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潔 桂林理工大學資產管理處
引言:“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為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1]。近年來,隨著我國各項科學技術逐漸成熟,其在社會各領域的應用逐漸成熟,并且逐步形成了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等為主導的行業發展新模式。而“互聯網+”作為目前行業運行的主要基礎,其能夠實現行業中各個主體之間的有效連接。而且“互聯網+”在推動行業發展過程中,能夠有效改變行業的運行模式、思維理念以及行業構架。其中,互聯網與高校之間的聯系十分緊密,各部門與各領域都在積極與互聯網技術融合,以期構建起基于互聯網的高校運行體系。
在高校工作當中,招標采購屬于高校當中極其重要且周期性的工作。而且高校作為國家科研發展的前沿陣地,其需要在新興科技的幫助下逐步提高工作效率并改變工作體系,以保證高校科研工作的順利進行。目前,互聯網+招標采購是當前行業發展的新業態,其能夠將招標過程中各個環節有效整合在互聯網之中,并通過互聯網實現信息的快速傳遞[2]。同樣在高校的招標工作當中,互聯網的介入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高校在傳統招標體系當中的不足。但是,在當前高校的招標工作管理體系當中,普遍存在工作量大、涉及面廣、任務繁重等現象[3],導致高校在互聯網中開展招標工作仍面臨諸多困難。另外,由于各高校之間的發展方向、研究領域等均存在差異。所以,在高校的招標工作領域,面對復雜繁瑣的招標情況,如何構建較為一致且有效的高校招標管理體系,并將互聯網的作用最大化是當前高校需要重點關注的方面。
在高校的整體工作當中,科研工作占有較大比重。同樣,在高校的招標工作當中,招標內容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基于保證高校科研工作進展而展開的。其中,科研設備的充足與完善是保證高校科研工作順利進行的基礎。但是在現行情況下的高校招標工作中,由于各高校的發展方向不同、需要突破的領域不同,使得高校在采購相關設備時均存在一定的特殊性[3]。由此對應到各個高校則會形成各個高校自有的招標工作管理體系,其中所涉及的部門、部門參與的時間與方式存在較大的差異。同樣,具體到某一高校,其在招標過程中,由于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大多采取獨立保存的方式,招投標管理系統其設計定位局限于獨立的信息管理系統[4-6],進而則會進一步加深高校招標工作的復雜程度。結合上述情況,我們不難發現,在高校系統中的招標工作,雖然各個高校均有自己的方式和方法,但是其仍存在諸多不足。其中,信息在招標過程中的應用則是各高校招標過程中所體現的通病。具體來說,基于各高校招標過程中各部門采用較為獨立的管理系統,導致在整個招標過程中,各主體很難跨系統獲取其所要的相關信息,進而則會影響工作進度、拉長招標工作時長。甚至可能還會使招標工作因信息不對稱而受到影響。所以在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招標工作,如何合理整合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實現部門之間信息的有效傳遞是當前高校招標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高校的招標工作體系當中,目前各高校主要將招標工作劃分為三個主體,即專家組、校內涉及招標工作的各個部門以及招標設備供應商。而對于校內涉及招標工作的各個部門來說,其又主要包含高校的財務、監察、設備、科研、資產等多個部門,并且上述部門需要在招標工作的不同環節發揮自身的作用,進而保證招標工作的順利進行[7]。以此可見,在高校的招標過程中,其所包含的主體十分豐富、涉及到的內容十分龐大。但是目前在高校整個的招標工作推進過程中,專家組、校內涉及招標工作的各個部門以及招標設備供應商之間并沒有較為有效的信息交流和通過渠道。其主要采用單向交流的方式對所需交流的主體進行即時詢問。由此則會導致多種信息在高校招標體系當中的流動亂象,甚至還會出現多種信息的重復利用、延時利用等情況。綜上所述,針對當前高校的招標工作,其主要缺乏較為完善的信息傳輸體系與傳輸渠道。
在高校的招標工作當中,高校作為招標的主體,其主要負責主導整個招標工作,同時還需要高校當中的各個部門在對應階段執行相關的工作,以保證招標工作的有序進行。但是在目前的招標工作體系當中,各個部門之間信息傳遞渠道相對較少,且其大多采用紙質文件的形式,進而則會導致信息傳遞較慢,而且在傳遞過程中還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時間。最終還會影響工作進度、造成工作系統紊亂的情況出現。因此,在互聯網的介入下,高校需要建立起基于“互聯網+”的高校招標部門運行體制。由于在整個招標過程中需要多個部門的相互協作,因此在該運行體制當中,需要整合涉及招標工作的各個部門,并構建基于互聯網的高校內部信息傳遞渠道,以此來實現高校招標工作內部各部門之間的高效交流。圖1為“互聯網+”的高校招標部門運行體制。
在“互聯網+”的高校招標部門運行體制當中,高校作為信息交匯的中心,其主要負責招標工作中的日常例行事務以及信息渠道的運行與維護工作。而其余各個部門如科研、財務、設備、資產、監察等部門則根據工作的進度在各個時期展開工作。并將自身所需信息與其他部門需要的信息在體制路徑中進行及時有效的傳輸。以此來保證在高校招標工作中,校內信息的高效傳遞。
供應商作為招標環節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在高校招標工作體系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當高校向社會公開招標時,各個供應商則會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投標,并在整個過程與高校保持較為密切的溝通,以此保證相關文件的及時上傳并做到對學校相關招標政策的及時掌握。但是在傳統的招標體系當中,供應商需要在獲取高校招標相關信息的前提下,制作標書,并安排相關工作人員帶好投標文件到高校進行投標工作。而在該過程當中,高校與供應商則會產生較多的信息交流,而且供應商還會耗費相應的人力物力以保證投標工作的完成。基于上述情況,基于“互聯網+”的供應商運行體制則能夠有效幫助供應商減少相應的開支,并使自身在招投標過程中獲得更為公平公正的投標環境。圖2為基于“互聯網+”的供應商運行體系。
根據圖2,我們可知,在基于“互聯網+”的供應商運行體制當中,供應商可以通過網絡注冊的方式實現各類信息的網絡傳輸。同時,供應商還可以根據高校的相關要求,實現無紙化的文件下載與上傳。同樣,互聯網作為具有長期記憶性的載體,對于具有不良記錄的供應商,高校也能夠及時發現并作出反映,以此來保證招標工作的順利進行。
在高校的招標過程中,專家組的評審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但是在傳統的招標體系當中,由于時間、地域等條件的限制,導致高校當中專家組的水平參差不齊,而且容易形成較為固定的專家組成員,進而產生影響招標公平的因素。而在基于“互聯網+”的專家組運行體制當中,專家組的組成能夠很大程度上實現不受時間、地域等因素的影響,而且在互聯網的運行體系當中,也能夠實現雙向盲選和隨機組合的專家評審小組。以此來保證整個高校招標工作的公平公正。圖3為“互聯網+”的專家庫運行體系。
在“互聯網+”的專家庫運行體系當中,專家庫的組成需要各個擁有相關資質的專家通過個人申報進入高校的招標系統,并在高校系統中通過審核。由此,專家庫便通過互聯網基本建立。在此之后,高校需要對系統中專家的信息進行定期的維護,以保證信息的實時更新。當招標工作開始時,高校對專家庫中的專家采用隨機分配的方式使專家展開評審工作,并借助互聯網為專家提供時間、地點方面的便利。最終利用互聯網將專家的評審意見、評審結果等并入高校招標系統中留檔。以此便完成了專家庫的一個基本運行周期。另外,在專家庫的運行體系當中,由于互聯網的介入,使得專家擺脫了時間與地域的束縛,高校之間也可以實現專家庫的資源共享,使多種類專家在各個領域形成一定的流動性,即可進一步抵消招標過程中的不公平現象。
綜上所述,通過整合高校招標部門運行體制、供應商運行體制以及專家庫運行體制,高校即可構建起基于“互聯網+”的高校招標平臺。圖4為基于“互聯網+”的高校招標管理平臺。
根據基于“互聯網+”的高校招標管理平臺,我們不難看出,高校作為招標工作的核心,其主要負責信息的匯總、系統的維護以及相關文件模板的統一。通過上述規范,可以使高校的招標工作形成一個較為固定的工作模式。同時,招標過程中的其他主體也會根據自身的需要通過體系渠道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最終使整個招標工作在互聯網的記錄下高效完成。
在當前的高校招標工作體系當中,雖然已然存在互聯網背景下的招標模式,但是相關文件的留存工作以及認證工作仍以紙質文件為主。進而形成了電子存檔與紙質文件并存的招標工作模式。然而,互聯網的介入本意是使招標工作更加便捷,而上述情況的存在則導致工作量的增加。因此,在高校的招標工作體系當中,明確電子文檔的有效性,增加電子文檔的認證系統,做好相關文件的保存保密工作是未來高校招標工作需要著重關注的領域。
隨著互聯網逐漸成為高校招標的主要陣地,越來越多的信息和文件都需要在高校招標系統中進行留檔和加密。另外,在招標工作開展的同時,相關重要的文件也需要工作人員進行整理和審核。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招標工作,網絡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既要關注網絡黑客對于招標系統的攻擊,同時還要確保自身的工作人員能夠嚴格遵守相關保密協議,進而保證招標工作的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