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如果家里有上小學的孩子,家長一定有這樣的體會:讓孩子手忙腳亂的往往不是學習內容本身,而是關乎學習、生活的一些習慣,尤其是“秩序”。秩序一旦亂了,孩子的學習、生活就會雜亂無章。孩子做作業時一會兒找不到橡皮,一會兒忘記鉛筆放哪里了,做完了語文作業又忘記了數學作業要做啥,總之就是稀里糊涂。而那些秩序感比較好的孩子,進入小學后就能較快適應學校生活,在學業上也能夠得心應手。
秩序感是我們周圍事物形態體現出的均衡、比例、對稱、節奏及規律的運動變化等因素,能帶給我們愉快、興奮、舒服的感覺。秩序感是個體生命中對道德發展有奠基作用的早發性情感,是藝術、宗教和道德活動的源泉,是心靈的某種秩序或結構。對于兒童來講,秩序是生命的一種需要,就像呼吸需要空氣一般,當它得到滿足時,就產生了一種自然的快樂,這種快樂意味著一個人對他自己環境里的所有細節方面都能支配。
秩序感對兒童而言非常重要,沒有了秩序感的兒童就像在森林中迷路一樣,找不到方向。秩序感發展好的孩子知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事、怎么做,哪一步先做、哪一步后做;而秩序感發展不足的孩子會東一榔頭、西一棒子,需要他人不斷對其進行督促和提醒,生活混亂無規律。秩序感發展良好的孩子長大后能輕松規劃自己的生活,過得充實、快樂、有效率;反之則會荒廢光陰,影響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
按照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的兒童早期發展階段的“敏感期”或稱“關鍵期”理論,兒童秩序感的養成在2—4歲是關鍵期、敏感期。那么,有家長要問了,如果在那時候沒有養成良好的秩序感,是不是就無法挽回了呢?不是的,秩序感的建立只要開始永遠不晚。家長一定要有信心和耐心,給孩子上好秩序感這一課,晚一點也沒關系,在孩子讀小學時期進行及時彌補也未為晚矣。家長千萬不要給孩子貼標簽,不要開口閉口就說:“這孩子就這樣,丟三落四慣了。他就是秩序感不好!”如果你這么說,就是在阻止孩子改變,就是在縱容孩子丟三落四。只要家長下決心并付出時間,一定能逐漸幫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秩序感。
孩子的秩序感從哪里來?家長應該怎么做?我們說,秩序感從生活中來,從孩子每天看到、面對和身處其中的環境里來。想要引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秩序感,先要讓他知道并體驗什么樣才是秩序感。一個井然有序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就是幫助孩子建立秩序感的前提。
井然有序的環境包括孩子的生活、學習環境。在孩子的房間里,建議衣柜里的衣服、褲子、襪子要做到分門別類,各就各位,互不干擾,尤其像襪子這樣的小物件,經常容易散落在各處,請給孩子一個收納盒,及時入位。這個細節看似很小,實則對建立秩序感、提高效率大有作用。
建議小學生家長們帶孩子一起整理他們的衣物時,做好分類和標記,例如衣柜1放衣服、衣柜2放褲子,抽屜分出幾格分別放紅領巾、襪子、內褲等,并做好標記,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孩子取用衣物時,請教會孩子按需取用,在衣柜取出衣服后,關好衣柜1的門,再去打開衣柜2取褲子;關好衣柜2的門,再去打開抽屜取襪子……我說得如此苦口婆心,家長們要笑了,這等小事也要如此嚴格嗎?要的。看似很小的好習慣,養成并不容易,一旦養成習慣則受益無窮。我給“閉環管理”賦予新內涵,我家孩子把這個“打開衣柜—取出目標—關上衣柜”的流程命名為“閉環”,直到關上衣柜門才算完成一個閉環。完成這個閉環后才能開啟下一個流程。兩個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這么操作,到小學時已很熟練。他們在取用衣物時能做到有條不紊就是受益于閉環管理。提醒孩子要先關閉一扇打開的門,再去打開第二扇門。先完成第一件事,再去開始做第二件事。即使是暫停,也要先閉環后再次開啟。
說完了生活環境再說學習環境,同理,在孩子的書房里,書桌上的書應該碼放整齊,分門別類。孩子的書包里要有“功能分區”,一個文件夾放一門課程的書籍和本子、卷子,不搞混裝。分類清晰,明明白白。這樣,上哪一門課程時直奔目標文件夾,一分鐘內取出目標書本,而不必在書包里尋尋覓覓。還有一點,要教會孩子及時歸位。做完語文作業,先把有關語文科目的東西放回語文的文件夾,再去打開數學文件夾。不要在書桌上摻雜不同科目的書籍、本子,這樣最容易今天找不到數學書,明天不見了語文作業。另外,給孩子養成好習慣的過程中,家長不能操之過急,注意循循善誘,耐心引導,給孩子充分的時間與空間,通過反復提醒與強化訓練來增強孩子的秩序感。
秩序感的建立不僅需要整潔有序的環境,而且需要規律的作息時間。家長為孩子安排一個科學合理且相對固定的作息時間表,并督促他們遵照執行,這樣不僅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還能為他們時間觀念的形成和秩序習慣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孩子放學回家后,時間怎么安排,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最后形成一個孩子同意的作息表,一旦形成就要嚴格執行。放學后最好先做作業,當然考慮到有些孩子希望放學后先和同學玩一會兒,也可以規定玩耍一小時后開始寫作業。例如規定每天晚上8點或9點前寫完作業,然后洗漱,睡前閱讀。家長帶孩子一起遵守作息時間,持之以恒。家長自己不要習慣于熬夜玩手機,家教不是說教,是示范。
秩序感的建立還需要和諧的家庭氛圍。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教育觀要先統一,如有分歧要先深入交流,力求大方向一致,求同存異。家庭成員之間和睦關愛、長幼有序,孩子上小學后即使面臨學業壓力,回到家里也能感到放松,保持一種身心舒適的良好狀態。
秩序感的培養不僅在家里,也在公共空間里。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公共空間意識,如乘坐電梯、地鐵、公交車,要先下后上、文明禮讓;游覽公園,不要攀折花木、踐踏草坪;公共場所不可亂扔果核、大聲喧嘩等等。家長以身作則的同時,和孩子一起了解社會生活中存在著的各種秩序與規則,孩子的公共空間意識就會慢慢建立,秩序感也會逐漸養成。
孩子在家里、公共空間的秩序感,會遷移到學校、學習中。一個秩序感好的孩子,做事井井有條,清清爽爽,效率也高,狀態也好。請家長朋友身體力行、細水長流,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秩序感,漸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