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銀銀 朱蘇 方越
上海船舶工藝研究所
引言:當前越來越多的集團企業將預算管理作為企業經營與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績效考核作為預算管理控制與監督的直接反映,在集團企業科學管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也是企業管理者每年年末需要完成的一項重要工作。作好預算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在財務指標中做好利潤指標的制定與管理。對于利潤指標的制定與實施過程中應通盤考量,注重經濟附加值在考核中的作用,發揮出經濟附加值將在強化風險承擔意識、資本成本計算方面的作用,以有效激發集團企業管理者的競爭意識,推進集團企業長遠發展。
利潤考核指標反映著集團企業的經濟附加值。經濟附加值=企業稅后凈利潤-資本成本,因此,在具體應用過程中需要考慮到收入的確認、成本費用的確認及利潤的確認。
(一)收入的確認。收入的確認是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1],根據當期實現銷售的合同確定每一項銷售收入,實際發生業務時確認為當期收入。若集團企業在固定經營周期內涉及有內部交易則需要在集團內部確定結算價格,在價格確定上要以市場公允價值為依據。同時集團承接的業務由下屬多個子公司承辦的,需由集團相關職能部門確定好收入分配比例,且同一業務內的收支不得重復計算。同樣,集團企業及下屬子公司在簽訂銷售、采購、勞務合時要設置具體的結算口徑。在集團企業財務管理過程中,需要合并報表,編制集團內子公司之間及與集團發生業務的抵消分錄,并做好各項財務數據的確認工作。
(二)成本費用的確認。集團企業下屬企業類型不同,對成本費用的歸集不一樣。裝備生產類企業的員工大部分歸集于生產車間,其發生的工資、領料等均應結算在生產成本中,而軟件開發類企業沒有生產,大部分支出應結算在管理費用及銷售費用項下。集團企業在評價利潤時要考慮到所有的成本費用,根據集團企業下屬子公司體量、業務范疇及管理制度,一方面是集團內部各子公司成本費用,一方面是集團成本費用。因此集團在指定下屬各子公司利潤目標時既要全面測算子公司自身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各項成本,也要考慮集團各項職能成本及資金使用成本的分攤,從而完成集團整體利潤目標。
(三)利潤的確認。利潤考核中的各項利潤指標也要從兩個層面考慮,一方面是集團下屬各子公司的考核利潤,由于企業所得稅存在眾多不可控因素,在公司考核時采用考核利潤總額的方式,即收入總額-成本費用總額,且需考慮公司在集團形成的收入及發生的成本費用,合并抵消。二是集團企業,因為集團企業的考核利潤了下屬各子公司及集團本部的各項成本費用,所以考核的利潤指標是要考慮經濟附加值的作用,全面考慮凈利潤和投資成本的凈值。
(一)加強對投資資本總額的認識。集團企業下屬有不同的子公司,裝備企業、軟件技術企業都是集團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資本總額的認識勢必要從集團的資產負債表的結構來看,集團企業的投資資本應包括營運資本+長期資產,這樣完全可以體現本期的占用情況,對于這項成本的納入,可以有效彌補權責發生機制下的缺陷。這樣也能夠將企業對營運資金的管理納入到考核范疇中,可以促進企業管理者不會一味的只關注收入忽視現金的周期管理,同時也要將企業的應收賬款、存貨、應付賬款放在重要的監管位置上,從而促進集團對子公司的營運管理處于良性循環。將長期資產納入到監管范疇中,能夠提升企業管理者對長期投資業務的重視程度,做出科學的投資策略,能夠針對不同的投資項目合理選擇,重視長期收益,避免集團企業停留在短期利潤的層面。
(二)利潤考核需全面有效。利潤考核是集團企業財務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績效考核過程中要重視內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在使用利潤指標過程中,一定要防止因片面追求利潤給集團企業及子公司帶來的負面作用,如客戶評價、服務反饋、市場份額等,也要避免人為操作利潤現象的出現,將多種影響因素全盤考慮,避免考核指標的孤立性誘發管理者對短期利潤的追逐,從而使子公司的發展脫離集團企業的戰略目標。利潤指標在制定時也要科學有效,指標內容可以多樣化,針對集團企業下屬的裝備企業、軟件技術企業在利潤造成值指標之外,可以制定人工成本利潤率的指標,用來反映單位人工成本創造的收益,也要考慮成本費用率反應成本費用占營收比重等。同時,集團企業下屬的子公司眾多,企業規模也不盡相同,對于企業利潤完成值的考核要根據企業量級分檔考核,且對比值要考慮企業前三年利潤平均值,而不僅僅以上一年度完成值作為參考,要保障考核的公平化、合理化。
(三)要設置獨立的考核人員。對于集團企業下屬各子公司的經濟利潤考核應有具體的考核指導小組予以實施,要加強對企業管理者的培訓學習,使企業管理者具有明確的管理目標,這樣才能保障集團的考核指導小組與各個子公司有效溝通,保障各項考核指標能有效落實。對于裝備企業、軟件企業及其他子公司的管理人員要以有效的貫通培訓,尤其變動成本、可控成本等涉及考核指標內容的理解,促使集團在考核過程中能把控重點,科學評價,得到各方面的認同。
在集團企業對下屬各子公司利潤考核中要科學運用經濟利潤指標實現科學地考核評價,能有效避免拋開現金流直接談利潤,更符合集團下屬子公司的實際情況,有助于管理者重視對企業現金流的管理,保障企業資金的有效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