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鐸 金鐸瓷藝館
關于刻瓷藝術起源,業內人士持有不同的觀點。總結起來大致分為兩種:一種觀點是秦漢時期開始便有了剝鑿瓷釉的藝術,俗稱“剝玉”。隨著瓷器制造業的不斷發展,各種精美瓷器相繼問世。上至皇帝大臣,下到文人墨客在把玩瓷器之余都想把自己的詩文墨跡留存在瓷器之上,得以永久保存。當時的制瓷匠人便在施釉之前用刀具將詩文書畫刻于瓷器之上,然后再施釉燒制,這是最初的刻瓷。宋代的官窯瓷器大多都是采用這種在坯胎上刻出裝飾花紋再施釉燒制。事實上胎體上刻畫與釉面上雕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暫且不說使用工具、工藝技巧的差異,光是胎體與釉面的強度就相差甚遠。第二種觀點認為刻瓷藝術源于清代乾隆年間,“康乾盛世”時期,統治者對漢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對陶瓷文化更是情有獨鐘。尤其是乾隆皇帝,甚是鐘愛唐宋及明代的瓷器,凡喜愛之瓷器必定會吟詩作賦贊頌,并將其書之瓷器之上,為了將皇帝的親筆提詞永久留存,宮中的能工巧匠用刀具雕刻,并將之附著墨色,墨色沿著刻痕滲入瓷胎,經久不褪色。自此,刻瓷藝術便出現了。如今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著大量的明清兩代的刻瓷精品,其中有一件乾隆時期的筆洗,上面刻有“乾隆甲午春御題”及“雙龍乾卦”組成的圓章,這是迄今為止見到的年代最早的刻瓷藝術品。
刻瓷是以刀代筆的繪畫,是在瓷器上的刺繡藝術。刻瓷的題材廣泛,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刻瓷工藝吸收了中國書畫和西方素描的工藝精髓,又借鑒中國傳統的雕刻技法,將中國畫、篆刻與素描等手法靈活運用,大膽創新與突破。刻瓷從瓷器釉色方面區分,分為陰刻與陽刻,陰刻就是在白色瓷器上進行雕刻,再借助顏料顯色;而陽刻就是用刀在彩色瓷器上進行雕刻出層次與立體感。無需借助顏料顯色。刻瓷是刀尖上的藝術,瓷刻藝人嫻熟的運用點刻、線刻、面刻等幾十種刀法,細致的刻畫出強弱濃淡各不相同的線條,刻出豐富的層次空間。刻瓷與繪畫不同,刻瓷一刀下去便無法修改,講究的是耐力、眼力、手力與精力的巧妙配合。瓷器易碎,一個不小心幾個小時甚至幾個月的的辛苦便付諸東流。
刻瓷的工藝形式比較特殊,整個過程大約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步是挑選瓷器,第二步在瓷器上用刻刀作畫,第三步上礦物質顏料,第四步封瓷。一件作品在動刀之前要先仔細打量,根據瓷器釉質的特征為其量身定制雕刻方案,先在釉面上打下草稿,再進行雕鑿,先雕出大致的輪廓后再由上及下或者由左到右進行細致的雕刻。最后的細致雕刻是刻瓷工藝中最難的一個環節,每一刀的深淺都直接影響著作品的成敗。
刻瓷有兩大藝術手法,分別是刻和繪。精湛的雕刻技巧,堅實的書畫功底和通透的悟性是刻瓷藝人必備的素質。除此之外,刻瓷藝術要考慮的因素還有很多,比如對瓷質、材料的要求更為嚴苛與復雜,要經得起水與火的考驗,這無論是對瓷器還是對刻瓷藝人都是一種考驗與歷練。
刻瓷作品的藝術風格多樣,有錯落有致的山水主題,有恬適寧靜的靜物主題,也有生動傳神的人物和動物主題。這些作品風格或粗曠、或細膩、或寫意、或工筆,既能體現精湛的雕刻技法,又富含濃厚的文化內涵。每一件刻瓷作品都是一刀一刀雕刻上去的,因此每一件刻瓷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越是細微之處,越能體現出真功夫,其中人物肖像是最考驗雕工的。花鳥蟲魚稍微變形和走樣還不太明顯,但是人物的五官雕刻就容不得半點的差錯,在方圓幾十公分的瓷盤中既要刻畫人物的面部表情,又要刻畫頭發、皺紋甚至是衣服的紋理,沒有幾年甚至是十幾年的陶瓷刻畫功底是很難完成的。
一件普通的陶瓷在瓷刻匠人的手中,經過細致線條的刻畫,反復的雕琢,最終變成一件美輪美奐、巧奪天工的刻瓷精品,工藝過程極其不易。“近觸有手感,遠觀有筆墨;既有金石趣,又含筆墨韻”說的便是刻瓷藝術。刻瓷作為一項傳統的手工技藝,是集書法、繪畫與雕刻于一體的陶瓷藝術,刻瓷藝術題材廣泛,藝術風格多樣,既吸收了中國書畫和西方素描的工藝靈魂,又借鑒了中國傳統雕刻技法精髓,因此,在中國工藝美術領域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