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依寧 汪前 卜晨婷 王幸子 韓夢博 羅思雅
嘉興學院商學院會計系
地攤經濟主要是指通過擺地攤,出賣商品進行交易,獲得收入來源而形成的一種經濟模式,是城市里的一種邊緣經濟形式,也是影響市容環境的關鍵因素。地攤有實物形態,占用一定面積,投入小,啟動快,流動性高。地攤經濟是古代以物易物的主要貿易形式之一,在《清明上河圖》等古畫中多有呈現。現代民間集市,也是地攤經濟的一種典型表象。
研究地攤經濟帶來的效益,應全面綜合地考慮地攤經濟的影響。表1分析了地攤經濟對政治、經濟、社會、技術、環境、法律六個方面的影響,并根據影響的主導方面將其產生的效益劃分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表1.地攤經濟產生效益的PESTEL模型分析
2020年新年伊始,全國新冠疫情爆發,企業停工停產,就業形勢堪憂。在疫情影響之下,政府報告中多次出現“就業”二字。同時,居民日常生活消費供給來源急劇減少。西部某城市通過設置3.6萬個流動攤位,一夜之間解決十萬余人就業,地攤經濟煥發新生。
提升地攤經濟帶來的效益,需要充分釋放地攤經濟的活力,使其產生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20年全國兩會給“地攤經濟”松綁,使得地攤經濟門檻降低。5月27日,中央文明辦明確,在2020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不將占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為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恢復經濟社會秩序,滿足群眾生活需要發揮積極的作用。除行政措施以外,各大企業爭相助力地攤經濟。2020年5月29日,阿里1688發布地攤經濟幫扶計劃。6月2日,京東發布“星星之火”地攤經濟扶持計劃。6月2日,蘇寧推出“夜逛合伙人”地攤夜市扶持計劃。6月2日,騰訊旗下微信支付宣布面向平臺超5000萬小微商家發布“全國小店煙火計劃” 。2020年6月,百度推出“百攤計劃”,通過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幫助創業者“一站式高科技擺攤”。各種互聯網平臺的幫扶措施,能夠多維度、全方面地賦能地攤經濟。
提升地攤經濟帶來的效益,需要對地攤經濟進行監管,降低乃至消除地攤經濟可能出現的負面效益。全國人大代表楊寶玲建議,要制定統一的“地攤經濟”準入許可標準、從業資格條件和商品入市手續,采取頒發資格證、許可證等方式,給予“地攤經濟”與從業者合法地位。
在嘉興地區,嘉興市政府以及內部各區市縣出臺了各項政策,服務與監管“兩手抓”,一方面促進地攤經濟的發展,推動疫情影響下經濟的增長,另一方面也注重監管制度的加強,維護市容,不對居民生活造成影響。海寧市綜合執法局結合市民生活需求和疫情防控要求,逐步開放市區各類疏導點和設攤區,促進消費供需,助力復工復市,準確把握方便市民與城市管理、助力經濟發展與規范市容秩序之間的關系。2020年7月23日,浙江嘉善正式上線國內首個“地攤碼”,形成“互聯網+地攤經濟”嘉善模式,為全國各地的“地攤經濟”精細化管理提供嘉善樣本、貢獻嘉善經驗。
本課題小組在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于2020年下半年對嘉興地區的地攤經濟狀況進行問卷調研,共收集了121份有效問卷。問卷調研對象中,女性占76.86%,月稅后凈收入低于5 000元的占90.91%,去地攤消費的人數占54.55%,有6人經營過或正在經營地攤經濟。74.38%的受訪者認為地攤上購買的商品與實體店比較,價格實惠,質量一般。

圖1.地攤經濟效益分析調研結果
地攤經濟為疫情下社會帶來的效益可以分類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類。經濟效益能夠降低勞動耗費,優化經營成果。社會效益是對科技、政治、文化、生態、環境等方面所做出或可能做出的貢獻。表1將技術因素和經濟因素帶來的相關影響歸類為經濟效益,將社會因素、環境因素和法律因素產生的相關影響歸類為社會效益。由于充分就業在宏觀經濟的四大目標中排首位,衡量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是宏觀經濟重要指標之一,同時,就業和扶貧對于社會穩定具有重要作用,在財政預算績效評價共性指標體系框架中,歸類于社會效益的范疇,本文將就業和扶貧等地攤經濟帶來的影響歸類為具有經濟和社會雙重效益。
調研結果顯示,地攤經濟對就業和扶貧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為顯著,認為地攤經濟緩解就業壓力的有84人,增加收入、減輕家庭生活負擔的78人,占比分別為69%和64%。地攤經濟拉動市民消費產生的經濟效益也不容忽視,占63%,選擇地攤消費減少購物成本的占49%。從純社會效益角度來看,相當部分的被調研者認為地攤經濟產生一定的社會效益,如增添煙火氣,體現城市文化等,分別占比為51%和31%。

表2.嘉興地區地攤經濟前四大因素分類
從嘉興地區調研結果來看,消費者視角下,地攤經濟具備諸多優勢:地攤商品物美價廉;距離居住地近,方便購買;小商品式樣繁多,選購可以滿足消費者的好奇心;地攤商品的質量并不差。參與調研者對地攤經濟的發展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52.89%的人認為疫情期間,地攤經濟帶來了諸如價格更加實惠、可供消費渠道多、商品種類多、貨比三家更便捷、購買更方便等生活便利。攤主選擇地攤經營,進入成本低,靈活性強,可以降低就業門檻,緩解經濟壓力。地攤經濟也存在不少劣勢:一些消費者顧慮地攤商品的質量層次不齊,容易買到質量不好的商品,并且沒有售后保障,自身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一些地攤商品由手工作坊生產,或者擺攤者低價購入,制作比較粗糙,不能滿足消費者的質量需求;有關地溝油等的報道,讓部分消費者對地攤食品安全產生一定的恐懼心理;由于地攤多是攤主小本經營,又要實物展示擺出,沒有大庫房的支撐,往往選擇種類比較少。人們購買的地攤商品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用品、食品飲料、報刊、服飾飾品等單價較小的易耗品上。綜上,買賣雙方之所以會采取地攤交易的形式,主要是因為地攤經濟對買賣雙方產生了經濟效益:在保證同等產出的基礎上,降低了雙方的成本——購買方可以便利地以較低價格購入商品,銷售方經營成本則低于固定店鋪。且這種經濟效益集中產生于低價值居民易耗消費品細分市場。同時,地攤商品也有可能帶來社會負效益,如質量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等,這就是部分人群不愿意參與地攤交易的原因。
從地攤經濟存在具體問題的調研結果來看,普遍產生社會負效益。首先,從質量上來說,地攤經濟的商品質量不能保證。地攤流動性大,售后難以找到攤主,且往往缺乏銷售憑據,如果出現商品質量問題,很難找到責任人。加上地攤商品的成本低,進貨渠道不正規,有些來自于手工作坊,產品質量沒有嚴格控制措施,就更容易出現質量問題。其次,地攤交易買主和賣主經常討價還價,經營場所熱鬧喧囂。臨時聚集的攤販們商品擺放并無規劃,容易形成雜亂無章的印象,影響市容,有的攤主違規占道經營,甚至影響交通秩序。擺攤場所無序經營,容易形成臟亂差的局面,攤主撤攤時一走了之,留下一堆垃圾,影響市容環境。一些攤販經營場所人流量大,秩序混亂,甚至可能出現趁人不備小偷小摸的行為,影響治安。

圖2.地攤經濟存在的具體問題
本課題小組還親身體驗了實地擺攤。疫情期間,政府部門劃定專門擺地攤的場所,規范地攤秩序,不影響周邊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環境衛生。商戶需要進行登記注冊,佩戴好口罩,檢查體溫,做好疫情期間的安全防護工作。現場商戶按照各自劃分的區域有序買賣。商戶主要出售小飾品、小吃以及生活必需品。顧客以看和試戴為主,最終一般會購買數件小商品后離場。現場規定要將垃圾處理干凈,但實際整潔程度有所欠缺。地攤商品銷售靠的是薄利多銷,要增加銷量,在定價和商品選擇上需要一定的智慧,并不斷改善。
綜觀本次調查問卷分析,大部分人都支持“地攤”可以拉動經濟的觀點,認為疫情期間地攤經濟為自己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地攤經濟推動國內經濟復蘇,解決部分就業問題,為社會弱勢群體、低收入階層提供了生存空間和通過努力改變生存狀態以及增加就業的機會。地攤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政府和相關部門應該跟進地攤運營規范,加強宣傳和指導,強化綜合執法,用“放”“管”“服”的方式,運用大數據和高科技,將地攤經濟調動起來,實現社會和經濟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