化傳播。漢語國際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具有語言及文化傳播功能,可以進一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著力進行漢語語言使用技巧和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跨語言交際能力。其次,加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漢語國際教育主要結合漢語語言結構特點展開教學,以此促進學生國際交際能力的提升,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掌握語言使用技巧的同時,了解其背后的精神文化內涵。如此,就可以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融入語言教學過程中,在培養學生提高漢語言交際能力的同時,還能夠實現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
學習思維存在問題
在漢語國際教學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對語言工具思維的偏差,片面認為語言僅僅是一種用于交流的工具,并非文化精華的本身所在。正如美國一位語言學家所說:“語言并非工具,而是一整套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可見,語言不通,其對應的價值及邏輯也就不同,漢語言的跨文化傳播并不只是彼此的溝通和交流,更是文化和價值的深度融合。同時,文化與傳播的同構論也有明確的觀點:傳播即為文化,文化即為傳播。漢語國際教育屬于一種跨文化傳播過程,而跨文化傳播的具體內容并不局限于語言和文化,同時也是不同的思維與意識的傳播,并以此實現文化翻譯和視域的交融。
對跨文化傳播認識狹隘
近年來,世界各地類似于孔子學院這種漢語國際教育機構的數量明顯增加,這些機構成立后拍攝了很多有關中國文化的宣傳片,對跨文化傳播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并不彰顯。歸納起來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一方面,我們僅僅關心傳播本民族文化,關心自己傳播的目的,可是卻忽視了各國以及各民族間相輔相承的關系存在,在我們自顧自的表達自身觀點的過程中并未注意傾聽他者的聲音,興奮于話語對他者的穿透,而忽略他者的解讀所生產的新意義,只忠實于自己的文化價值與習俗,而失去‘從他者出發’的跨文化態度,處于非交流狀態。另一方面,在進行跨文化傳播時若全然忽略受眾的接受能力與感知效果,而只是希望將自身感知向其傳達出去,忽略文化中負面的因素,這對于跨文化傳播而言根本無法全面實現其傳播目的。正如中國一句老話所說,“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若我們只是將漢語言乃至中華文化視為我們實現跨文化傳播的唯一方式,那我們自然也就無法看見“文化之林”,更加不能實現自身文化發展與壯大的根本目標。
我群中心思維問題突出
這里所說的我群中心思維,主要是指人們在在信息表達中通常以自身文化視角出發,在此基礎上對他者進行觀察和評判,一旦不同文化之間出現沖突,則總是試圖抬高自身所屬文化價值,以此對自身文化理念加以強化,從而尋求本民族文化對異己文化的支配權力。在漢語國際教育教學中,這種我群中心思維問題較為突出,不論是學生亦或教師,大多存在一定程度的我群中心思維意識或問題,在該思維模式中存在著“他者”想象與“他者”迷思。在這種片面性的思維理念下,“我群”則為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的人,“他者”即為正在學習中華文化的外國人。再如,在漢語國際教育教學實踐中,過度忽略同當地語言的交流對話,只是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將跨文化交流傳播的內容視為自身創作,唱獨角戲。以上這些行為都屬于我群中心思維下所產生的行為,隨著漢語國際教育中跨文化傳播的開展,這種我群中心思維問題日益突出,亟待科學應對和有效解決。
為進一步改善漢語國際教育教學工作質量,更好地實現跨文化傳播,在教學工作實踐中應注意突出專業特點,結合跨文化傳播目的以及教學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和有效策略,以 “立足中國、放眼世界、視域融合、文化翻譯”的全新發展視角,促進跨文化傳播原則在漢語國際教育過程中發揮應有效用。
一切文化都是跨文化傳播
在漢語國際教育教學工作中,針對跨文化傳播首先應堅守文化即為傳播這一原則,將一切文化均視為跨文化,將一切文化的傳播均視為跨文化傳播。以文學為例,從本質上來講,根本就沒有一種文學是純粹屬于某一個地區或者國家所特有的,同時,也并不存在完全屬于某一部分人群或者某一個民族的文學。正因如此,在進行專業課的課堂教學工作中,我們會對不同國家及地區、不同人群及民族等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及相互之間的影響進行重點強調。而優秀的文化并不僅僅只屬于某一個國家或者民族,所以,我們才應學習民族交往過程中形成的文學與文化杰作。除此之外,在我們的文學類課程不將自身定位為傳統的“文學”類課程。同時,堅守文化即為傳播這一原則,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并了解中國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并對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合理定位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以健康、積極的心態將自身投入漢語學習中、融入于跨文化交流浪潮當中。
置身于民族之林傳播本民族文化
對于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而言,我國屬于傳統上的東方國家,人們所學習的文化屬于東方文化,因此,東方文化理應成為高校文化課程教學體系當中的重要內容,但是,有些學科還存在著一種輕東方而重西方的現象,形成了一種以“西方”替代“外國”的尷尬局面。在這種情況下,重視東方文化課程的建設與教學,無疑有助于教師和學生培養更加全面的學術視野。除此之外,在漢語國際教育教學中,想要對外國學生傳播中華民族的漢語言及文化,還需具備靈活運用英語與漢語普通話的基本技能。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漢語和英語兩門學科長期處于一種互不發生關系而孤立存在的狀態,學生很難將兩種語言置于比較的視野中,繼而不能對二者間的文化差異形成合理認知。所以,教學結構可設立“漢英語言對比”課程,為漢語國際教育教學中跨文化傳播的實現提供良好條件,使學生能夠將自身更好地融入于民族之林進行民族文化傳播和發揚光大。
正視他者帶來的沖擊、影響和濡養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民族文化逐步融合貫通,在漢語國際教育中應沖破我群中心的思維束縛和羈絆,正確對待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點和差異,積極引導學生融入跨文化傳播思潮中,“正視他者、理解他者并生成他者”。在漢語國際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正視東方文化本身的文化價值,同時還要對東方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所受到的西方因素影響加以考慮,形成跨文化語言傳播的整體意識。
近年來,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進程逐步加快,各國文化也隨之共同深入發展并產生一定融合,所以我國漢語言和文字的應用愈加廣泛和深入。在新時期漢語國際教育教學工作中,應以語言文字教學為基本途徑實現跨文化傳播,以此提高學生漢語言國際交際能力的同時,還能夠強化其對我國文化的學習和理解,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形成正確認知,從而達到漢語國際教育教學的根本目的,并形成成熟、穩定而有效的跨文化傳播路徑。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華文學院)
參考文獻:
[1]詹海玉.跨文化傳播中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學原則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10):203-204.
[2]戴定華.漢語國際教育視域下文化教學的策略和反思[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9,33(0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