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曉然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 提出教育現代化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深入貫徹《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教育部于2019年10月發布《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意見》提出本科教育要全面提高課程建設質量,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推動課堂教學革命,嚴格課堂教學管理,確保課程教學質量。為響應國家政策,提高課程建設質量,各高校正在大力推動課程改革。本文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國際學院中外學分互認項目班的《財務會計(雙語)》課程為例,對課程的教學模式與考核方式進行改革與創新研究分析。
國際學院中外學分互認項目情況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自2011年起開設中外學分互認項目班(簡稱“國際班”),是以學校與國外多所大學的合作及交流為基礎、學分互認為共識進行的聯合培養項目。國際班采用小班制雙語教學,沿用常規的教學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在國際班學習兩年或三年后,學生赴國外合作院校繼續學習,按要求修完規定課程后可獲得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畢業證、學位證和國外合作院校學位證。
為加強對國際班的管理,學校于2018年成立國際學院。國際學院為促進課程教學與國際接軌、幫助學生更快地適應國外教學模式,大力推進雙語課程的教學改革。
《財務會計(雙語)》課程存在的問題
在國際班的課程體系建設上,要求專業核心課程全部采用國外原版教材,采用中英雙語教學。如《財務會計(雙語)》課程,教材使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會計學(英文版·第25版):財務會計分冊》,它對照的英文原版教材《Accounting》中關于財務會計部分。開課課時為72個課時,涵蓋教材前6個章節的講授。課程考核分為兩部分,平時和期末成績各占50%。其中,平時成績注重學生出勤、作業和期中考試情況,期末考核方式為全英文閉卷考試。
《財務會計(雙語)》的教學兼具語言與專業性質,不僅是用英語講授會計專業知識,更加側重專業素養的熏陶,即培養學生創新的思維模式,以適應國外的環境。雖然學校開展雙語教學已經有一些經驗及成果,但是《財務會計(雙語)》課程的教學上還是存在問題。
1.教材選用的局限性
課程教材的選用,由于學校制度要求所用教材的名稱中必須帶有課程名稱,如《財務會計(雙語)》課程必須用教材名字中帶有“財務會計”字眼的教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財務會計(雙語)》課程選用的教材是《會計學(英文版·第25版):財務會計分冊》,該教材共有17章,而《財務會計(雙語)》課程僅涵蓋教材的前六章。因為該課程為專業基礎課,教學內容主要為基礎會計,后續的《中級財務會計(雙語)》課程會繼續講授這本教材后面的章節。
但是在進行教材的對比后發現,有另外一本同樣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會計學原理(英文版·第23版)》會更加合適《財務會計(雙語)》課程。這本教材的邏輯更加清晰,由淺入深,非常適合像國際班這樣沒有專業基礎的學生用來進行基礎會計的學習。
2.教學模式的落后性
雖然課程采用小班制的雙語教學,但是教學模式比較傳統,具有落后性。教學模式主要為多媒體(如PPT)和黑板板書結合的常規教學模式,教學手段主要是老師講授知識、課堂帶學生做練習、布置作業和期中考試等。教學模式落后使得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積極性不高。
3.考核方式的不合理性
課程考核分為兩部分,平時成績和期末閉卷考試成績各占50%。由于期末考試比重較大,出現學生不重視平時的學習而是在期末考前瘋狂做題的現象。盡管部分學生能用這樣的方式通過課程考核,但是最終對知識的把握不夠扎實,沒有得到該有的能力提升,在出國之后無法跟上國外的學習進度。因此課程的考核方式存在不合理性,考核成績不能準確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
為解決課程存在的問題,使得教學機制與國際接軌,進而提高課程建設質量,對《財務會計(雙語)》課程的教學模式與考核方式進行改革。
《財務會計(雙語)》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1.利用教學平臺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在超星教學平臺上建設《財務會計(雙語)》課程,課前進行課程資料的上傳、題庫的建立和作業的設置等,在課程講授期間運用超星平臺進行簽到、互動討論、投票等活動,課后發放作業或者小測。學生在課前可以通過瀏覽相關視頻或章節導入完成預習,課堂中通過平臺的互動調動學生積極性,課后學生在平板電腦上直接做作業或者在作業本上完成后拍照上傳。
國外大學課程基本配備齊全的線上資源,與老師的課外交流、作業的提交都是線上為主。因此,《財務會計(雙語)》課程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不僅提高教學效果,而且幫助學生適應國外教學模式。
2.增設國外課程常見的“Tutorial”輔導課
國外課程的設置往往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Lecture”和“Tutorial”,即講授課和輔導課。“Tutorial”可以有兩種形式,一種為“one-to-one coaching”(一對一輔導),另一種為由老師講授的小班課。在英國,很多大學都開設了“Tutorial”課程,讓學生在聽完老師在大教室進行的多人授課型“Lecture”后進入小班再次鞏固學習;在澳洲,有的大學安排往屆成績較好的學生或者是所學專業的在讀博士來進行“Tutorial”的講課。
為與國際模式接軌,《財務會計(雙語)》課程也增設相應的“Tutorial”課程,輔導內容主要是回顧學生在老師授課時沒聽懂的內容、進行案例分析練習、答疑解惑等。因為國際班的人數較少,老師在“Tutorial”課程中能夠與每個學生進行交流,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3.整合國內外教學資源及資訊
通過老師與往屆學生的聯系收集到極具參考價值的國外大學財務會計課程資料,整合國內外教學資源,分享給學生。讓正在上《財務會計(雙語)》課程的學生深入了解國外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以及國內外教學差異等,從而為將來更好地適應國外的學習生活做準備。在講授課程的時候適當融入最新的國外資訊,開拓學生視野與思維。舉辦線上交流會,邀請往屆學生介紹他們在國外的學習、生活或工作經驗。
《財務會計(雙語)》課程考核方式改革
為降低考核方式的不合理性,《財務會計(雙語)》課程采用過程性考核,提高平時成績占比至70%,降低期末閉卷考試成績占比至30%。在應用了超星教學平臺后,學生的學習軌跡以及各項平時成績能得到記錄,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1.平時考核增設口語作業
國際班學生的英文基礎水平參差不齊,在課堂上提問,有些同學是無法作答或者不愿意作答。因此,還是需要如傳統的英文課一般督促學生練習口語,在平時成績的考核中增設了課后的口語作業。為考察學生是否掌握專業詞匯的發音以及相關知識的英文表達等,設計了多個口語作業任務,學生需要朗讀指定的內容并將錄音上傳至超星平臺。
2.平時考核增設閱讀筆記
雖然課程的教材選用存在局限性,但是為了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在平時成績的考核中增設了閱讀筆記。將《會計學原理(英文版·第23版)》作為參考教材,拓展學生閱讀量,活躍學生的思維。學生需要閱讀參考教材,并且自行梳理知識點形成閱讀筆記。該考核目的為提高學生提取有用信息、匯總提煉知識點的能力。
3.平時考核增設小組課堂展示
小組課堂展示是國外教學中常見的一種考核方式,不僅可以鍛煉學生演講技能,還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為此,課程在平時成績的考核中增設了小組課堂展示。前期,授課老師對展示進行詳細的介紹及示范,告訴學生在課堂展示時需要注意的地方及評分標準。然后將不同的主題布置給各小組,各小組在準備展示過程中必須做好分工和協作,最后在課堂上呈現出來。這一考核目的是為讓學生熟悉小組協作,掌握人際交往方面的技巧,為今后在國外與外國學生進行小組作業打下基礎。
《財務會計(雙語)》課程改革后,國際學院對參與的學生們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課程的創新型教學模式及考核方式表示贊許,認為課堂展示的分享及展示后老師的點評及拓展讓他們有所收獲。同時,教學改革后整體的學生成績以及通過率,比起往屆的該課程數據,有所進步。
《財務會計(雙語)》改革的教學模式及考核方式得到了推廣,《管理學(雙語)》課程也在課程改革中應用了小組課堂展示和閱讀筆記的考核方式。
本文從《財務會計(雙語)》課程建設的背景引入,指出課程存在的問題,對課程教學模式與考核方式的改革進行分析。一方面,在教學模式上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增設輔導課并整合國內外教學資源資訊進行授課。另一方面,在對平時成績的考核方式中增設口語作業、閱讀筆記及小組課堂展示。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課程存在的問題,取得了成效和得到推廣,但仍需要根據學生的反饋持續改進,不斷提高課程建設質量。
[基金資助: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教改項目“財務會計教學模式與考核方式改革”(2019JG23)。]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
參考文獻:
[1]應用型本科院校管理會計雙語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黃鈺婷.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20(02):41+39.
[2]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雙語教學改革探究[J].王佳一.大眾標準化,2020(18):102-104.
[3]會計學雙語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胡愛平,王璐.納稅.20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