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秋 楊愛國 李愛國 張海燕 劉曉娜 許莉 張銀貴
(泰州市姜堰區植保植檢站,江蘇 姜堰 225529)
近年來,受氣候異常及種植模式改變等因素影響,農作物病蟲害發生呈逐年加重趨勢,為了保護農作物安全生長,提高作物產量,使用化學農藥仍是現階段控制農作物病蟲草害的重要手段之一[1]。過量使用化學農藥不僅增加病蟲害的耐藥性,而且對水稻等農作物品質構成影響,同時也影響了農業生態環境[2]。實施農藥減量控害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需要,也是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需要[3]。姜堰區水稻常年種植面積30000hm2左右,對當地糧食安全意義重大,為探明單季中粳稻病蟲防控綠色高效藥劑,為其農藥減量控害提供安全有效的解決方案,根據江蘇省農科院植保所項目要求,2020年泰州市姜堰區植保植檢站開展了單季中粳稻農藥減量控害解決方案示范,為進一步推廣應用提供依據。
10%多殺霉素SC(倍碩)、13%井岡·低聚糖SC(福音萊)、57%噻蟲·吡蚜酮WG(好把式)、70%吡蚜·呋蟲胺WG(漢杰)、45%三環·嘧菌酯SC(禾靈旺)、240g·L-1噻呋酰胺SC(戰祺)、40%三環唑SC(禾俠)、30%茚蟲威WG、5%甲維鹽SC(邦邦發),由江蘇邦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200億PIB·g-1斜紋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WG(科云)、32000IU·mg-1蘇云金桿菌WP(仙樓),由武漢科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20%稻瘟酰胺SC由江蘇長青農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200g·L-1氯蟲苯甲酰胺SC(康寬)由美國杜邦(中國)有限公司提供;35%氯蟲苯甲酰胺WG(優福寬)、75%肟菌·戊唑醇WG(拿敵穩)由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提供;25%吡蚜酮SC由江蘇克勝作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40%稻瘟靈EC由江蘇江南農化有限公司提供;微量元素葉面肥由澳大利亞埃爾夫液態化肥有限公司提供。
水稻品種為“南粳9108”,防治對象為稻縱卷葉螟、大螟、二化螟、紋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稻飛虱等;另外兼顧水稻生長健壯和稻谷增產。
試驗選擇在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三水街道(橋頭)井賢家庭農場進行,該地地勢開闊平坦,交通便利,灌溉方便,代表性較強。水稻品種“南粳9108”,機插秧,機插時間6月15日。
根據水稻生育期,共設解決方案1(表1)、解決方案2(表2)和空白對照3個處理,不設重復。示范面積2.17hm2,其中解決方案1和解決方案2各1.07hm2,空白對照0.03hm2。用藥時間,3次別在分蘗末期8月1日、破口期8月21日和齊穗期8月28日。施藥方式為無人機飛防。
1.5.1 水稻安全性
藥后不定期目測水稻生長發育情況,觀察與空白對照有無明顯差異。
1.5.2 水稻病蟲防效調查
第3次用藥后21d調查稻田主要病蟲發生危害情況及殘留蟲量,根據結果計算防效。
稻縱卷葉螟、螟蟲調查記載束葉(白穗)率,計算保葉(穗)效果。
保葉(穗)防效(%)=(對照區卷葉(白穗)率-處理區卷葉(白穗)率)/對照區卷葉(白穗)率×100
稻飛虱調查記載用藥后涌口基數及殘蟲數,計算蟲口減退率及防效。
蟲口減退率(%)=(藥前蟲口基數-藥后殘中數)/藥前蟲口基數×100
防治效果(%)=(處理區蟲口減退率-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
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分別調查記載總穗(株)數、病穗(株)數及病級,計算病情指數及防效。
病指=∑[各病穗(株)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穗(株)數×最高級值]×100
防效(%)=[對照區病穗(株)率、病指-處理區病穗(株)率、病指]/對照區病穗(株)率、病指×100

表1 泰州市姜堰區單季中粳稻農藥減量控害解決方案1

表2 泰州市姜堰區單委中粳稻農藥減量控害解決方案2
藥后21d觀察方案1、2水稻生長發育情況,與空白對照區相比無明顯差異,水稻生長均正常,方案1、2配方藥劑在設計用量水平無明顯不良影響,未出現藥害等不良癥狀,也未發現對其它有益和有害生物的影響。
示范田主要病蟲有紋枯病、螟蟲、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稻瘟病、稻曲病。方案1藥劑配方對紋枯病最終病指防效是93.0%,方案2是81.4%;方案1對稻曲病最終防效病指是98.2%,方案2是97.8%,稻曲病發生較輕,防效接近;方案1對稻瘟病最終防效是94.2%,方案2是95.4%;方案1對螟蟲最終枯白穗防效是90.6%,方案2是85.9%;方案1對稻縱卷葉螟卷葉率最終防效是96.8%,方案2是90.8%,方案1化學藥劑較方案2生物藥劑防效高6.0%;方案1對稻飛虱最終防效是94.6%,方案2是95.6%(表3所示)。

表3 泰州市姜堰區單季中粳稻農藥減量控害解決方案防控效果
方案1和方案2保產效果均很明顯,理論測產結果:方案1示范區748.9kg·667m-2,方案2 731.7kg·667m-2,分別較對照增幅44.0%、40.7%(表4)。

表4 泰州市姜堰區單季中粳稻農藥減量控害解決方案示范區理產
綜合分析,方案1、方案2制劑用量較農戶自主用量減15%~30%,折純用量是農戶自主用量的30%~50%,采用高濃度飛防對水稻安全性好,對水稻病蟲綜合防控效果優異,并對水稻健康生長有明顯促進作用,保產效果明顯,理論測產結果方案1、方案2分別較對照高44.0%、40.7%。可以滿足農藥減量控害和農產品提質增效的需要,建議2021年可進一步擴大示范推廣。
重視“秧池出嫁藥”,即秧苗帶藥移栽技術的應用,選用防控效果好、持效期長的藥劑,秧苗移栽前1~2d使用,防治關口前移,力求有效控制水稻大田前期病蟲的發生與危害,從而推遲大田第1次用藥,減輕中期防治壓力,才能實施示范解決方案1、方案2的3次用藥時間(分蘗末期、破口期、齊穗期),比常規用藥減少1~2次。
水稻不同生育期,各種病蟲發生與危害程度具有一定的差異性,要及時準確把握病蟲的發生動態,抓準主要的防治對象,合理優化配方,可以進一步降低水稻分蘗期和齊穗期藥劑品種與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