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馬克思勞動理論的超越性管窺

2021-03-05 22:55:02韓美群易歡歡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21年6期
關鍵詞:馬克思

韓美群 易歡歡

摘 要:勞動理論是理解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樞紐,貫穿于馬克思的思想始終。阿倫特對馬克思勞動理論進行了尖銳批判,受到了學界廣泛關注。從阿倫特批判馬克思勞動理論的“二分性”與“自然的非自然增長”兩個角度可以看出,阿倫特在批判馬克思勞動理論的基礎上所建構的“積極生活”三分法體系,實質上窄化和矮化了馬克思勞動理論。馬克思勞動理論不僅是對西方政治哲學傳統秩序的超越,也是對西方傳統發展觀的超越。正確理解和剖析阿倫特對馬克思勞動理論批評的根源和實質,還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的真實面目,不僅是為真實馬克思主義辯護的需要,也是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觀的重要前提。

關鍵詞:勞動理論;馬克思;阿倫特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448(2021)06-0035-10

勞動是實踐活動的基本表現形式,也是理解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邏輯起點。馬克思勞動理論一直是學界研究的重要論題之一,西方政治哲學家漢娜·阿倫特在《人的境況》《馬克思與西方政治思想傳統》等著作中對馬克思勞動理論提出了質疑與批評。由于馬克思與阿倫特勞動理論出發點和歸宿不同,阿倫特對馬克思勞動理論的批評存在諸多誤解與錯誤,我們需要辯證地理解和分析阿倫特的批評和質疑,還原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馬克思勞動理論的本來面目。

關于阿倫特對馬克思勞動理論的批判,學界主要有“互補論”“誤讀論”“豐富論”三種觀點。持“互補論”觀點的學者認為,馬克思和阿倫特兩位思想家在勞動理論的價值旨趣上均關照人的生存論意義上的解放,在批判性建構人類美好生活方面,角度不同,卻殊途同歸,我們既需要馬克思,也需要阿倫特。“誤讀論”者認為,阿倫特把馬克思勞動理論僵化理解為靜態的生物學意義上“新陳代謝”活動,刻意遮蔽了馬克思勞動理論構建對象世界的豐富的動態性,沒有把握到辯證法的實踐本性。“豐富論”者指出,阿倫特解讀和豐富了馬克思改造世界的理論,阿倫特的研究成果可以更好地建構理想的社會形態。學界的研究為我們進一步探究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等問題,提供了極為廣闊的視域。

本文擬從文本出發,運用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辯證思維方法,對“阿倫特對馬克思勞動理論批判”進行重新審視和再行反思,以進一步挖掘馬克思勞動理論及其超越性存在的本質內涵,構建新時代符合中國實際的科學的社會主義勞動觀。

一、馬克思勞動理論中的“二分性”問題

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二分”思想是西方傳統哲學中的基本思想和主導性思維。西方傳統哲學盡管派別林立,但哲學高于政治、思維高于實踐、“沉思生活”高于“積極生活”,卻是多數學者的一致見解。

(一)阿倫特對馬克思勞動理論的“二分性”批判

阿倫特對馬克思的勞動理論進行了全面分析后提出質疑,指出馬克思沒有擺脫西方傳統哲學的“二元對立”體系,馬克思勞動理論也沒有突破沉思生活(思維)與積極生活(實踐)二元對立的框架與局限性,即還處在沉思生活與積極生活的二元對立格局中,在哲學與政治的兩極中游離。阿倫特直言:“近年來已經能頻繁看到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否定。這并不是因為放棄了他的思想及其導入的方法,而是因為人們認為它已被過分權威化了,成了公式化的東西,因而人們已經忘記了馬克思思想的源頭。”[1](P3)這一源頭就是西方政治哲學傳統,這是阿倫特對其批評的關鍵原因。阿倫特認為馬克思之所以沒有超越西方傳統政治哲學的二元對立體系,主要在于馬克思勞動理論本身有其“自相矛盾的地方”,具體表現在:

第一,馬克思提出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是最富有創造性的自由自覺的活動,然而實現共產主義又要消滅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和“消滅勞動本身”,所以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社會不過是傳統政治哲學黑格爾“歷史法則”的運用而已[2](P41)。在“消滅勞動”之后,人類是否還會留下什么富有創造性的自由自覺的活動呢?這是一個無法解決的矛盾。

第二,馬克思把暴力行為看成人類最高的行為方式,甚至某種意義上把暴力與行動等同起來,那么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里,如果階級斗爭消亡,暴力活動停止,人類又將以一種什么樣的行動方式推動歷史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呢?阿倫特甚至認為馬克思有把制作(make)理解為政治、把暴力行動曲解為創造歷史的危險。

第三,馬克思堅持一種普遍平等與沒有支配的自由觀,在馬克思構想的共產主義社會,所有的統治形式都將消失,每個人擁有很多自我發展的自由時間,在阿倫特看來,這不過是所謂人人平等并擁有大量的閑暇時間的古希臘城邦政治模式的倒影。

阿倫特將馬克思勞動理論置于自柏拉圖以來一直統治西方的政治哲學傳統之中。在她看來,雖然馬克思是這一傳統最為激烈的挑戰者,但并沒有跳脫西方傳統政治哲學的窠臼,她說:“連接亞里士多德與馬克思的這條線,遠比從馬克思到斯大林的那條線緊密。”[1](P6)馬克思勞動理論中還具有西方傳統政治哲學的局限性和形而上學性,“馬克思哲學不僅顛覆了黑格爾,而且顛覆了思想與行動、沉思與勞作、哲學與政治的傳統等級秩序”[3](P378)。所以馬克思僅僅顛倒了一切西方政治哲學傳統,但是并沒有構建超越西方政治哲學傳統的新理論。事實上,關于馬克思勞動理論的批判,很多時候屬于阿倫特對馬克思勞動理論的謬讀,例如根據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關于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異化勞動的批判,阿倫特就認定徹底“消滅勞動”是馬克思的主張和意圖,這是對馬克思思想的誤讀。

(二)馬克思勞動理論對西方傳統哲學秩序的超越

對馬克思勞動理論的“二分性”批判,是阿倫特對馬克思勞動理論斷章取義式的謬誤,因為馬克思主義不僅反叛了自柏拉圖以來奠定的西方哲學傳統,顛倒了沉思生活與積極生活、哲學與政治的秩序,而且遠遠超越了這一傳統哲學,進而在此基礎上建構了自己的勞動理論。

1.馬克思勞動理論對“沉思生活與積極生活”的顛倒及其超越

馬克思一舉突破西方哲學傳統的藩籬,把積極生活中地位最低級的活動——勞動提升到至上的高度。在馬克思的整個理論體系中,勞動理論的地位至關重要。馬克思的哲學理論、政治經濟學理論、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從宏大的主旨到細微的論述始終貫穿著“勞動”這根紅線,并把“勞動”作為思想的源頭和基礎。馬克思認為:其一,勞動創造了人類社會,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人類誕生的秘密在勞動中,人的本質力量是對象化的實踐活動;其二,勞動不僅是維持人類生存的必然性活動,更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其三,勞動是一種自由自覺的活動,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能夠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馬克思的勞動理論直接顛覆了西方傳統,他認為勞動是維持人類生存的必然性活動,勞動創造了人,人類誕生的秘密在勞動中,勞動創造了人類社會,體現了人的本質力量。不僅如此,勞動是一種實現社會的進步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自由自覺的活動,勞動在共產主義社會仍然是一種必然性存在,“勞動不僅是人類社會生存的條件,也創造了人本身”[4](P988),“勞動發展史是理解全部社會史的基礎和鑰匙”[5](P265),“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4](P365)。由此可以看出,馬克思勞動理論極大地提升了勞動的地位,從而提升了積極生活的地位,徹底顛倒了沉思生活與積極生活的傳統等級秩序。

另外,在對“人”的認識上,古代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是“政治動物”,城邦國家創造了人類,人只有在參與政治活動之中才能找到作為人的本真價值,才能獲得人的自由。馬克思則認為,衡量人的本真意義的標準是勞動,他甚至把“所有不勞動的人、不以勞動來解決生計的人,都被看做寄生蟲”[1](P45)。人是政治動物的定義與人是勞動動物的定義分屬于西方政治哲學傳統的起點和終點。這一起點與終點幾乎囊括了人類社會生活政治領域、思想領域的方方面面。柏拉圖之后的政治哲學家對這一政治哲學格局雖然提出了一些挑戰,但基本上都繼承了沉思生活與積極生活的二元對立模式。馬克思“人是勞動動物”的定義徹底擺脫這一西方政治哲學體系,以勞動理論為基礎建構的馬克思主義,揭示勞動的本質內涵,大大超越了沉思生活與積極生活的二元對立。

2.馬克思勞動理論對“哲學與政治”傳統關系的顛倒及其超越

勞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理論,是馬克思創建唯物史觀的奠基石,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哲學與政治的關系。如何看待“馬克思勞動理論中哲學與政治的關系”,是當今學術界的研究熱點問題之一。阿倫特認為馬克思最初“并不是作為一個參與實踐的政治家,或作為一個職業政治思想家”[1](P4)。她強調,對于馬克思本人是否是哲學家這個問題,我們不需要作出判定,但是我們需要厘清西方政治哲學傳統中“哲學與政治”的關系以及馬克思理論中“哲學與政治”的關系。

柏拉圖的政治哲學構想在某種程度上是把自己的哲學理想寄托于沉思生活,從而分離沉思生活與積極生活的關系。最初柏拉圖從哲學的視角來審視政治,只是為了給哲學家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以免哲學家們再受到類似于其師蘇格拉底的噩運。柏拉圖在勾畫理想國的藍圖時,甚至提出城邦的僭主應該由哲學家來擔任。總之,他所有的努力都是從哲學家們的角度與利益出發,從而為他們的沉思生活提供制度的保護。柏拉圖的城邦本質上是哲學家的城邦,他的政治哲學本質上是哲學家的哲學,即哲學高于政治。

在傳統的西方政治哲學中,政治不僅一直處于哲學之下的地位,甚至為了打擊城邦生活,很多哲學家直接表示對政治的蔑視,“認為政治活動是一種必然的惡的信仰”[1](P49)。馬克思的勞動理論對這一傳統發起了責難與挑戰,“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6](P140)。這是標志馬克思新世界觀天才萌芽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最終總結。前一個分句認為,在他之前的哲學家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和用不同的手段詮釋世界,后一個分句才道出問題的關鍵。馬克思認為詮釋世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在于實踐,在于改造世界。也就是說,馬克思的政治哲學是以哲學家的視角觀察世界,但核心卻是實踐政治,能否拿觀察總結到的理論來改造世界,并真正地讓世界被改造,才是馬克思的唯一準繩。馬克思政治哲學理論的出發點與柏拉圖雖“如出一轍”,但目的卻南轅北轍。馬克思與柏拉圖的出發點都是哲學,柏拉圖的目的歸于哲學,馬克思的目的卻是政治,正所謂“不使哲學成為現實,就不能夠消滅哲學”[6](P8)。馬克思勞動理論雖然出發點是哲學,但最終歸宿卻是政治,從而超越了西方哲學與政治的傳統關系,使得哲學從理論洞穴之困中跳躍出來,真正為社會實踐服務。

綜上所述,馬克思的勞動理論不僅顛倒了沉思生活與積極生活、哲學與政治的傳統等級秩序,而且超越了沉思生活與積極生活的二元對立體系,是西方傳統政治哲學的終結篇章。

二、馬克思勞動理論中“自然的非自然增長”問題

自然事物的非自然增長(the unnatural of the natural)通常又被稱作“勞動生產力的持續加速增長”[7](P31)。阿倫特解釋,由于勞動從私人領域轉向公共領域,使得生產力大力發展,以前禁錮于私人領域的有機生命體完全擺脫了私人家庭的束縛和壓制,得到一種非自然的極速增長,發展的結果表現為“自然的非自然增長”。在現實社會領域中,非自然的增長確立了絕對統治地位,自動化是“自然的非自然增長”帶來的最顯現、最近的一個后果。

在這之前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志的“對自然力量的有目的使用和模仿自然過程的”階段,第二個階段就是以電力的發明和使用為標志的“釋放我們自身的自然過程”階段。第三階段就是自動化階段,是以“把宇宙空間力量導入地球自然并改造人造物的世界性”的階段。

(一)阿倫特對馬克思勞動理論中“自然的非自然增長”因素的批判

在阿倫特看來,馬克思就處在“自然的非自然因素”極速增長的大時代中,馬克思勞動理論中“自然的非自然增長”因素,在政治領域、社會領域和經濟領域都存在一定的弊端。

1.政治領域中“自然的非自然增長”:極權主義的因素

“極權主義”與“極權主義的因素”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有著質的區分。極權主義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政體結構,本質是一種無止境的失控的運動規律,“恐怖”是這一運動的內核,消除個人的自發性,使每個人成為原子式的個體。極權主義起源于民族國家的擴張,猶太裔政治哲學家阿倫特耗費巨大的心血與長久的時間致力于對極權主義本源的探索,但是她所指向的并不僅僅在于極權主義本身,而且是潛藏在極權主義之后的整個西方文明。正是由于阿倫特對極權主義的關注和研究,才開始把注意力聚焦到馬克思勞動理論。

阿倫特判定馬克思的勞動理論不是極權主義的,但內含極權主義的因素。阿倫特之所以認為馬克思的思想內含極權主義的因素,不僅在于馬克思與傳統的西方政治哲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更在于馬克思勞動理論對現代政治有著多方面的批判和誤解,如把勞動理解為政治、把暴力理解為政治的必要手段、把政治行動理解為創造歷史、把解放自然生命過程理解為解放無產階級甚至全人類等。在阿倫特的諸多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阿倫特對待馬克思的鮮明批判態度。她明確指出馬克思勞動理論本身無法導致極權主義的產生,但是“人們完全可能在事后聰明地看到它在政治危機的境況下如何易于孕育極權主義后代”[8](P88);并認為這是“自然的非自然增長”導致的一種極端不良的后果。阿倫特推論,馬克思主義反西方政治哲學傳統,把勞動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可能是有意識地從勞動的視角來構建自己的政治理論。這就是馬克思勞動理論內含的“極權主義”的因素。

從西方政治哲學的源頭開始,勞動就被視為一種最低級的人類活動,雖然勞動奠定了人類文明的基礎,但仍然必須服從生物的必然性。阿倫特一再強調:“馬克思對傳統所輕視的勞動活動的高揚并不是一種思想反常,而是對他所處時代發生在世界中并自那以后獲得了動力的真實變革的一種真實反應。”[8](P76)也就是說,阿倫特本人并不認為馬克思的勞動理論是脫離現實世界的,反而是最真實地反映了當今世界。在馬克思建構的共產主義社會里,人類可以擺脫勞動的束縛,充分掌握自己的命運,并最終獲得自由全面的發展,但是阿倫特認為最終可能走向一個尖銳的對立面,即人類建立了一個完全與勞動相對的社會,所有人的所有活動必須服從必然性的生理生命,從而人的個體性就會完全浸沒于集體的生命過程之中,人類個體的獨特性與創造性可能被淹沒于勞動過程的無法阻擋的極速推進之中。

馬克思勞動理論無法調和自由與必然的關系。在阿倫特看來,馬克思的勞動概念內含了三個政治導向完全不同的觀點,對政治都有一定的破壞性。其一,馬克思認為人是勞動者,勞動創造了人類世界,人的本質力量是勞動。換言之,人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類并不需要屈從于生命的必然性,從而可以隨心所欲地使用勞動來改造世界,世界是自由人創造物的模型。這種思想具有極端的破壞性,可能導致人類為了改造世界而殘暴地改造政治模型,最終走向虛無的自由主義。其二,勞動是維持人類生存的必然性活動,勞動是人類與自然的新陳代謝,這一概念有可能“會滑入必然論、反人道主義的,它使得人類的自由屈服于自然過程的無情運行”[8](P77),導致人類的活動處于生命必然性之扼中。其三,馬克思本人并沒有嚴格區分“勞動”與“制作”,甚至混淆了“勞動”與“制作”的關系。阿倫特指出,人類歷史是勞動的過程,某種程度上馬克思把歷史看作一個制作的產物,是人們所制造的某個東西,因此人們能夠為了有意識地、自由地制造歷史而努力,人們甚至可以根據某種政治框架和政治藍圖來制作歷史,這很容易使得信奉于某種政治信仰的人陷入集體的千人一面中,消滅了人的復多性,而人的復多性與創造性的消失就是極權主義萌芽的開始。

阿倫特自詡已經深入到了馬克思勞動理論的內在矛盾,并斷定馬克思勞動理論的極權主義因素要么“屈服于必然性”,要么“陷入一切都有可能的信念”的兩種極端[8](P77)。

2.社會領域中“自然的非自然增長”:公私不分的勞動者社會

在傳統的西方政治哲學中,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各司其職、界限分明。勞動是屬于私人領域中地位最低下的活動,被嚴格地限制在私人領域的范圍內。私人領域的城邦奴隸制經濟為公共領域的言說和行動提供了物質基礎,讓城邦的自由民擺脫勞動的必然性之扼、被動性之困。這樣公共領域的空間才可以長久維持。阿倫特對馬克思勞動理論提出質疑,她認為馬克思讓勞動直接切入了公共空間,混淆了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界限,最終導致公私不分的勞動者社會。

所謂公共領域概念,就是保證行動者之間的交流與言說自由進行并反復出現的甚至制度化的一種空間,在這個空間里行動者的人(城邦自由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最大限度地展現人的復多性與創造性,甚至在行動過程中開端啟新。所謂私人領域,就是與公共領域相對的家庭私人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城邦的自由民是家庭的家長,他們支配著該家庭的奴隸和婦女,奴隸和婦女直面生命的必然性(勞動與生育),維持著的生存所必需,且沒有權利進入公共領域的城邦生活。

具體表現在:

一是馬克思勞動理論模糊了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界限。馬克思的勞動理論把本屬于私人領域的勞動遽然提升到了“勞動創造了人”,甚至勞動是世界的本源這樣的高度。這個理論大大提升了勞動的地位,提升了勞動者的地位,把原來禁錮在私人領域角落的奴隸提升到了“人”的高度,讓勞動的私密性一掃而光,原來圍繞人的身體的必然性的勞動被曝光在公共空間,進而導致人們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私密空間,不再關注行動和言說,不再關注政治和哲學,對公共事務越來越淡漠,甚至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私人領域直接切入公共領域,最終勢必導致公、私領域的模糊。

二是馬克思勞動理論打破了積極生活“勞動、工作、行動”三分理論的等級區別。在馬克思勞動理論之前,勞動維持人的生命必然性、工作造就世界的物質性與持續性、行動體現人的復數性與創造性,三者持守絕對的理論界限。馬克思提出“勞動是一種實現社會的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的自由自覺的活動”,與阿倫特的“只有行動和言說才可以揭示人的差異性和創造性,才是創造開端自由自覺的活動”相悖。馬克思認為勞動才是人的創造性的體現和人的本質性的復歸,勞動的內涵已經包括了工作與行動的范疇,所以也無所謂勞動與工作、勞動與行動的等級區別。

三是馬克思的勞動理論企圖制造勞動者的大眾社會。在勞動者的大眾社會,所有的人把精力都投入維持生計的生命活動中,他們如同動物被禁閉在自己身體的私人性中,被拋出了世界甚至被世界遺忘,最后完全喪失了“世界性”[7](P85)。阿倫特指出,馬克思勞動理論中“社會化人類”思想企圖構造這樣的未來社會,人們無視公共空間,淡漠政治,隱藏在私密空間的井底,會自覺不自覺地導致一個沒有公私區分的勞動者大眾社會。這是馬克思勞動理論的“自然的非自然增長”因素導致的結果。

3.經濟領域中“自然的非自然增長”:自動化的發展

自動化是機器的大發展替代傳統制造業工具和器具的最高階段。阿倫特將制造業的工具和器械歸屬于積極生活的工作領域,認為它們是工作的產物,不是勞動的產物,是構成持久性世界的穩定組成部分。工具和器械是人的雙手的延伸,減輕了勞動強度,增強了人的體力,在某種程度上減輕了生命本身必然性的壓迫感。但是自動化卻強迫人們進入了一個比自然過程快得多的循環節奏中,這種現代特有的加速過程只會讓人們更加忽視勞動的重復性,并帶來了一個更加災難性的結果,即隨著生產節奏的大幅度加快,人們迅速進入了一個生產過剩的消費者社會。

勞動和消費是生命的必然性強加給人的同一過程的不同階段。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論致力于打造一個物質極大豐富,人們從必然性中解放出來的自由人的共同體。這不僅不會給人類帶來自由,反而人們會受到必然性的絕對轄制。過去人們一直覺得從勞動的必然性中解放出來的共產主義帶有烏托邦的性質,但是最近幾十年的自動化的極速發展,讓人們相信這一偉大的人類理想可能變成現實。本來所有人或多或少地處在生命必然性的壓迫之下,當機器代替人類去參加勞動,人類唯一可以操心的事情就是如何快速去消費這些勞動產品。

自動化更快速地把人類帶入一個消費者的社會,一個高度的消費社會,只意味著人類極大程度地擺脫了生命必然性的壓迫,減少了勞動的艱辛和暴力,但這并不意味著人類自由程度的提高。因為假使所有人都徹底在自動化的發展之下擺脫了勞動的必然性,人們剩余的唯一東西就是無盡的閑暇,在無盡閑暇的時間里面,人們思考著怎么去自由且最大程度去消費“世界”,消費之后就是幻想如何“自由地再生產他每日想消費的所有東西”[7](P94)。阿倫特認為自動化極速發展的危險不僅在于不可抗拒的大機器運動,更在于人們都被迫進入一個人工的生產過程之中,不斷重復著“生產—消費”這個循環過程,自動化的發展必然導致一個生產過剩的消費者社會。

(二)馬克思勞動理論中“自然的非自然增長”因素:對傳統發展觀的超越

事實上,馬克思勞動理論中“自然的非自然增長”因素,不僅極大地解放了束縛在私人領域的勞動力,賦予了勞動主體人的尊嚴與拓展公共領域、參與公共事務的力量,而且為全人類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這是對傳統“物本”發展觀的巨大超越。

1.馬克思勞動理論賦予勞動主體的自由

勞動是人的主體性活動,勞動實踐為勞動主體的自由提供了空間度量、時間向度與價值尺度。在勞動過程中,人們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識去改造客體對象,并證明自身是類存在物,這是勞動主體的自由。馬克思認為正是勞動的這一特性,才真正體現了人的類本質。人類通過勞動創造了人類自身,意味著整個人類社會是人類自身勞動的結果。勞動主體勇敢跳脫私人勞動必然性的束縛,主動實現“人的可持續生存與發展”。在勞動活動中,人們不僅生產出勞動的產品,還生產出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馬克思勞動理論賦予了勞動活動主體之間交往的自由。勞動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在勞動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結成各種關系,如對勞動資源的占有和使用關系,勞動過程的分工和協作關系,勞動成果的分配與消費的關系等,人們在這些關系中展開廣泛的社會交往。物質資料的生產,作為最基本的勞動生產形式,對人與人之間其他一切社會交往形式起著至關重要的決定作用。毋庸置疑,這也決定了阿倫特所極力推崇的公共領域的行動與言說關系,所以阿倫特對人類活動“勞動、工作、行動”的三分理論已經內在地包含于馬克思勞動理論之中。

不僅如此,馬克思勞動理論還賦予了勞動主體積極主動實現自身價值的自由。勞動作為人的自由自覺的創造性的活動,是人實現自身價值的手段,離開勞動生產,人無用武之地。勞動是知識產生的源泉,離開勞動活動,知識沒有源頭活水。勞動是創造得以施展的途徑,離開勞動實踐,創造無異于空談。勞動是實現人的價值的關鍵,哲學上的價值概念揭示的是外部客觀世界對于滿足人的需要的關系范疇,在馬克思的勞動理論中,“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無差別的勞動是基于馬克思對于勞動、勞動者的普遍性的尊重基礎上提出來的,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他們付出都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勞動活動只不過是人們實現自身價值和追尋本體自由的方式。

2.馬克思勞動理論對傳統發展觀的超越

西方啟蒙思想的傳統發展觀,致力于挖掘人的最大潛能與對自然的極致占有,實現必然向自由的轉化。然而在自由再次向必然轉化的過程中,割裂了人與自然的聯系,使人類深陷“物性”奴役的泥潭,面臨著生態與環境、科技與倫理、戰爭與生存等難題。馬克思發展觀認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的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6](P422)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人擺脫了自然經濟條件下的對“人的依賴關系”,也擺脫了商品經濟條件下對“物的依賴性”,實現了人的“自由個性”的發展[9](P116)。人的全面發展不僅是人的德、智、體、美、勞全面能力的發展,也是人的社會聯系和世界交往得到極大進步。自動化的極速發展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實現是相輔相成的。工具與機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人們的勞動負荷。與此同時,伴隨未來自動化的飛速發展,勞動器具進一步復歸和凸現它們的工具價值,勞動者和工具以及使用工具的目之間的界限分外明晰了。支配著勞動進程和勞動方式的,不是機械化和自動化的進程,而是人們的勞動目的與勞動產品。人們主動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制造機器,自由支配機器制造的勞動產品。人們只有越來越擺脫商品經濟條件下物的依賴性,才更容易獲得自由全面的發展。

對于個人來說,勞動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手段或者途徑。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蘊含著多維內涵,即人的社會關系的發展、人的活動能力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需要指出的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社會的人的發展,而不是單純指個體的人的發展;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不僅指人體力和智力的協調發展,而且指人們擁有大量的從事必然性勞動之外的自由時間,能充分發展人的社會關系、人的活動能力、人的個性解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一方面是在多樣化的生產勞動過程中實現的,另一方面又是在生產勞動之外的大量自由時間中實現的。隨著自動化的發展和社會生產率的急速提高,維持社會生產的必要勞動時間會不斷縮短,人們將擁有大量富余的時間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人類的勞動過程的多樣化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將越來越成為必然。

對于社會來說,勞動是推動整個社會不斷發展的動力之源。勞動活動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與發展的現實的基礎。從自然界向人類社會演化和飛躍的過程中,勞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馬克思看來,社會的主體是勞動者,社會的發展從根本上講離不開人的勞動活動,人的勞動活動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動因。人作為創造歷史、推動社會向前不斷發展的主體,在改造自然過程中獲取生存資料并建立社會關系,推動生產力向前進,最終推動整個人類社會歷史向前發展。馬克思勞動理論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克服了現代性的異化,消解了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達到人對人自身的類本質復歸,實現了對傳統發展觀的全面超越。

三、馬克思勞動理論超越性的本質體現

阿倫特在批判馬克思勞動理論基礎上建構的三分體系,實質上窄化和矮化了馬克思的勞動理論。馬克思以唯物史觀為出發點,在揚棄西方傳統思想的基礎上,構建了科學的勞動理論體系。梳理馬克思勞動理論的精神實質和超越表現,對于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理論意義重大。

(一)勞動與人的本質

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6](P135),勞動是確認人的本質的關鍵性因素。勞動為人的本質確認提供了度量依據,實現了主體性與客體性、自然性與社會性的高度融合。馬克思指出,勞動的首要意義在于其對于人的生存意義,只有通過勞動,人才可以實現與自然的物質能量交換,人的生命才可以得到保障。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甚至在共產主義社會,勞動依舊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馬克思早年對勞動與人的本質問題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論述。他指出,勞動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人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6](P158)。人的物質資料的生產包括兩方面,即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勞動過程以及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社會過程。馬克思強調,勞動“對人來說不過是滿足一種需要即維持肉體生存的需要的一種手段”[10](P52),是人區別于動物的獨有的實踐活動。在人的勞動過程中,人與自然發生關系創造生產力的同時,也與人發生關系從而形成生產關系,這是人的最基本的社會關系。

馬克思并不認同傳統哲學或者政治經濟學關于勞動的解釋,傳統理論家認為只有藝術、宗教、政治等形式才是人的創造性與自由性的勞動體現,馬克思堅決反對這種觀點,他認為唯有勞動才能確認人的本質,人類只有在勞動中才可以占有自己的全部類本質,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人的對象化的本質力量以感性的、異己的、有用的對象的形式,以異化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10](P238)。馬克思指出:“勞動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作為有用勞動,是不以一切社會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即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11](P56)無論人類發展到何種社會形態與社會階段,勞動都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保證。勞動作為人類認識世界、并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手段,創造了物質財富、精神財富以及整個人類文明。在此意義上,一部人類史就是一部勞動發展史,勞動發展史是理解全部社會史的基礎和鑰匙[5](P265)。

(二)勞動與社會實踐

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首要的基本觀點,而勞動是人類最根本和最重要的社會實踐形式。勞動作為一種社會性的實踐活動,是主體與客觀、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辯證互動過程。馬克思反對僅僅將勞動等同于維持人肉體生存的必然性活動,反對把勞動活動視為孤立的個體與客觀對象的簡單抽象結合。馬克思指出勞動活動具有雙重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任何一種勞動活動都不是孤立的個人在絕對的孤寂中獨立完成的,他們不僅與自然交換物質與能量,而且與他人形成這樣與那樣的生產關系。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不僅僅生產維持其自身生存的勞動產品,還積極展開社會交往,形成各種社會關系。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智力勞動,都蘊含了豐富的社會性。在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下,勞動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升,勞動分工和社會協作也越來越普遍,馬克思強調:“生產過程的智力同體力勞動相分離,智力轉化為資本支配勞動的權力,是在以機器為基礎的大工業中完成的。”[12](P227)在剖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馬克思揭示了勞動的社會化過程和規律。他指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貫穿于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勞動的社會化必然導致和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無論是人的依賴性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還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人的社會化勞動都起到了關鍵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勞動的社會化程度還將不斷增強,并逐漸推進社會的組織化、專業化、集約化和現代化程度。

(三)勞動與資本主義生產

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們很多關注到人的勞動活動及其產品變成異己東西的事實和現象,但很少有人關注異化外部現象的內在本質。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的勞動形式、本質、特征等進行了系統闡釋和深刻剖析,在批判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異化勞動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本質。

“物支配人”“資本統治勞動”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普遍現象,在生產資料私有制條件下,勞動者不僅不能支配自己的勞動產品,反而被勞動產品支配,勞動者在勞動生產過程中生產出了與自己相異化的“對立面”,這個對立面是一種強大的異己的對抗力量,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者生產產品的多寡與其貧苦境況的程度成反比的這一經濟事實出發,對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異化勞動現象及其根源進行了具體分析。他認為資本主義異化勞動主要表現為以下四種形式,即:(1)與他們的生產對象相異化,勞動者與自己的勞動產品是一個異己的對象關系,工人被自己的勞動產品也就是資本所統治,工人生產的越多,所占有的對象就越少;(2)與生產活動相異化,本來“自由有意識的活動才是人的類特性”,而“異化勞動把這種關系顛倒過來”[10](P53),最后使得人的本質力量居然成為人謀生的手段;(3)人同“人的類本質”相異化,異化勞動使得無論是外在的自然界、內在的精神世界還是人的身體都變成人維持生存的手段,從而與人的類本質相異化;(4)人同人的異化,馬克思認為當人同人的類本質相對立之后,人與他人、社會的勞動和勞動對象也相對立。以上四個方面的內容層層遞進,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與丑陋。對象化與物化作為勞動的實現形式,貫穿整個人類社會,但是異化勞動卻是短暫的歷史現象,是資本主義制度下最一般和深刻的社會關系,是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社會分工所導致的。要想消滅異化勞動,就必須消除異化勞動的根源,揚棄資本主義腐朽的生產方式。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同時,提出了消滅異化和構建新社會的科學路徑,他明確指出共產主義社會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現實走向和光明未來。

(四)勞動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最高理想,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歸旨和共產主義的本質特征。在共產主義社會,勞動不再是人們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勞動作為人的普遍存在方式,是人通往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路徑。

人的勞動過程,總體來看,也就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隨著人們對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認識的加深,人類逐漸從支配自己命運的異己力量中解放出來,擺脫人的依賴性和物的依賴性關系,逐漸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馬克思指出,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在于,人的勞動是有目的、有意識、有創造力的實踐過程,而動物只生產維持個體肉體生存所需的勞動,勞動的產品一經產出就立馬被身體所消耗。人不僅從事勞動生產,而且與其他群體結成團體共同協作,甚至按照美學的構造去把人類的能動性和目的施加于勞動的對象。馬克思認為勞動推動人類社會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共產主義社會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也是以自由自覺的勞動為基礎的。實現共產主義和人類解放的重任,能且只能由無產階級來承擔,因為無產階級沒有占有任何生產資料,本就一無所有,他們可以突破種種局限,自由自覺地從事勞動活動。正是自由自覺的勞動推動了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人類文明的持續進步,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條件。勞動是人們走向自由王國的源動力,在共產主義社會,物質資料極大豐富,生產力高度發展,勞動生產不再盲目,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矛盾和異化得到解決,人們可以完全不用受到生存必然性的限制,每個人可以充分占有自己的主體性,人的類本質得以實現,從而建立起“自由人的聯合體”[6](P199)。這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反過來推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類將越來越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阿倫特從政治、經濟、社會等諸多角度對馬克思勞動理論提出的種種詰難,其實質是古典政治哲學的一種烏托邦構想,其目的是為資本主義精英分子探尋人之存在的哲學精神寄托。我們必須透過重重迷霧,從歷史與實踐邏輯把握馬克思勞動理論的思想實質。馬克思勞動理論的“二分性”和“自然的非自然增長”因素,不是西方傳統哲學的復歸,相反是對西方傳統哲學秩序和傳統發展觀的極大超越。馬克思不僅肯定了勞動作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而且把勞動作為人類的本質活動,賦予了勞動者全面發展的尊嚴與自由。人類是勞動創造的,社會也是勞動創造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實現我們確立的奮斗目標,歸根到底要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科學勞動。”[13]新時代面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亟須回歸馬克思主義的“本真”,科學把握馬克思勞動理論的“超越性”實質,以建構符合中國實際的“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主義勞動觀。

參考文獻:

[1]

漢娜·阿倫特.馬克思與西方政治思想傳統[M].孫傳釗,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2]孫磊.行動、倫理與公共空間:漢娜·阿倫特的交往政治哲學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漢娜·阿倫特.傳統與現代[M]//賀照田,主編.西方現代性的曲折與展開:下.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漢娜·阿倫特.人的境況[M].王寅麗,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9.

[8]瑪格麗特·卡諾凡.阿倫特政治思想再釋[M].陳高華,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童賢成.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整體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0]卡爾·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1]卡爾·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習近平在烏魯木齊接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先進人物代表,向全國廣大勞動者致以“五一”節問候[N].人民日報,2014-05-01.

A Restricted View on the Transcendence of Marx’s Labor Theory:

Based on Arendt’s Re-criticism of the Criticism of Marx’s Labor Theory

HAN Mei-qun,YI Huan-huan

(School of Marxism,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 430073,China)

Abstract:

Labor theory is the hub for understanding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which runs through Marx’s thought from beginning to end.Arendt’s sharp criticism of Marx’s labor theory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c circles.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rendt’s criticism of Marx’s labor theory’s “dichotomy” and “natural and unnatural growth”,it can be seen that Arendt’s trisection system of “active life”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criticizing Marx’s labor theory essentially narrows and dwarfs Marx’s labor theory.Marx’s labor theory is not only a transcendence of the traditional order of Western political philosophy,but also a transcendence of the western traditional outlook on development.Correctly understanding and analyzing the root and essence of Arendt’s criticism of Marx’s labor theory and returning the true face of Marxist labor theory is not only the need to defend true Marxism,but also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constructing the socialist labor view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labor theory;Marx;Arendt

(責任編輯

徐福來)

猜你喜歡
馬克思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論馬克思哲學的“形式指引”
論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三大層次
一個半世紀后的卡爾·馬克思
論馬克思的存在論
在馬克思故鄉探討環保立法
人大建設(2019年2期)2019-07-13 05:41:06
習近平: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當代陜西(2018年9期)2018-08-29 01:20:50
廣元有條馬克思街
主站蜘蛛池模板: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国产人人干|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人成网18禁| 国产成人欧美|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 中国美女**毛片录像在线|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草逼视频国产|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美女一级毛片无遮挡内谢| 欧美成人区| 亚洲婷婷六月|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午夜日b视频| 午夜精品国产自在|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国产97区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再看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久久黄色小视频|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国内嫩模私拍精品视频|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国产视频 第一页|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亚洲欧洲综合|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欧美久久网| 在线免费观看AV|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91高跟丝袜|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国产视频你懂得|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欧美啪啪一区|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欧美|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 亚洲无码视频喷水|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九九九九热精品视频|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成人在线第一页|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久精品色妇丰满人妻|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日韩午夜片| 亚洲人妖在线| 欧美精品不卡| 亚洲第一成年网|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自拍欧美亚洲|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精品福利网|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