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語 林冬冬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以及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對于高素質的經濟類學科人才的需求增加,目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下所培養出的經濟類學科的人才雖然數量龐大但質量上已經無法滿足市場的需要,如何提高經濟類人才的培養質量,已成為高校經濟類學科人才培養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目前高校經濟類學科人才培養體系存在著培養目標同質化,培養方式單一化以及忽略學生主觀能動性等問題,基于此提出以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指導思想的教-訓-賽一體化的高校經濟類人才培養體系,以期提高高校經濟類人才培養的質量,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以及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對于高素質的經濟類學科人才的需求增加,目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下所培養出的經濟類學科的人才雖然數量龐大但質量上已經無法滿足市場的需要,如何提高經濟類人才的培養質量,構建適應時代發展的經濟類人才培養體系,目前已成為高校經濟類學科人才培養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經濟類學科是指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系及其運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經濟類學科的發展對人類社會進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相對而言,經濟學科是我國高校中發展較早,體系較為完整的學科之一,專業構建一般包括金融學、國際性經濟與貿易學以及經濟統計學,有些高校還會設置風險管理、財政學等學科,通過系統化學科教學,為我國培養了大量的經濟領域的優秀人才,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
但是,由于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轉變為了大眾教育,在傳統的經濟類學科人才培養模式下,根據相同的學科進度以及學科標準,大批量的培養出標準化的經濟類學科的學生,這些學生在掌握的知識、能力方面有較多的相似性,但是缺乏對于知識的靈活運用的能力,往往在就業過程陷于被動的局面,后續發展能力欠缺,同時由于時代的發展,對于經濟類學科學生的全面綜合素質要求提高,這導致大批量“生產”出來的經濟學科的學生逐漸從賣方市場轉化為買方市場,失去市場競爭力,使得大部分經濟類專業學生所從事的職業與專業不對口。
同時對于企業而言,自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爆發后,金融、證券投資以及對外經濟貿易首當其沖受到影響,同時,目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以及新冠疫情所帶來的雙重影響,也導致對外貿易受到較大的影響,在這樣宏觀背景下,經濟類的企業已無法吸收大量的經濟類學科的學生,導致經濟類學科學生內部的競爭加劇,而高層次經濟類的人才對于企業而言又是缺乏的,企業往往高薪聘請經濟學科的人才卻一才難求,導致出現需求與供給的失衡。
上述矛盾的出現,說明目前高校目前的經濟類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同質化培養出的學生已無法在就業中占據優勢,因此需要不斷改進高校的經濟類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提高經濟類人才培養的質量。
培養目標同質化嚴重
面對時代的新挑戰、新要求,培養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經濟學科類的人才,滿足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應該是高校經濟學科類人才培養目標的落腳點。而目前在高校經濟類學科人才培養的目標中,往往只局限于研究型和應用型兩類人才的培養,而這兩種類型的人才,往往在社會中都是以雇員的身份存在,同質化嚴重,進而導致所培養出的經濟類學科的學生往往都具有一致性,缺乏個性化。
同時在研究型的經濟類學科人才的過程中,過于注重微宏觀經濟學原理的學習,忽略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而在應用型學生的培養中,又過于注重學生技能的培養,忽略學生基礎性經濟學原理的理解,忽略學生的全面發展。
培養方式單一化
目前,經濟類學科學生的培養主要依賴于老師的課堂傳授,通過老師課堂的講解使學生獲得大部分的原理知識,但是這種單一的灌溉式的人才培養方式會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以死記硬背為主,缺乏實踐能力,無法真正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目前在部分高校的經濟類學科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可能會與相關企業達成協議,形成實訓協議,但是由于高校學生的特殊性,企業往往也無法安排系統性的工作,往往通過參觀企業等方式來替代其實際的工作,無法實現其實踐能力的提升;或者通過學分的方式對學生的實習的硬性要求,通過實習報告的方式檢驗其實習效果,但由于往往只關注學生實習的結果評價,導致很多學生的實習往往流于表面,沒有辦法真正實現經濟類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忽略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大多數高校在經濟學科人才的培養中,過多的注重外在條件的配備,如對于高校經濟類學科的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以及校園文化建設等,忽略了在人才培養中的主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培養。
雖然外在條件的配備在高校經濟類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從辯證法的角度而言,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人才是發揮關鍵性作用,因而在經濟類人才的培養過程中,不能僅僅只關注外在條件的構建,忽略作為受教育主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應該通過構建獎勵等的激勵機制,充分發揮經濟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從根本上提高經濟類學生的培養質量。
經濟類學科作為促進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學科,其人才培養的質量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因而,要不斷改進目前高校的經濟類學科人才培養的體系,構建教-訓-賽為一體的高校經濟類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升我國高校經濟類學科人才培養的質量,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指導思想
教-訓-賽為一體的高校經濟類人才培養體系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以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指導,注重社會對于經濟類人才的需求,進而促進高校經濟類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指人想要獲得全方位的發展,那么就需要從自身能力、社會關系等方面來實現全面性發展。確保個體的需求和個性得到滿足。因此在教-賽-訓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中,要注重促進人的需求以及個性的滿足,因材施教,使具有不同潛力的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培養方式,進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教-訓-賽為一體的高校經濟類人才培養體系
1.多元化高校經濟類人才的教學培養目標
在社會需求中,人才類型可分為研究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創業型人才四類,這四類人才既是人才個體特質的不同的結果,也是社會需求多元化的結果。因此,在高校經濟類人才的培養過程中,不能僅僅關注研究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根據社會的需要有針對性的培養創業型人才,促進人才培養類型多元化的轉變,進一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首先,要進行觀念上的轉變。在教學培養目標的設定中,對于高校經濟類人才的培養,不能僅僅只停留在要培養學術界的領軍人物或者股市的預言家,而要更多的關注不同類型學生的不同訴求,關注具有創新創業潛能的經濟類學科的學生,專門培養其創業的能力,打造創業型人才,豐富高校經濟類人才培養類型。
其次,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方案。根據經濟類學生本身的特點以及所擅長的領域,分階段分類別的開展相關課程教育,因材施教,挖掘每個人的特點,實現各種類型人才協調發展,避免培養出大批量標準化的學生,滿足社會對于各類型人才的不同需求。
最后,豐富教學內容。無論是在應用型還是研究性人才的培養中,都過多的關注于本領域知識的教學,而社會發展對于人的全面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發展豐富相關的教學內容,添加綜合性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通過教學內容的豐富促進人才的培養。
2.進一步完善實訓體系,豐富人才培訓方式
高校經濟類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不能僅僅依賴于任課老師教學內容的講授,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需要將其所學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讓學生不斷發現自的特長,進而有針對性的培養,因此,需要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僅要關注理論知識的培養,更要注重實訓平臺的構建,同時增加過程性評價,真正落實實踐育人。
(1)構建雙實訓平臺
在高校經濟類人才的實訓中,實訓平臺發揮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第一,要構建專業基礎課的實訓平臺,注重培養學生實踐技能,實驗技能等。在專業接近的管理類學科的培養中,專業基礎課的實訓平臺較為豐富,如電子商務、外貿單證、物流管理、管理信息系統等系統,但是針對于經濟類人才,相關的專業基礎課的實訓平臺較為欠缺,因此,可通過在專業基礎課的基礎上增加相關的專業基礎的實訓課,如模擬炒股,證券投資分析等,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真正體驗如何在實踐中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不斷提高將理論轉化為技能的能力。
第二,與校企等企業聯系,構建長期的校外實訓平臺。與企業簽訂常態化的培養協議,穩定的為學生提供實習平臺,讓更多的學生深入到企業中去,通過增加實訓時長等方式,讓高校經濟類學科的學生在畢業前能夠完整的參與到某個項目的開展中去,在實習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同時,可根據學生的不同選擇,與不同需求的企業合作,構建不同類型的實習平臺,如學術研究性、實際應用型以及創業學習型等,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不同需要,真正實現各類型人才的綜合培養。
(2)增加過程性的評價
實訓流于表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實訓的考核僅僅關注學生最后所提交的實習報告或者鑒定,不關注其過程中的表現。而對于經濟類人才的培養而言,學習實踐過程尤為重要,關系到經濟類學生實際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實訓體系的考核中,要通過增加過程性評價來督促學生更好的參與到實訓中去,真正使實訓落到實處,發揮實踐育人的功效,促進高校經濟類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3.進一步開展學科競賽,發揮經濟類學科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學科競賽目前已成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學科競賽的開展,可以使學生不斷發現和自己在知識領域的欠缺,進而內生性的驅動學生對于經濟類學科的學習熱情,更加深刻認識和體會微宏觀經濟學原理的運用,用實際的參賽過程來對知識加以運用,培養經濟類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學習的習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不同類型學科競賽的開展可以促進多種類型人才的培養,以創新創業大賽為例,經濟類學科的學生可憑借其專業優勢,主動的參與到項目的構建與調研中,同時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其角色,為創業型人才提供了發揮的空間,其可以發揮其創業才能,并在不斷的比賽過程中接受更多的點評,寓教于賽,促進其綜合發展,實現創業型人才的培養。
因此,在經濟類學科人才的培養過程中,要注重學科競賽在其中發揮的關鍵性作用。目前。經濟類學生參加較多的學科競賽主要包括創新創業類大賽,如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學術科技作品類,如大學生挑戰杯,以及數學類的數學競賽等。但是,目前只有少部分的學生會主動參與到上述學科競賽中去,因此,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不斷擴大學科競賽對于經濟類學科學生的影響力,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第一,擴大學科競賽的相關宣傳,不斷發揮已有的學科競賽對經濟類學科學生的影響,通過號召更多的同學參與到學科競賽中,彌補實訓不足所帶來的影響,同時實現多種類型人才的培養;
第二,通過獎勵性政策,鼓勵學生參加更多其他類型的學科競賽,充分發揮學生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尊重不同類型學生的各性,支持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與其他專業的學生一起參與其他類型的學科競賽,在與其他專業學生組隊過程中學習更多的知識,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第三,形成鼓勵經濟類學生參與學科競賽的競賽氛圍,在頂層設計中,要綜合考慮學科競賽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所發揮的關鍵性作用,通過政策上的傾斜,如適當考慮參賽經歷與實踐學分互換、配備專業的老師對學生的學科競賽進行指導等舉措,切實從制度層面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科競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經濟類學科人才培養的質量。
[課題:2021年海南省教育廳項目資助立項《依托經濟學科,探索經濟特色鮮明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經濟學院為例》(Hnjg2021-10);海南大學2021學年基層黨建研究專項課題立項《高校二級單位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評價體系》(Hddj10);海南大學2021年度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立項《依托經濟學科,探索經濟特色鮮明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經濟學院為例》(hdjyhdjy2136);海南大學2021年度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立項《以“學科競賽”為載體的“第二課堂”育人功能路徑及保障措施》(hdjyhdjy2107)。]
(海南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牛蓮芳,魏天輝.基于“教、學、賽、創”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某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為例[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21(23):211-213.
[2]盧茗霄.新時代下的經濟管理類學科教育研討式教學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9(09):442.
[3]汪琛琛,陳洪梅,鄭秀文,賈天悅.“新經管”下經濟類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0(17):100-103.
[4]張聰偉.大數據背景下經濟統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討[J].中國市場,2021(22):131-132.
[5]王雨佳. 我國高校創新型經濟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西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