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婷 浙江傳化華洋化工有限公司
2018年3月3日,在中央召開的兩會黨員負責人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不遇的大變革之中,國際體系正處于新舊格局轉換,新舊體系更替的關鍵期。當前國內形勢總體是好的,綜合判斷,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當然,挑戰也十分嚴峻。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審時度勢,趨利避害,從最壞處防范,向最好處努力。
2017年5月17日,在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總理對《中國制造2025》的下一步深入實施有了一個明確的指導意見,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強化創新驅動和政策激勵,把發展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與“互聯網+”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緊密結合,打造勇于改革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具有引領作用的“示范方陣”,促進整個制造業向智能化、綠色化和服務型升級,加快建設制造強國。《中國制造2025》是對實體企業的肯定,也是對于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個全新支持,這對傳化精細化工是一個重要的機遇。
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傳化精細化工存在不同客戶群各異的交付模式,從而衍生出更為復雜的供應鏈業務模式。截止到19年,傳化精細化工內部已形成17家企業,其中本部10家,分公司5家,國際2家,各企業之間業務交織成網,涉及多種存貨模式,供應鏈更是呈現出8層次傳遞的復雜多樣性。
如此龐大的業務背景,結合環環相扣的業務模式,傳化精細化工每日產生的數據量是巨大的,更遑論還有大量無效數據的干擾。就現有的數據量來看,以傳統的手工分析模式已無法準確、及時地應對如此復雜的業務邏輯。
當今時代,信息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尤其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的出現,驅動著數字化經濟的迅速發展,在各領域都逐步發揮出數據的魔力,用數據觀察世界,將共享、連接、平臺化轉變成未來發展的趨勢。借著信息化的發展,數字化供應鏈也已逐步成為制造業的發展趨勢。
供應鏈創新是轉型升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當前高成本的形勢下,為繼續發揮制造業的優勢,重視發展過程中的供應鏈管理,積極尋求供應鏈變革與再造,減少經營成本,數字化是說發展的必然。
傳化精細化工規模隨著發展逐漸擴大,業務邏輯愈加復雜,各部門手工報表取值邏輯各異,無法實時獲取交付情況,更不用說異常單據提醒,業務系統中雖已形成完整的數據邏輯,但數據量龐大,且存在無效數據的干擾,分析難度較大。
針對這些問題,傳化精細化工結合信息化的時代背景,緊跟時代步伐,自主創新,以數字化供應鏈為依托,推動供應鏈轉型升級。
明確改善重點和優化目標后,傳化精細化工成立項目組,從實際問題出發,拓展供應鏈的統一平臺,為17家企業構建具有實時可視、智能分析、決策執行三層架構能力的智能塔臺,核準各指標取值路徑,從共享服務中心的視角協調整個供應鏈,促進供應鏈完成從分散到集中的轉型,以此提升供應鏈管理效率。
(1)從實用層面上設計,供應鏈數字化駕駛艙圍繞幾條業務主線,框定邏輯的遞進關系,實現兩方面的功能:一是突出異常單據的監控功能;二是總體數據的概覽,例如當月報貨、發貨情況、累計缺貨情況、當月生產情況、各廠區庫存情況等,主要對各模塊、各業務主線的基礎數據進行匯總,供各部門管理人員查看,對當日、當月本部門運營數據有直觀了解。
(2)從管理層面上設計,供應鏈數字化駕駛艙同樣提供了兩方面的功能,一是核心KPI的展示,例如銷售訂單達成率、生產訂單及時率、承諾時效等,通過供應鏈核心KPI的智能計算展示,使決策層能夠迅速掌握供應鏈運營情況;二是運作趨勢的展示,例如顯示日常、周度、月度的銷售額趨勢、庫存趨勢等,以報貨、發貨、庫存的數量、金額數據為基礎,借助信息化手段整合,繪制形成趨勢圖表,使大量的數據可視化,為決策層提供方向性的支持。
傳化精細化工將訂單交付、異常訂單監控、生產計劃、庫存情況四方面內容,依據管理層層遞進、內容環環相扣的邏輯,整理成四個展示頁簽。
適合傳化精細化工的數據框架搭建完成后,對于內部數據核算邏輯的統一,也是開發工作前必須完成的任務。但對于傳化精細化工這么龐大的業務規模,互相交叉的業務邏輯,同一個簡單的KPI從不同角度出發進行核算,就會產生不同的取值邏輯。為解決此問題,傳化精細化工聯合各部門,對核心KPI數據的核算路徑進行統一,建立一套標準的度量衡。
傳化精細化工供應鏈各部門憑借SAP等信息系統中的基礎數據,依托于傳化精細化工特定的月度S&OP會議框架,統一核心KPI核算路徑。并以此為基礎,加深智能化分析、駕駛艙數據及分析數據展示等方面的積累。
除了供應鏈內部核心KPI的取值邏輯統一,傳化精細化工還聯合財務部門搭建供應鏈成本體系。供應鏈成本是指供應鏈在全運作流程和周期內的成本,主要包括:物料成本、勞動成本、運輸成本、設備成本和其他變動成本等。同時供應鏈成本也是定量體現供應鏈運營情況的指標之一,對供應鏈成本進行管理是提升供應鏈競爭力的一項有效手段。
傳化精細化工與財務協同,整合供應鏈成本框架,明確適合傳化精細化工的供應鏈成本管控模式,以人工成本、固定成本、包裝物成本、物倉成本、其他制造費用等為基礎,構建以單位費用為主的分析邏輯。
日常工作管理中,傳化精細化工采用嚴格的項目制管理方式,項目啟動、制定主計劃、分計劃,并嚴格按照計劃完成工作。
在實際工作中,以周為單位,項目組辦公室會整合周度工作情況及計劃,向各部門領導及項目組成員進行反饋,并以郵件的形式進行內部通報,提醒項目組成員查看任務項并按時完成工作,作為一個督促作用。
除了項目組成員單獨溝通,文字交流等形式外,傳化精細化工供應鏈同時形成雙周度召開周會的機制,在會議中及時回顧整理工作中的困難點,規劃后續工作計劃,并形成會議決議,明確責任人及時間,通過內部郵件的形式通知給項目組成員。
有了這兩項基礎工作的支持,項目整體工作進度在可控范圍之內,最終于6月1日完成駕駛艙全部開發、數據校核工作,并實現上線。
除了供應鏈駕駛艙,傳化精細化工還將出口業務全流程追蹤搬到了平臺上,依據公司現有出口業務的特性,從“業務員報單——形成內部采購訂單——安排生產計劃——完成產品生產——公司間買賣完成內部交付——向客戶交付”的業務流程出發,規劃平臺所展示的數據內容。從內部、外部兩方面出發,將排產與否、生產中、質檢中、已入庫、入庫時長等內部采購訂單狀態;要求入庫時間、貨物在庫時間、發貨時間等對客戶的外部指標集成展示在平臺之中,同時對整個訂單所有行項目的完成情況進行監控,使出口業務全流程透明化。
在國際業務上,除了數字化平臺的搭建,傳化精細化工在數據分析上也做足了工作,學習借鑒B2C企業的分析架構,搭建大數據刻畫邏輯,實現供應鏈之Top分析、問題的靈敏探測等,實現數據為經營服務。
搭建三級駕駛艙,國際業務全流程追蹤平臺,將供應鏈運營情況可視化,提高供應鏈各環節的可視和協調,有效控制風險,應對傳化精細化工訂單量的提升,同時提升出口訂單中后臺保障能力,傳化精細化工邁出了向數字化轉型的腳步
傳化精細化工借助信息化手段,構建了一個全方位的數字化平臺,從訂單發起到客戶簽收全流程監控,將8層次鏈式結構傳遞的業務邏輯重新梳理,用簡潔明了的方式集成在平臺中,形成可視程度高、異常點突出的三級駕駛艙塔臺。
將運營情況數字化、將數據邏輯平臺化,定量對運營情況進行分析,將無影無形的運營情況具象化地展現出來,突出業務的可視能力,數據的指導能力。
傳化精細化工搭建的數字化駕駛艙,以本公司業務模式出發進行框架設計,完美契合公司實際業務邏輯,對部門日常工作、決策層指導性意見的下達等方面都具有參考意義。且駕駛艙基于帆軟報表進行開發,適應PC端網頁、電視大屏、移動端等多種展示模式。不同的展示模式適應不同的辦公環境,PC網頁端端適用于業務使用層,可在PC網頁版中對二級、三級頁面進行展開,用來查詢具體問題所在;電視大屏適用于集體辦公環境展示,將數據展示在最顯眼的位置,提示辦公人員及時進行關注;移動端適用于非辦公場所,可隨時隨地掌握公司運營情況。
數字化駕駛艙在可視化和實用性上深入討論,圍繞未交訂單,開設了未交付訂單全流程跟蹤模塊,以二級部門為劃分依據,從待交貨、待配送、待發車、待出庫、待簽收五個時間節點對訂單進行跟蹤,下圖為處于該狀態的訂單單數,點擊數字可查看詳細的單據,從而對該訂單進行及時處理。
除了未交訂單所處狀態追蹤之外,還針對延誤、缺貨等異常狀態進行特殊監控,計劃部需及時查看缺貨的單據,并通過合理優化排產盡量處理交付難題,針對延誤的單據,也需各部門重點關注,按時處理,以免影響客戶滿意度。
經一系列數字化轉型升級,傳化精細化工管理效果提升明顯。針對國內業務,在訂單缺貨反饋效率上,將時間降低到1.5小時內完成缺貨反饋;在庫存控制上,通過對訂單發出情況的監控、排產情況的監控、異常庫存的監控,從生產入庫和銷售出庫兩方面入手,做到庫存先進先出,實現快周轉,將庫存周轉天數降低到61天以下;在產品主生產計劃中,提升甲類產品排產主計劃的更新周期,實現周度完成生產計劃安排;在新倉庫的使用中,實現倉庫信息化及自動化設備結合,實現運作效率的進一步提升。針對國際業務,通過數據指導,將庫存平均天數降低到7天。
傳化精細化工借助信息化手段,將供應鏈運營情況數字化、用平臺化展現數據邏輯,采用圖表等具象化表現形式,定量地對運營情況進行分析,將無影無形的運營情況展現出來,突出業務的可視能力以及數據的指導能力,大幅度提升供應鏈運營效率,有效控制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