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天 北京理工大學
“世界鋼鐵看中國,中國鋼鐵看河北”。鋼鐵是河北省的最重要的工業產業之一,是地方財政的重要支柱。河北省的鋼鐵產量連續十八年位居全國第一,2019年河北省鋼鐵企業生鐵產量為21744萬噸、粗鋼產量24158萬噸、鋼材產量28410萬噸,分別占全國總產量的26.87%、24.25%和23.58%,是當之無愧的鋼鐵大省。河北因鋼鐵而崛起,也因鋼鐵而獲利。鋼鐵工業的一枝獨秀不僅帶動了河北經濟增長,更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還有不少鋼鐵企業連續多年參與志愿幫扶,助力扶貧助農,極大地促進了城鎮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鄉村振興。但與此同時,鋼鐵企業的迅速擴張也導致了諸如產能過剩、環境污染和盈利能力下降等一系列問題的產生。伴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鋼鐵價格逐漸走低,一大批“僵尸企業”紛紛倒閉,2020年上半年的疫情更加重了中小型民營企業的經營負擔。河北省的鋼鐵企業必須盡快轉變發展方式,開創多元新業態,打造現代鋼鐵企業數字化發展新模式。
河北省鋼鐵行業的存在著諸多發展問題,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產能過剩。導致產能過剩的一大原因是供需不平衡。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經濟增速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低速增長,下游企業的投資需求降低,對鋼鐵的需求量減少,造成了鋼鐵產能的大量積壓。由于環保政策和技術標準比較寬松,在鋼鐵利潤下降初期,河北省鋼鐵產量仍在不斷增長。雖然近三年粗鋼、生鐵、鋼材的增長速度略低于全國,但由于其基數龐大,不少企業仍出現了嚴重的庫存積壓。關于“越積壓越擴大生產”這一現象,也有學者認為受到了當時地方政府的“唯GDP論”影響,地方政府通過減免稅收、政策支持等方式鼓勵鋼鐵企業擴大生產,帶動河北地區經濟增長。此外,從原料成本角度考慮,我國缺少科學合理的鐵礦石定價標準,這也導致鋼鐵企業的原料成本常年居高不下,嚴重影響了盈利水平。除了產量過剩之外,周俊蘭、蔣秀蘭和王曉奕都認為河北省鋼鐵企業的產能過剩還應包括長期的結構性過剩。即精度、質量差的產品大量滯銷,而高附加值產品卻供不應求。這種結構性矛盾不僅影響了鋼鐵企業本身的經營狀況,也導致汽車制造、機械制造等下游企業嚴重依賴進口鋼鐵,進一步增加了競爭壓力。
1.產業技術創新發展新模式。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鋼鐵企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鋼鐵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就曾提出,鋼鐵工業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應該超過1.5%,繼續大力推進新工藝、新技術的發明創造和新設備、新材料的投入使用。通過收集數據,筆者發現唐鋼、邯鋼等大中型鋼鐵企業一直依靠其在科學技術上的優勢走在產量和盈利能力的前列。2014年后,許多中小型鋼鐵企業也意識到了科技創新對鋼鐵生產的重要作用,敬業、德龍、瑞豐等后起之秀也紛紛加大科研投入,積極改進生產設備和更新生產工藝,達到了降低污染排放和生產成本的目的,成功提高了自身的企業利潤和銷售收入。以敬業集團為例,集團近三年研發及技術改造投入達42.6億元,研發投入所占比例達到2.73%。
專利申請授權量、研發投入等都可以用來衡量一個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現有文獻多采用專利申請量來代替科技創新水平。計算公式如下:TICt=(Qt一Q(t-1))/Q(t-1),其中TICt代表某企業第t年的專利申請量的增長率,Qt代表專利申請數量。
2014-2019年部分鋼鐵企業專利申請數量和增速

表2-1
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及多國專利審查信息查詢;各企業年報及企業官網公開數據。
根據數據所呈現的縱向結果看,2014-2019年河北省主要鋼鐵企業每年申請的專利數量約為34個,增長速度在2%左右。大部分企業的專利申請數量在小幅波動中緩慢上升,也有如邯鋼、敬業等鋼鐵企業在2016-2018年專利申請數量出現了爆發式增長。在全部的已經審核通過的專利中,實用技術型專利的數量要遠高于外觀設計,可見近年來河北省鋼鐵企業申請的專利不僅數量多,質量也比較高。橫向對比各個鋼鐵企業,不難發現隸屬于河鋼集團的唐鋼、邯鋼、石鋼具有明顯的資金和技術優勢,專利數量遠超其他中小型的民營鋼鐵企業。對于其他中小型民營企業來說,只要給予科技創新充分的重視和投入,也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技術突破。除了技術投入的增加,企業專利保護意識的提升也是申請數量增長的重要原因。
實現產業技術創新發展不僅是企業提高冶煉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的必經之路,還是化解過剩產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技術基石。沒有關鍵技術,缺乏核心技術,企業的發展必定會舉步維艱。前有“僵尸企業”的先例,外有去產能升級壓力,大多數河北鋼鐵企業已經意識到了技術研發的重要意義,紛紛加大科研投入,引進技術人才。未來河北鋼鐵企業必須向國際先進冶金企業看齊,夯實自己的產業技術基礎,走出一條產業技術創新的新模式。
2.去產能穩盈利新模式。截止2019年底,全國范圍內已經提前兩年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中化解鋼鐵過剩產能上限目標任務,產能利用率回歸合理區間,行業生產經營狀況明顯改善,自2019年起國家層面不再設定全國去產能年目標量。
河北省作為鋼鐵大省,去產能任務艱巨,故仍堅持每年出臺去產能規劃目標,落實到具體企業。2014年2月,河北省政府為落實國務院在前一年年底出臺的《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指導意見》。按照《河北省鋼鐵行業去產能工作方案(2018—2020年)》要求,2019年需壓減退出1000萬噸左右鋼鐵冶煉廠點減至70個,企業減至60家左右。2019年河北省堅持有保有壓、關小促大,實現由總量性去產能為主向結構性去產能、系統性優化產能為主轉變,去產能任務超額完成,壓減退出產能1402萬噸,到今年底,全省煉鋼產能由2011年峰值的3.2億噸減少到2.13億噸,有冶煉能力的生產廠點由148個減至70個,企業由123家減至48家。唐山、邯鄲兩城推出了“產能置換、退城搬遷”式壓減產能,將兩地的鋼鐵企業搬遷至沿海臨港地區。
2019年受市場價格有所下行,加之鐵礦石價格大幅上升,鋼鐵行業盈利水平有所下降。但河北省鋼鐵企業受益于產業聚集、行業技術進步、產品結構優化、生產要素平衡、完善發達的港口、鐵路、公路交通網絡優勢,使河北鋼鐵企業的盈利水平低于行業平均水平278元。從噸鋼利潤表中也可以看出大部分鋼鐵企業的鋼鐵都大于300元/噸,其中普陽鋼鐵最為突出,連續三年的噸鋼利潤都在700元以上,在2018年的噸鋼利潤甚至達到了1019元。
1.“ 化零為整”,調整布局新業態。在去產能政策和環保提高的壓力下,河北省民營鋼鐵企業不斷兼并重組,開啟了“大鋼企時代”。部分民營鋼鐵企業發揮產品、技術、資金、資源、區位等優勢,通過參股控股、承債并購、產能交易等多種方式實施兼并重組,實現產能的大幅提升或產能域外轉移,形成多個跨省甚至跨國的單體產能超千萬噸大型鋼鐵企業。
2020年,省內將形成以河鋼、首鋼2家特大型鋼鐵集團為主,3家地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為輔(遷安、豐南、武安)、10家特色鋼鐵企業為補充的“2310”的工業布局,通過不斷的兼并重組,行業集中度不斷上升,集聚效應增強。

表2-2
河北省鋼鐵行業中小型企業數量多,資金分散,抵抗風險的能力差。自2015年鋼鐵價格出現大波動后,許多中小型鋼鐵企業陷入資金鏈斷裂的危險中,不得不采取聯合兼并的方式報團取暖。對于鋼鐵企業來說,企業兼并不僅是強強聯合、強弱兼并,更是產能整合、資金合流。兼并整合后的鋼鐵企業完成了產能重組,進一步增加了自己的盈利能力和產量。同時,企業數量的減少也可以避免企業的盲目競爭,便利政府統一管理,充分利用已建設的廠房設備,避免重復建設。
2.打造現代鋼鐵工業,大力發展“非鋼產業”。截至目前,僅有河鋼公開提出了構建行業新業態的目標。2019年,河鋼加快產業升級,大力發展現代工業服務業,推進鋼鐵產業鏈條向先進制造業及現代城市服務領域延伸,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提高多元創效能力,打造出河鋼承鋼多元發展的“新名片”。在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河鋼成功走出了一條“從產品到服務,從制造到技術”的發展道路。僅靠生產相同的產品很難做出自己的特色,唯有不斷研發突破,實時更新自己的產品種類才能“立得住”自己的品牌。河鋼不僅能夠做到更新換代,還大膽嘗試按需生產,瞄準市場需求。2019年河北鋼鐵集團就為大眾斯柯達汽車量身定做了一批0.6毫米的鍍鋅汽車板材,河鋼也憑借著這批鋼材成功打入了國外“朋友圈”,實現了品牌“走出去”。
在建立對標需求的鋼鐵行業的同時,河鋼也積極發展非鋼產業,轉移鋼鐵企業的員工。從2015年開始,河鋼就已經開始探索非鋼產業,從裝備制造、礦產開發、工程技術,到能源化工、醫療健康、社會服務,再到智慧物流建設、現代金融貿易、房地產開發,都出現了河鋼的身影。通過對企業現有資源的充分利用,河鋼的非鋼產業鏈條不斷拓展延伸。在2018年,河鋼的非鋼產業實現營業收入752億元,開啟了“副業反哺主業”的新業態。
對于很多中小民營企業來說,河鋼模式并不適合照搬。河鋼本身的營業收入和產量都居于全國前列,才有足夠的實力支撐新業態。利潤低的中小型鋼鐵企業需要多在產業鏈上下功夫,提升自身實力。但河鋼非鋼行業的發展無疑也預示著未來的鋼鐵行業即將孕育出全新的業態——房地產、公共服務、能源化工等行業都將成為鋼鐵行業員工安置和轉型升級的新方向。
我們已然進入了新時代,經濟新常態將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成為主流。這對傳統工業企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北省鋼鐵企業作為曾經的支柱性產業,必須因時而變,跟上時代發展步伐和新要求,不能因循守舊、坐吃山空,一味依賴資源稟賦終會失去優勢地位,而是要在技術進步、人才培養、污染治理、品牌特色等方面多下功夫,提升在產業鏈當中的地位,更多的承擔起社會責任,拉動地區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