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月紅
慶陽紅色文化資源是甘肅豐富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慶陽曾為甘肅省紅色資源的形成提供了許多寶貴的原材料。慶陽擁有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新時代,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更加注重打造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產業鏈,積極培育形成在全中國有較大影響的慶陽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大力發展地方旅游經濟,逐步實現旅游業全面可持續發展;以曾經發生過的歷史事件為創作基點,引進國內外優秀影視制作人,相互合作,拍攝相關影視作品;以慶陽故事、老區記憶、南梁足跡、慶陽遺址等為主要內容,組織人員進行整理編輯,先后形成出版一系列慶陽紅色典藏叢書;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市縣區分級設立專項資金,組織專人開展相關文物征集工作,完善各類紀念館、整合相關資料,加大紅色文化建設,貫徹落實好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所提出的相關要求。
紅色文化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由中國共產黨組織領導,當時相關革命團體、廣大人民群眾在革命斗爭的具體實踐中創造的紅色文化。從內容構成上講既包括物質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同時還有一部分制度建設的典型成果。
紅色文化資源
相對于紅色文化而言,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更加豐富。主要分為物質和非物質兩種形態,包括革命遺址、紅色遺跡、革命文物等在內的物質載體,其中涵蓋的革命文藝文學作品、歌舞、影視、戲劇作品和紅色革命精神等非物質形態是主體,具有重大的研發價值和無限的生命力。
文化產業
被稱為21世紀“朝陽產業”的文化產業,融合了文化和經濟兩種形態,不同國家對文化產業有不同的定義。文化部對文化產業的定義是“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顯然,這是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產物,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完善的產物,有力地助推了我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新時代對于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意義重大。
紅色文化產業
紅色文化產業是以弘揚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為基礎、以傳播主流價值觀為使命、以開發和整合紅色文化資源為手段、以打造特色品牌為途徑、以促進產業化發展為目的的新興業態。對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破解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意義重大。
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慶陽人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犧牲巨大;同時也創造了著名的“慶陽老區精神”“南梁精神”,留下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革命遺跡、紅色遺址、革命史料,構成了新時代慶陽重要的紅色文化資源,對于推動革命老區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意義重大。
物質形態紅色文化資源
1.革命遺址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陜甘邊革命根據地領導慶陽老區人民在激烈、艱苦、反復的革命斗爭中開展土地革命,進行根據地建設,為慶陽老區的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勛,與此同時也留下了豐富的革命遺址、遺跡。據有關部門統計,慶陽市共有59處紅色革命遺址、遺跡,其中有縣(區)級以上修建的16處;全市共有戰役、戰斗遺址9處,我黨早期獨立創辦的軍隊、召開的重要會議、修建的學校舊址多達14處;黨政軍領導人曾經的住所、犧牲地、墓葬共3處,黨政軍組織(縣級以上)所在地舊址17處。
2.革命文物
文物常常被看做是歷史的活化石,革命文物更是見證革命先驅從事革命活動的憑證。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具有許多歷史文化價值較大的革命文物,然而遺留下來的革命文物大部分遭到了破壞損毀,有些甚至已經遺失。目前,慶陽地區館藏革命文物集中,共計約有373件,其中115件被收藏在地區博物館,34件被收藏在慶陽縣博物館,16件被收藏在鎮原縣博物館,20件被收藏在寧縣博物館,5件被收藏在合水縣博物館,58件被收藏在華池縣博物館,125件被環縣博物館收藏。
非物質形態紅色文化資源
慶陽老區不僅具有悠久的革命歷史,還有構成了隴東革命地區絢麗多彩的非物質文化資源,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革命詩詞
在西北地區文學藝術中有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陜甘邊革命詩詞。目前,我們可以見到的老一輩革命者在民主革命時期創作的詩詞共有340首。新時代的今天需要我們進一步挖掘、整理、弘揚,以更好的實現優秀作品的傳承。
2.革命歌舞和戲劇
慶陽老區的革命歌舞和戲劇對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據有關部門的不完全統計,在新民主主義時期,在紅色歌謠方面,慶陽老區人民自主創作的作品達400多首。比如深受全國人民喜愛的《繡金匾》、《咱們領袖毛澤東》、《軍民大生產》等。在社火表演方面,隴東地區的高蹺、燈舞、新秧歌、跑旱船等聞名遐邇;在慶陽故事方面,曾經的《劉巧兒抗婚》事件,被藝術家們改編為評劇《劉巧兒》上演后,譽滿全國,中央電視臺曾經播放過的電視劇《蒼天》就反映了“劉巧兒”敢于沖破封建制度的藩籬、勇敢追求婚姻自由的故事;到今天為止仍然深受人們喜愛的《新繡金匾》,則是以大型隴東民歌歌舞劇的形式向我們娓娓講述了1934年至1936年春發生在陜甘邊區的革命故事。
3.革命標語和口號
口號往往具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作用。在開展土地革命的過程中,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領導人組織宣傳人員創作了大量凝聚人心,言簡意賅的標語口號。比如極具凝聚力的“一切不愿當亡國奴的軍民聯合紅軍抗日反蔣”、比如指向鮮明的“唯有蘇維埃能夠救中國”、比如方向明確的“只有紅軍才是唯一救中國、救窮人的軍隊”、比如今天仍然唱響祖國大江南北的“中國共產黨萬歲”就是那一時期人們發自內心的贊譽。標語和口號的提出,在窮苦大眾心中中播下了激情燃燒的革命火種,對中國革命勝利起到的積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4.革命偉人、英雄
革命戰爭年代,在慶陽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曾經戰斗、生活過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人數之多、影響之大、時間之久,在全國革命根據地實屬罕見。在這里,人民領袖毛澤東曾經留下過足跡,縱觀歷史,可以看到先后留下過周恩來、張聞天、朱德、任弼時、鄧小平、彭德懷、劉伯承、賀龍、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楊尚昆、謝覺哉、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李富春、蔡暢、馬文瑞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深深的腳印;在這里,有逐步成長起來的王泰吉、劉景范、王世泰、劉懋功、張仲良、馬錫五、黃羅斌、蔡子偉等革命活動家戰斗過的鐵骨錚錚,他們為西北的革命斗爭乃至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作出了不可替代的突出貢獻。
慶陽紅色文化資源具有潛在的市場經濟開發價值和不可替代的社會文化價值(政治文化、藝術文化、教育文化和區域文化提升價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合理評估這些文化資源的價值,對于新時代我們提升紅色文化內涵意義重大,不斷創新開發模式,更好地實現紅色文化資源持續健康發展,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生根具有重要影響。
經濟價值
紅色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一般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衍生出的一種價值形態,紅色文化產業是其非常重要的一個經濟增長點。新時代,隨著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國家對于紅色文化的科學開發和保護,紅色文化開始與旅游、影視等產業廣泛結合,孕育了紅色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催生了紅色影視熱等一系列社會現象,還出現了以文化促進經濟發展,以經濟帶動文化傳播的雙向互動的新經濟發展模式。
慶陽經濟發展離不開紅色文化資源這個重要媒介,不管是大量的革命紀念遺跡、革命文物等物質形態的紅色資源,還是以歌曲、繪畫、民謠為主的非物質形態的紅色資源,不僅蘊藏著深刻而感人的紅色精神,而且也具有為世人所敬仰的豐富內容。另一方面大力發展紅色文化產業,還需要積極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到現代化的互聯網、多媒體之中,創作服務于人民的文學藝術、創作服務于大眾的影視作品、大力借助新聞媒體實現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努力形成一批特色鮮明、具有慶陽老區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鏈,使慶陽紅色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的經濟價值在新時代得到最充分的實現。
文化價值
1.政治文化價值
在我國,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革命歷程的生活積淀,隨著時代的發展,它的傳承歷史充分體現著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文化形。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同新的歷史任務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的慶陽老區精神,是我們盡銳出戰、迎難而上的強大精神動力。
2.教育文化價值
紅色文化向來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之一,對不同時代中國社會的發展都曾起過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對中國人國民性格的塑造意義更是重大。新時代,紅色文化已經成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艱苦奮斗教育的優秀資源。慶陽紅色文化資源集中體現了以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為代表的革命家崇高的社會理想和堅定的政治信仰。
3.區域文化提升價值
文化力作為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是21世紀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競爭力的顯著標志。紅色文化資源自身所蘊含的文化價值構成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某種程度上能夠為地區實現崛起提供智力保障。它不僅能有效凝聚合力,而且能最大化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決勝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今天,發揚艱苦奮斗的老區精神、弘揚自立自強的拼搏精神,有利于保持奮發有為的良好精神狀態。
(中共西峰區委黨校)
參考文獻:
[1]李思屈,李濤.文化產業概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1:2-3.
[2]郭文奎主編.慶陽史話[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