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冰
雖然到目前為止,我們嘗試這種新型成長方式只有幾個月,但已經發現,在課堂和分數之外確實還有很多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義務教育“雙減”政策落地后,作為一位母親,我很迷茫。我兒子今年10歲,剛進五年級,從幼兒園開始,我就一直帶著他在前往高分的路上奔跑,目標明確,心無旁騖,現在方向卻似乎需要調整,我有些懵。
“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這些語句讓我意識到,自己之前的“分數是硬道理”的教育方式必須更新換代了。面對新環境,我該如何做才不至于耽誤孩子的成長呢?
在一次飯局上,我和一眾中年人聊起這個問題。
朋友蘇靜笑著說:“‘雙減’,肯定不是不管孩子了,而是怎么樣讓他們更科學、更健康地成長。”
蘇靜告訴我們,其實很多家長早就對孩子課業負擔太重、大家一心只奔著分數去、高分低能等現象開始反思。比如幾年前,她參加了一個名叫“親子共享成長福利”的俱樂部。這個俱樂部里的家長們早就抱團一起嘗試“雙減”,減輕孩子課業負擔,遠離培訓機構,試著讓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孩子的成長和諧地結合起來。
蘇靜說,“親子共享成長福利”俱樂部成立兩年多了,現在參加的成員大多領到了不錯的福利。
我一聽,立刻來了興趣。周末,趁著“成長福利”俱樂部有聚會,我好奇地帶著兒子去探個究竟。
“成長福利”俱樂部里已有15個孩子和他們的家長,孩子的年齡從8歲到15歲不等。
兩年來,俱樂部已擁有自己的項目:承包了一個小型游樂場、網球館、茶園。我去的那天,大家正就這些項目討論管理以及收支情況。
我驚訝地發現,15個孩子在這些項目里的參與程度一點不亞于家長們,比如接受顧客咨詢、整理網球館、策劃賽事、給會員打電話、設計茶葉包裝、提出銷售建議等。孩子們甚至還特意招聘了多位殘障人士和失業人員在此工作。
經過一番交流我才知道,“成長福利”俱樂部里的孩子和家長們,不但早在提前嘗試著教育“雙減”,而且已享受到了令人驚喜的福利,目前的這些小項目,只是大家一起進行的新探索。比如,有一位溫先生,他和妻子都從事模型設計,每天對著電腦工作,性格內向,而女兒也跟他們一樣,學習成績好,但是體質弱,不擅交際且有點內向,平時除了學習外沒有其他業余愛好,往返在學校和各種培訓機構之間,生活枯燥,缺乏朝氣,孩子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
溫先生夫婦意識到這樣下去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好,想要改變。老師在家長會上強調應德智體美勞共同發展,溫先生決定從孩子最弱的體育鍛煉開始調整。
于是溫先生重新分配一家人的時間,縮減了孩子功課學習和培訓的一部分時間,改為全家一起練網球,還加入了幾個網球社團。一年后,一家人的面貌都發生了很大改變:朋友多了,身體好了,生活的內容豐富了,且夫妻倆的業務、孩子的學習都比之前更好,因為對外交流帶來更多的資源與信息。另外,孩子比之前開朗了,還交到了知心朋友,一起參加各種有意義的活動。
還有一位林女士,她之前幾乎每天都是匆匆忙忙領著兒子跑各種培訓班,光外語培訓就報了三種。直到有一天,林女士發現兒子只會被動地接受灌輸,動手和實踐能力非常差,更不會主動去做一件想做的事,幾乎沒有自己的思想。她說兒子你怎么變成這樣,兒子反駁她說:“你自己不也一樣嗎?買個新式拖把回來也不會用。”
林女士意識到自己和兒子都在奔赴各種培訓機構的路上成為了低能的人,她決定改變現狀。于是她取消了絕大部分課外培訓,和兒子一起從探索一個新式拖把的使用開始,提高動手能力,培養主動探索和獲取信息的習慣。比如,買回種子一起耐心養出一盆漂亮的花;添置書桌、電風扇等家具時,劃掉了上門安裝服務這一項,一家人圍在一起看著說明書組裝;旅游時,全家一起做攻略,研究怎樣拍攝和剪輯出一段完美的視頻;全家一起討論怎樣去參與社區代表的競選……
做這些之前,母子倆都是什么也不懂,滿腦子漿糊,互相鼓勵:“不能認慫,接受挑戰!”于是硬著頭皮查資料。慢慢地,林女士和孩子都知道了,除了百度,還有很多查資料和免費學習的平臺,有的冷門APP更實用,他們還闖入不少有意思的社群、論壇、微信群。為了查詢方便,林女士和孩子一起仔細記錄下這些平臺各自的優勢,時間一長,孩子的動手能力、搜索和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主動意識都有明顯提高,而林女士自己也被人稱為“信息百事通”“搜索達人”。
有一天,公司里的重要電子設備突然壞了幾個配件,維修師傅說這些配件現在市場上稀缺,只能更換設備,可全公司正為一張大訂單加班加點,這時換新設備顯然不現實。林女士條件反射一般地在網上搜索起這些配件來。奇跡出現了,在一個非常小眾和冷門的專業論壇上,她找到了一家小公司,他們有貨,便馬上聯系對方負責人黎先生并順利買到了配件,幫公司解了燃眉之急,全公司頓時都對她刮目相看。
更大的彩蛋還在后頭,黎先生在與林女士的交流中,敏銳地察覺到她是“搜索達人”,再通過進一步了解,誠意邀請林女士做他的合伙人,專門搜索各種冷門稀缺的或已經停產但又還有市場需求的零配件貨源。現在,林女士和黎先生的生意已經做到國外,在這過程中,孩子也幫了不少忙。林女士說自己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竟還收獲了一番事業。
還有的家長和孩子一起練琴、畫畫、逛美術館,身上慢慢就多了藝術氣質,有煩惱時不再只是發牢騷,而是有了高級的治愈方式,彈一首曲子,畫一幅油畫,連愛人的眼神里也多了幾分欣賞。
原來,親子教育并不完全是負擔式的耳提面命,更不僅僅是課堂知識與分數,還可以將自己的生活與工作融入孩子的成長中,實現另一種方式的減負,生動有趣,卻收獲更多。
我也受到感染,嘗試從過度飽滿的課業學習中剝離出時間與精力,和兒子一起加入“成長福利”俱樂部,我們一起做俱樂部的公眾號,一起去養護茶樹,了解茶葉文化,學習茶道。
雖然到目前為止,我們嘗試這種新型成長方式只有幾個月,但已經發現,在課堂和分數之外確實還有很多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慢慢地,在兒子身上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比如,之前他在學習之余總想著玩網游,現在生活豐富了,網游癮明顯小了。從不愛體育運動的他,還在今年的學校秋季運動會上積極報了項目,一番認真訓練后得到了不錯的名次。而對我自己來說,也學到了很多,如游樂場的經營、網絡銷售的具體運作等。
時代在發展,帶給家長和孩子的新挑戰也越來越多,一成不變的教育方式難免會落后,就像“成長福利”俱樂部中那些家長說的,與其迷茫、徘徊,不如接受挑戰,嘗試跟孩子一起探索、成長、進步。
總之,巧妙“減負”的親子教育路上,藏著大量的福利與彩蛋,正等著我們去撿呢,你想邁出嘗試的步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