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琴
目前,我國定義的人才有兩個方面的意思,第一種是指人才的學識與能力;第二種是指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和能力的人,比如專業技術型人才,碩士、博士、留學生等具有一定技術的人才。根據國家人事部對于人才相關標準的概述,本文所研究的人才是中專學歷以上人員或者具有初級專業技術人員,有相關工作資歷的專門技術的工作人員,其涵蓋范圍比較廣,包含工程、會計、科研等領域的人才,比如經濟師、初級會計師等,以及雖不符合以上要求卻在專門技術崗位工作的技術人員,視為具備一定學科特點的技術人才。
人力資源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根據中央戰略部署,各地各部門各單位積極抓住世界人力資源的國際化新態勢新特征,采取了更加主動、更加開放、更加高效的人力資源政策措施,不斷創新管理方式辦法,完善健全工作舉措,大力推進人才的國際合作,“近者悅、遠者來”的引才用才育才格局逐步形成,中國已逐漸由全球最大的人力資源流出國轉化為主要人力資源流入國家,并日益形成了創新型人力資源高度聚集、創造要素高度集成、創造活動高度活躍的世界人力資源高地。所以,我國各地地方經濟若想不斷發展壯大,就要趕超先進地區的經濟社會狀況,而想要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就必須要研究好怎么樣留住人才、怎么吸引人才、怎么充分發揮人才優勢的問題,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人力資源支撐體系,全面培育、引進、利用好人力資源,吸引更多的人才到該地區進行工作,做好人才的關心關愛,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將人才放在合適的崗位上,充分發揮人才的才能,落實好人才支撐體系的基礎,營造拴人心、留人心的工作氛圍,激發人才支撐潛能,發揮最大的價值助力地區經濟再上新臺階。
人力資源保障有效促進了地域經濟產值的提高和該地區社會的高速蓬勃發展。可以發現,一個地區社會經濟能否快速發展與人才支撐的作用相互關聯,如果該地區經濟想要快速發展,那么與人才支撐之間必然有一支高質量、數量校多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作為堅實的后盾和有力保障。通常而言,如果一個地區、企事業單位人力資源越密集,那么該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和水平也就越快,兩者之間呈現正比情況,所以說,人才強有力的支撐是確保人才相關培養工作、推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途徑和重要保障,對地區經濟的蓬勃發展起著推動和調節的作用,同時地區經濟發展和人才支撐的作用兩者是相互了,體現在人才的支撐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而地區經濟的發展反作用又促進該地區可以吸引大量人才前來就業,成為了人力資源的聚集地。
因此,為促進地區社會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我國各省市出臺了很多能夠促進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比如:政策的傾斜,主要是對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投資環境的福利政策,積極鼓勵創業企業,逐漸增添市場活力等,最終形成了產業集群,很多資金雄厚、實力強的大型企業、龍頭企業加入到此行業當中,形成了產業集群的效益,并多措并舉打造特色的產業,完善相關產業的配套設施,使得該地區的企業效益突顯,成為很多企業爭先恐后的投資地區。簡言之,成為產業集群的地區大大提高了該地區的經濟效益,在實際的經營過程中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專業技術人員的到來,其人力資源的吸引能力日益突顯,從開始的吸納培養相關人才發展到人才之間的自由流動,最后形成了一條人力資源鏈條,久而久之,具有能力強的人才聚集在此地,隨著數量和質量的針對,較大程度上促進了該地區的發展,效果也比較顯著。因此可以說地區經濟的發展與人才資源的支撐二者相輔相成,呈現正比關系。
人力的支撐改變了傳統積極發展的觀念
在傳統的人才資源對其發展的支撐主要體現在土地、建設陣地、機器設備、資金運轉等,其次才是人力資源的支撐,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地區水平的提高,充分認識到人才支撐對地區經濟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將重心逐漸轉移到人才方面。比如現在各企事業施行的“人才引進”、“三支一扶”、“綠色通道”以及通過重金吸引人才,在各省市各地區紛紛出現了“搶人大戰”,這也為企事業單位促進地區經濟水平提供了思路,人才引進的支撐作用對經濟的發展效果比較明顯。
人力的支撐改變了第三產業人才的數量
在我國工業化的發展階段,一般從事基層生產的勞動力占據大部分,上層領導具有相關技術人員較少,因此為了增強企業的創新動力,企事業單位轉變思維方式及工作方式,注重人才的引進,通過人力資源的力量改變了產業的構成數量,這些變化主要表現在:一是從學位與高級職稱的相關方面考慮,大高中以上學歷和擁有高技術職務的人才比重逐漸提高,為了享受相應的高工資待遇,大部分人員便提升自己能力,從而高學歷、高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日益突顯。二是隨著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共同發展過程中,第三產業在產業行業中發展速度比較快,效果比較明顯,因此大力扶持第三產業,政策的扶持導致第三產業的人才資源聚集,數量倍增。三是隨著人才的聚集導致體力勞動的人員減少,出現了大量腦力勞動的人員。俗話說,經濟基礎可以決定上層建筑,人才的聚集促進地區經濟水平的提高。
人力的支撐改變了產業集聚地區的結構
在人才資源的支撐作用中,最主要的特色是轉變了其對地區經濟發展中產生的原有觀念和固定的思想意識,在重視到第三產業的作用時,人才的支撐效果突顯,使得市場經濟的重心發生了改變,從而產業結構也由一二產業向第三產業傾斜,改變了原有產業集群的結構,逐漸被第三產業占據,一批含金量高、技術專業的人才成為了地區經濟發展的主心骨。
人才的能力綜合素質與企業所需不匹配
經過研究表明,中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最需要的是高素質實用性人才,這一類人才同時也是各省市想法設法引進的重點。但實際情況中,人才學以致用運用的效果不明顯等情況。究其原因,因為在企業管理過程中,人力資本質量不高,導致企業中的人口資源就無法轉化為企業人力資源,在發展中也無法運用人口紅利,反而變成企業前進路途上的包袱,嚴重約束了企業經濟效益的發展。因此對于企業而言,認為應用型人才必須具備個人品質、敬業精神和進取心,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其次工作能力與所在崗位相匹配,能夠運用自己的專業技能知識更好地開展工作。
高校專業設置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匹配
目前,從高校設置的各類專業來看,一門專業在入學前是熱門,然而畢業之后成了冷門專業,同時出現了專業與社會實際需求不匹配,出現了畢業生就業難的情況,人才培養不足,能力不強等問題制約著其在就業之后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尤其現階段,新興行業的快速發展,高層次工程技術人員專業結構也較為集中,但由于轄區內經濟社會發展所要求的新型人才培養供給不足,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整體性不夠,如電子產品技術、航天技術、新型藥物研制等方面,學科的建設力量比較單薄,對研發人才具有實際動手能力的人才比較短缺,在專業課程設置上比較緊缺,培養人才的機制不完善,高分低能的現象普遍存在,無法將所學知識轉化到工作當中,同時,因為氣候條件、工資福利、工作挑戰與機會等各種因素,高學歷、高科技含量的院校畢業員工多希望留在大中型城市工作,而不愿意在三四線城市發展,從而導致人才聚集的分布不均勻,有的地區出現人才過勝,有的地區人才緊缺,因此制定完善的人才引進政策、制度為其提供有效保障至關重要。
企業對人才培養的體系與運營發展不匹配
企業將人才引進后發展與企業運營目標、需求不匹配,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一是企業對人才培養的培訓制度不切實際,不完善,沒有針對人才的實際情況進行培訓,培訓課件沒有特色,培訓內容枯燥無味,無法激起人才學習的興趣。二是企業注重經濟效益,存在重效益輕培訓的現象,如遇到企業運營經濟效益與人才培訓經費相沖突的情況,便會擱置培訓,最終導致培訓計劃流于形式,沒有落到實處,同時外出參觀學習培訓,吸收先進經驗較少,從而導致效果差,轉化效果不明顯,沒有達不到預期培訓的目的。三是培訓內容單一,沒有創新性,據了解,企業在進行培訓時,主要注重企業文化的培訓,對人才專業技術的培訓比較少,尤其新員工入職的第一課便是對企業文化的認同,對于剛入職的新員工而言,長期的培訓及職業規劃的培訓缺少,沒有最大限度發揮人才的優勢,因此導致企業在產業結構升級、創新發展上動力不足,企業發展前景也收到相應的限制。
健全完善人才引進的政策
政策的引進是促進地區發展的助推器,政府或企業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應充分考慮到人才能否長期發展,從衣食住行等方面全面考慮,結合實際制定能夠留住人才的策略,最重要的是采取措施實現人才價值最大化,將政策落實到位,解決人才的后顧之憂。同時,為了快速、健康地吸引更多的專家、教授、專業技術帶頭人和高層次管理人才,政府必須出臺有關政策,以創造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圍,并認真落實有關待遇,著力于為優秀人才的快速發展創造條件。
積極思考人力資源跨區域智力流動的新辦法,積極構建區域內部人才合作交流、相互促進的區域創新體制,進一步強化對人力資源的動態管理機制,主動構建完善人力資源工作流動體制。繼續加強引進、激勵海外留學人才回來管理工作的力量,主動地實行“走過去,請進來”的人力資源策略,落實“人才引進”、綠色通道、“百人計劃”等人才項目,為人才落實編制,持續優化人才結構,圍繞住房、教育、醫療等要素,推動高質量人才公寓“增量提質”、高水準教育資源“擴容提質”、高水平醫療服務“擴面提質”,做到頂尖人才引進有高度、基礎人才引進有質量,充分考慮引進人才與地區經濟發展需求、企業需求是否能相匹配,人才隊伍的發展與地區經濟發展能否快速融合,從而促進一個地區乃至社會經濟的發展。
建立健全高質量人才培養發展體系
人才培養發展體系需要各部門相互配合,通過政府主導,企業配合的形式確保互通有無,對政府而言要完善和建立健全人才數據庫,完善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的服務大平臺,通過數據化的平臺為企業提供便利,如果企事業有人才需求可以在該系統進行公布,確保招聘信息,用人需求能夠公平公正,真實有效,其次以人力資源市場為契機,切實將供應與供求之間的有效銜接。政府部門、公司與院校也在人力資源的發展中,扮演著既彼此聯系又互為區別的重要角色。作為政府部門,加大政策導向力度,根據發展需要制定出臺相關政策并落實到位,比如引進人才的優惠政策、高層次人才專項事業編制使用管理辦法、人才購房優惠政策等,并創造基礎性支持與完善的政府體制與環境,比如人才公寓等;公司則是人力資源建設的主要主導,在企業實踐中進行了建設與人力資源支持方面的具體管理工作。院校作為人員后備培養的主要力量,為公司的壯大創造了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三方之間彼此協同、相互作用,共同致力于區域經濟人力資源支持結構的正常運行。
建立健全各高校專業課程的設置
高校應加大專業課程的設置力度,結合社會發展趨勢,設置具有特色的專業課程,著重培養技術型人才,多方調研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合理規劃專業設置,切忌出現千篇一律的課程,實際在社會運用中對其需求較少的專業,要走好人才的自主培育之路,高等學校尤其是“雙一流”工程高校要充分發揮培養基礎科研人員的主力軍功能,全面謀劃基礎學科培養工作,建立了一大批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以培育高層次的復合人才。高校在人才培養、社會服務面向以及學科設置等方面都亟需進行調整與優化,形成完備的專門培養系統,培育大批緊缺人才培養,以滿足經濟區域內主導產業和行業的發展需要,同時進一步加大對地方職業院校發展的政府扶持與投入,積極引導地方高職專業學校緊緊圍繞主導產業和行業發展的需求設置學科專業,構建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機制,認真落實地方職業教育準入機制。
千秋基業,以人才為本。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人才支撐功能不可或缺,應當深入掌握“創新”與“人才”的一體雙面、“第一動力”和“第一資源”的密切關系,牢固建立“一把手”親自抓、各職能部門協同抓的人才科創工作領導體系,形成工作合力。在實際操作中,“以政策突破解放人才、以機制突破活躍全局”是我國人力資源工作一貫堅持的基本策略,也是人才持續發展的必要保障。因此通過完善人力資源的相關優惠政策、完善人才市場制度、推進重點院校特色專業開設等舉措,為吸納更多優秀人才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同時也可以促使引才單位進一步增強社會服務意識,進一步強化關愛力度,從薪酬工資、住房就醫、子女教育等方面予以合理的關心和保障,比如:傳統節日開展慰問關懷活動,在工作中及時解決人才困難訴求,讓引進人才立足本崗,用心工作,為地區經濟發展做出更大更多的貢獻。
(鄂爾多斯市委黨校)
參考文獻:
[1]傅為忠,唐國躍,張馳.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人才支撐體系研究[J].科技和產業,2007(04):23-27.
[2]周谷平,闞閱.“一帶一路”戰略的人才支撐與教育路徑[J].教育研究,2015,36(10):4-9+22.
[3]李煥巧,周爽.人才支撐產業發展體系的創新與重構[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3,30(12):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