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品剛 景德鎮市青年畫院
在兼容并蓄的過程中,陶瓷繪畫展現出無可比擬的創造力。作為從業多年的陶瓷工作者,筆者一直認為:創造力驅動了陶瓷的進化,而原創是陶瓷特別是陶瓷繪畫的生命力。
作為人類發明史上的重要成果,陶瓷伴隨著人類活動誕生。在體系化的過程中,原創性,是陶瓷在誕生之初就擁有的本質屬性,人們從無到有創造發明了這一新事物,并在最初創造時就賦予它實用與美感的雙重特征。最關鍵的是,自此之后陶瓷藝術成體系、有脈絡地不斷變化和更新,用各種器型、技法、彩繪的發明,展現著陶瓷藝術的蛻變。也正是這種不斷制造傳統與經典、又不斷突破傳統與經典的過程,讓陶瓷面貌如此豐富而生動,讓陶瓷生命力如此悠長而蓬勃。特別是近現代景德鎮,文人瓷畫、作者署名的出現,讓個人意識逐漸在陶瓷創造中覺醒,個人風格與流派也逐漸萌發,最終形成陶瓷繪畫中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
我們研究和探索原創陶瓷藝術,特別是景德鎮陶瓷繪畫,在爬梳、整理其發展脈絡之前,還應該確立一下關于美的意識。
關于美,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藝術尤其是陶瓷繪畫之美,它的重要性在于滿足了人們的感官和精神需要,體現了人的精神、與我們血脈交融的人的精神。如果你當真開始注視,并當真看到了陶藝家看到的東西,會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此時翻涌于心的感受是言語所不足以表達的。所以藝術特別是原創陶瓷繪畫需要思考,思考是思維的一種探索,思考也是行為的種子,因為思考所以才讓藝術有了方向,藝術是思考的智慧創造出來的。因為思想造就了藝術的靈魂,思想賦予了它的與眾不同,又賦予了它新的概念,因此才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我們現在看到的陶瓷繪畫及藝術,都是經過時間沉淀的,沉淀之后才能大浪淘沙、去粗取精,讓真正的藝術流傳下來。縱觀陶瓷藝術特別是景德鎮陶瓷繪畫的發展,我們沒有去據理力爭自己的藝術觀點,沒有去嘩眾取寵,也不去刻意在乎別人的不解的眼光,而是一切交給時間、讓它去沉淀,當官汝哥鈞定等一代代窯口逐漸被時間長河淹沒,只有景德鎮存續千年,用手藝和創新續寫著傳奇、續寫著美。
換言之,藝術特別是原創陶瓷繪畫需要美,因為美才是初衷也是藝術的使命,丑只是藝術的另一種表現形態,是不同角度的欣賞取向,會有那些表現丑的藝術,但藝術沒有丑的,用心去對待用生命去詮釋了,怎么會有丑呢?探索陶瓷繪畫之美,是為藝術找魂,盡管不是所有的作者都能為自己的作品賦予靈魂,但只要是藝術就必須要有靈魂,靈魂可以使藝術脫離世俗,同樣又是藝術的生命。
陶瓷繪畫及藝術之美的規律只有一個,只是不同人發現了不同部分,然后命名為不同理論,我們發現的是“筆墨當隨時代”、是藝術需要創新。創新是藝術的生命、是與時俱進的標志,因為不斷創新藝術才得以生存、藝術才能得以傳承。關于創新并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標準,只是我們從不斷的實踐中學習技術、了解依據、總結規律,漸漸形成的藝術觀和世界觀,是傳統文化的當代選擇,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原創”。
原創,是來自作者的靈感,也是對過去經驗的突破。理論界曾出現三大不同論調,有的保守地倡導保護國粹、有的激進地要求全盤西化、有的中庸地強調中西調和,三種論調都有各自出發點也有各自的局限,放在陶瓷繪畫的當代探索上,如果不解決思維模式問題,任何一種單一論調都是可怕的。要知道,陶瓷與其它藝術門類不同,它從誕生就具有普適性或者說普世性,為人類生活和審美服務是它的共性和規律,人類從無到有創造了它,最初就是在一種內生或者說內啟的思維模式下發明了陶瓷并原創了陶瓷繪畫。普適性或者說普世性,創造出陶瓷并讓它與社會發展緊密契合。陶瓷繪畫及藝術的當代性原創,往大了看,是普適性規律與局域性規律碰撞,研究的是陶瓷繪畫及藝術如何在景德鎮落地的問題;往小了說,是個人創作的一小步突破、關鍵突破,在時間中累計,能否撥云見日要看個人悟性,也要有時代契機。
陶瓷繪畫的原創,原本就是一種刷新,它是懷疑與否定,是好奇心,是破土而出的新生命。它是可經過、可停留、可發展的新存在,可以是被忽視的某種體驗,可以是新的可能,可以是具有集體共識的原型,可以是對已有存在的全新注解。有時原創是新事物,有時原創是對既定現狀的完善或提升,它是模仿的反義詞、是抄襲的照妖鏡,倒不是說原創就一直是呈曲線上升的態勢,原創這種蛻變其實也是有原點和節點的,是量變累積后的質變和突變。陶瓷繪畫的原創并非反對傳統,其實就是繼承與創新的命題,原創不是無根之水、無本之木,是以生活和傳統為參照物的更新,原創并不排他,旨在制造新的傳統。
說到陶瓷原創,創造出“二元配方”、“多元配方”——從此改變瓷器可塑性的景德鎮,無疑是最典型的代表、見證和說明書,這座建立在手工藝和文化交融的城市,不論是大宗貿易的制造生產,還是珍稀藝術品的創作研究,都展現出“原創”的力量。
在筆者對原創瓷畫的理解中,摹本是臨摹、學習的過程,我們按照原作仿制,學習的對象是曾經、已經出現的書畫和藝術作品,是重復性的勞動;寫本是從無到有創造的過程,也是不斷創造新興之美的現象,是開創性的塑造。在當代瓷畫原創中,摹本、寫本常常是雜糅著存在的,是理性與感性交融的綜合性美學,對原創的理解,是對摹本、寫本等理念的解構,也是對科學、對技術的解密。
要知道直到現在,我們對陶瓷、對繪畫的理解仍然是大而化之的,停留在寬泛的概念階段,尚未深入精讀陶瓷特別是陶瓷繪畫的魅力。于是不可避免的,很多創作者無法擺脫古典主義思想的審美桎梏,無法擺脫審美僵化及各種工業化、機械化帶來的麻木,讓陶瓷繪畫呈現同質化的弊端。
原創陶瓷繪畫反思和重構的是人性之光,蘊含巨大審美信息,必須通過更新和發展觀念以提升、轉變思維,是連續的發展;必須是學科之間的包容和貫通,由此開辟新的道路。
當了解陶瓷繪畫及藝術的原創之后,會發現寫生是最好的創作來源,也是保證作品原創的最佳渠道。其實寫生,絕對不是簡單的照搬自然,它是藝術家的心靈之美對自然之美的提純和再塑造,其中深諳了中國哲學體系中最重要的“天人合一”這一形而上的精神理念。
這些年筆者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創作幾乎都來源于寫生。紙本、瓷本,攝影、攝像,這些都是陶瓷繪畫取材的方法,無論大件還是小幅寫生作品,寫生比實景更美,力求突破面對自然時真山真水的局限,讓寫生作品更加的靈動,更富有生機和天趣。我的心中山水是對自然山水的一個轉化,進而創作的陶瓷作品才能對實景進行了提煉、概括、刪減等加工處理,比之實景,少了繁瑣與雜亂,少了塵世的浮躁與喧囂,更多呈現出的是一種心中那份干凈清新純粹唯美的詩意之境。
目前總結出如下寫生方法,為陶瓷原創奠定基石、提供源源不斷的經驗和素材。
第一步:選景
選景,包括選景取舍和定好視角角度。“選景”,意味著取與舍,這是陶瓷寫生的第一步,是一幅好作品的基礎。
畫家走入自然,眼前面對的美的景色太多了,可以說是一步一景,近看遠看各不相同,畫家就需要第一時間拿出自己的審美眼力勁,去選取那一片最能打動自己心靈的美妙景色進行對景寫生。
然后就是定好自己寫生的視角角度。寫生時,畫家身心一定要“定”下來,選好角度,或坐或站,但一定要“定”下來,畫家只有身心“定”下來,安靜下來,摒棄雜念,心無旁騖,全身心投入,才能將畫畫好。
第二步:立意,構圖,布局,落筆成畫。
這是寫生畫畫的第二大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立意,就是畫家寫心中山水,對景造意。畫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立意,對景色進行再取舍,甚至是再添加或者是再變化。
畫畫,畫的既是自然的真山真水,也是畫家心中的山水,畫的是畫家對于眼前山水之美的“再美更美”,畫的是畫家心中的“意念”之美。
這種美,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思維限制,充分發揮畫家的想象力,打破現實山水時空的邊界和僵局,讓畫家心中美的詩意任意翱翔,肆意自由,將畫家面對美妙景色后產生的激情幻化成一種心靈的時空山水之境界,然后再通過畫家的手中之筆流露出來,表達出來。
作品是心中山水對自然山水的一個轉化。
作品對實景進行了提煉,概括,刪減等加工處理,比之實景,少了繁瑣與雜亂,少了塵世的浮躁與喧囂,更多呈現出的是一種自己心中那份干凈清新純粹唯美的詩意之境。
寫生立意要好,要突破時空的桎梏,讓畫面更具一種色彩豐富、韻味無窮的美感!在寫生的第二步中,立意最重要,而后的構圖布局也就相對地快了,畫家想好了之后,往往很快就會落筆成畫。
第三步:深入收拾及整理。
這是寫生作品的最后一步。
由于寫生時受野外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畫家工具以及思想上的準備都不會那么太充分,所以負責任的畫家,寫生完回家以后會對寫生作品進行再深入的收拾與整理,以期讓畫面更符合自己的立意和構思,從而更富于美感,更有意境。
綜上所述,無論是地域特征、史學研究還是美學追求、創作方法,陶瓷繪畫最初、最大的價值莫過于原創性,原創陶瓷繪畫必須反思和重構的是人性之光,蘊含巨大審美信息,必須通過更新和發展觀念以提升、轉變思維,是連續的發展;必須是學科之間的包容和貫通,由此開辟新的道路。也因為“原創”這一概念的宏大,我輩當以瓷畫現狀與發展為基石、為基點,發散性地抽絲剝繭,梳整群體性、地域性的藝術創造,創新陶瓷繪畫的原創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