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琴
(山西省晉城市人民醫院,山西 晉城 048000)
清創縫合術屬于急診外科中非常常見的一類外科小型手術,在治療中需要及時給予止血、消毒以及縫合和包扎。此類患者多是由于意外事件而造成體表受傷,因此接受清創縫合術的患者往往情緒較為激動,難以接受現實,應激反應較高,有時甚至會出現失控的情況;再加上患者的疼痛刺激較強烈,進一步影響其身心狀態,這樣就會對清創縫合術的順利進行產生影響,所以加強此類患者的科學護理服務非常重要[1]。優質護理的運用旨在進一步強化基礎護理,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并將患者作為核心,通過提升護士的主動服務意識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和高效的臨床護理。以下將分析對于急診外科清創縫合術患者運用優質護理的臨床效果。
抽取2019 年5 月至2020 年5 月本院急診外科80 例清創縫合術患者,依據護理方案分組,觀察組:40 例,男性24 例,女16 例:年齡19~73 歲,均值為(42.6±0.3)歲;受傷部位:軀干10 例,頭部9 例,四肢21 例。對照組:40 例,男性25 例,女性15 例:年齡18~74 歲,均值為(42.5±0.4)歲;受傷部位:軀干8 例,頭部10 例,四肢22 例。兩組各項基礎資料具備可比性P>0.05。
對照組患者在外科清創縫合術中運用常規護理,接診后立即檢查傷口狀況,明確傷口的嚴重程度以及范圍等情況,并觀察是否具有其他相關損傷,評估患者的過敏史、生理狀況以及既往病史等。清創縫合術前完善沖洗液、繃帶以及麻醉藥品等準備工作。術中指導患者保持體位并使手術部位顯露,積極配合醫生完成清創縫合術。術后向患者講解注意事項以及復查時間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開展優質護理,方法如下:(1)接診護理:患者入院后護士需要保持熱情、真誠以及和藹的態度接診患者,盡快緩解其入院后的陌生感以及緊張感,加強與患者之間的語言溝通,幫助其緩解緊張、恐懼等負面情緒;同時護士還需要保持敏銳的判斷能力與觀察能力,立即完成患者的分診工作,盡可能縮短其候診時間,從而降低出血量,并縮短創面的暴露時間,幫助其緩解疼痛感受。并對患者進行妥善安置,立即與主管醫師進行配合,完善患者各項檢查與處置工作;(2)心理護理:結合患者與家屬入院后的情緒狀態和接受能力等,細致地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清創縫合術的流程、步驟和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以便提升患者的認知水平與接受度。密切監測其各項生命體征并加強巡視,與患者之間保持密切的溝通,并充分給予患者安慰、鼓勵以及關心,對其疑問給予耐心解釋,提升患者對于護士的信任度,通過語言溝通幫助其轉移注意力,從而緩解疼痛度;(3)術前護理:扼要地向患者講解外科清創縫合術的一般流程、注意事項以及配合要點,再次觀察患者的心理狀態并給予針對性的疏導,從而提升患者的配合度及依從性。同時向患者講解手術醫生及護理人員的工作經驗及技術水平,從而使患者安心。再次詳細檢查術中用物的齊備性及性能等,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4)術中護理:合理調節清創手術室內的溫度以及濕度,并積極完善各項清潔及消毒等工作。在手術期間需加強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的密切監測與觀察,積極詢問病人感受,對于發生的異常狀況應及早報告主管醫師,同時協助醫師完成各項處理,確保患者的清創縫合術能夠順利完成;(5)術后護理:與手術結束后以生理鹽水對患者的傷口外周血跡以及污染物等充分清理,以減少遺留血跡對患者造成的心理恐懼感;再次檢查傷口外包扎狀況的牢固程度及舒適度。叮囑患者術后避免傷口感染及保持高蛋白、清淡和易消化的基本飲食原則,加快術后傷口的愈合與恢復;(6)出院指導:向患者講解傷口的愈合知識及需要觀察的癥狀,告知傷口換藥的具體時間及主要事項。向患者示范術后自我清潔方法,早期防止對傷口進行擠壓且嚴格禁止沾水,以免傷口感染。向患者說明術后避免過早的進行患肢運動,以預防發生傷口開裂以及出血等不良情況。向患者宣教出院后飲食層面的重點注意事項,改善患者術后的自我保健意識。向患者發放就診手冊及宣教卡片,并告知妥善保管,在院外療養期間如有不良反應立即與醫護人員進行溝通,同時利用電話、微信等方式進行隨訪,督促患者嚴格遵醫囑用藥,并維持良好科學的生活習慣。
(1)分別在手術前和麻醉作用消失后10min 利用VAS 視覺模擬疼痛評分法對疼痛程度進行評估,該評分為0~10 分,得分越高提示疼痛度越高。(2)分別于術前和術中監測兩組患者的心率(HR)、呼吸頻率(RR)與收縮壓水平(SBP)。
兩組患者術前VAS 評分均較高P>0.05,麻醉消失后2h觀察組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術前、術后VAS 評分對比( ±s,分)

表1 兩組術前、術后VAS 評分對比( ±s,分)
分組 n 術前 麻醉作用消失后10min觀察組 40 7.26±0.92 2.31±0.75對照組 40 7.24±0.95 5.02±0.52 t 值 0.628 5.302 P 值 0.196 0.000
表2 兩組HR、RR、SBP 對比( ±s)
組別 n HR(次/min) RR(次/min) SBP(mmHg)術前 術中 術前 術中 術前 術中觀察組 40 81.26±3.05 82.62±4.19 18.62±3.59 18.95±4.03 124.62±4.97 120.59±5.69對照組 40 81.27±3.07 85.79±5.26 18.70±3.52 21.69±5.96 124.59±4.98 131.62±5.86 t 值 0.628 6.305 0.228 5.392 1.071 6.308 P 值 0.395 0.000 0.362 0.000 0.114 0.000
兩組患者術前HR、RR、SBP 比較中P>0.05,術中觀察組的HR、RR、SBP 均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
心理應激反應是在機體受到傷害威脅以及挑戰等狀態下,在生理情緒以及心理方面出現的波動,也是人體的本能反應。由于急診外科患者多是意外受傷而入院,且大部分患者欠缺良好的應對能力,同時在外界因素的影響下容易出現應激反應,患者的應激反應容易導致肌肉緊張,特別是疼痛持續時間較長且程度較高,容易影響麻醉和手術的順利進行,也對手術后傷口的愈合產生較大影響,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精神障礙和應激性潰瘍等情況,所以做好患者的科學護理來降低其應激反應,幫助緩解疼痛度非常重要[2-4]。
常規護理主要針對創傷進行救治護理,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需求關注度不夠,而優質護理的運用能夠更好的發掘并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在護理中充分關注患者的生理與心理狀態,在各項基礎護理的過程中還關注健康指導、心理疏導和完善的生活護理,將患者作為核心并為其提供高質量全方位以及持續性的護理,有利于提升護理質量[5-7]。對于清創縫合術患者存在的應激反應和強烈疼痛感受,應用優質護理能夠關注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狀況,注重患者在術前、術中、術后的全面護理支持,緩解患者擔憂、焦慮、緊張等一系列負面情緒,減少不良因素對患者治療和康復造成的影響,確保患者清創縫合術的順利完成以及術后的傷口愈合。
本次對比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通過進行優質護理該組麻醉消失后10min 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手術中心率、呼吸頻率以及收縮壓等應激反應指標低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術前和術后VAS 評分的比較明顯比對照組變化大;對照組患者手術過程中心率、呼吸頻率及收縮壓有升高表現,觀察組波動則平穩。這些均表明,優質護理的應用能夠提高急診外科接受清創縫合術患者的整體護理價值。
綜上所述,對于急診外科清創縫合術患者應用優質護理,可緩解其疼痛度并降低其應激反應,在臨床工作中的推廣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