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霞,柳誨權,吳新海通信作者)
(湖北省監利市第二人民醫院麻醉科,湖北 監利 433300)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導致老年人下肢骨折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常見的有股骨頸骨折和轉子間骨折,其中多數患者需要采取手術治療,如何采取合適的方式促進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術后快速康復是臨床、麻醉醫生極為關注的問題,尤其是患者術后日常生活能力在術后康復中極為重要[1]。而作為麻醉科室而言,選擇合適的麻醉方式應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手術,促進患者術后快速康復至關重要,本文旨在對比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對下肢骨折老年患者術后恢復及自理能力的影響,報告如下。
選取2018 年1 月至2020 年6 月收治的110 例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65 歲以上,均為單側骨折,符合手術治療的指征,ASA 分級Ⅱ~Ⅳ級,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精神障礙,凝血功能障礙,合并嚴重的內科疾病的患者。隨機分為A、B 組各55 例,A 組男29 例,女26 例,年齡65~80 歲,平均年齡(75.36±12.89)歲,骨折類型:股骨頸骨折30 例,轉子間骨折25 例,手術方式:全髖關節置換術3 例,人工股骨頭置換術34 例,閉合性復位內固定術13 例,開放性復位內固定術5 例。B 組男30 例,女25 例,年齡65~82 歲,平均年齡(75.41±12.66)歲,骨折類型:股骨頸骨折28 例,轉子間骨折27 例,手術方式:全髖關節置換術2 例,人工股骨頭置換術33 例,閉合性復位內固定術17 例,開放性復位內固定術3例。經統計學分析兩組基本情況無顯著性差異(P>0.05),有可比性。
A 組:采取區域麻醉,具體見表1。
B 組:采取全身麻醉(靜吸復合麻醉),麻醉藥物及劑量見表2。
圍手術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血壓、術后住院時間、住院總費用;
Barthel 評分[2]:采用Barthel 評分評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內容包大便、小便、修飾、洗澡、入廁、吃飯、穿衣、轉移、行走、上下樓梯,滿分100 分,分數越高,患者生活能力越好。
VAS 評分[3]: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價患者術后疼痛程度,0~10 分,0 分表示無痛,10 分表示患者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已經達到疼痛的邊緣[5];
并發癥:比較兩組患者譫妄、貧血、心腦血管事件、呼吸抑制、泌尿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
SPSS 22.0 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行t檢驗和χ2檢驗,以P<0.0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區域麻醉分類

表2 全身麻醉藥物使用情況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收縮壓、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
術前兩組Barthel、VAS 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術后3dA 組Barthel、VAS 評分改善優于B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A 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3.28%較對照組14.75%顯著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3 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s)

表3 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s)
分組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收縮壓(mmHg) 住院時間(d) 住院費用(元)A 組(n=61) 86.37±15.82 172.95±30.42 138.29±17.39 8.10±1.56 42392.37±487.45 B 組(n=61) 87.13±15.62 180.44±31.56 140.00±15.83 8.14±1.49 41894.66±500.56 t 0.325 0.813 0.468 0.115 0.403 P 0.675 0.187 0.532 0.875 0.596
表4 術前及術后3d Barthel、VAS 評分比較( ±s)

表4 術前及術后3d Barthel、VAS 評分比較( ±s)
注:*與術前比較,P<0.05
分組 Barthel 評分 VAS 評分術前 術后3d 術前 術后3d A 組(n=61) 36.49±10.00 50.82±12.27* 8.06±1.24 1.54±0.36*B 組(n=61) 37.02±10.14 41.36±12.29* 8.10±1.30 3.89±0.28*t 0.183 3.210 0.165 3.459 P 0.817 0.032 0.835 0.003

表5 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骨折患者術后康復評定的一項關鍵內容是術后日常生活能力,也是評價手術方式、麻醉方式對于疾病療效的重要指標,Baerthel 評分是目前臨床上公認的用于評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量表[4],本研究顯示:術前兩種麻醉方式的患者Barthel 評分及分級無顯著性差異(P>0.05),術后3d 區域麻醉的患者Barthel 評分及分級改善更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區域麻醉應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手術優勢更顯著,對于促進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更加有效,并且VAS評分下降更顯著,鎮痛效果更優,全身麻醉圍手術期的主要鎮痛手段是使用阿片類藥物,伴隨著時間的推進,血藥濃度逐漸下降,鎮痛作用逐漸減弱,需要加大用藥劑量,進而產生頭暈、惡心、嘔吐、尿儲留、排氣排便延遲等不良反應[5],而區域麻醉在進行阻滯時范圍更具有針對性,鎮痛效果顯著,持續的時間更長,由于不作用于全身,對患者機體的影響較小,并且在整個手術過程中麻醉藥物的用量也顯著減少,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促進患者術后早期康復和進行肢體活動,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6]。
年輕患者在進行手術時主要考慮麻醉的安全性和舒適性,首選全身麻醉,而與年輕患者相比,老年患者的重要臟器功能已經衰退,機體機能嚴重退化,常合并心肺等內科疾病,此時若選擇全身麻醉則會增加老年人手術的風險,尤其是全身麻醉需要循環抑制和建立人工氣道[7],伴隨著超聲技術的不斷發展,超聲引導下的區域麻醉對患者的循環、呼吸系統的影響逐漸減小,致使更多的高齡手術患者更傾向于區域麻醉。
綜上所述,區域麻醉應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手術優勢更顯著,對于促進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更加有效,并且VAS評分下降更顯著,鎮痛效果更優,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