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菲菲
孩子終歸是孩子,只要家庭教育科學合理,按照孩子成長的規律適時引導,就沒有管不好的孩子。

新學期開學第一周,六年級學生小林(化名)的媽媽就來求助,說兒子平時各方面表現都很好,但只要遇到事情就開始“哇哇大哭”,家長越勸孩子哭得越兇,根本不能控制自己。家長以前覺得孩子小,哭就哭吧,哭是釋放情緒,大了知道好壞就好了?,F在六年級了,小林還是非常愛哭,家長感覺特沒面子,也不知道從哪入手引導孩子。想討教如何讓孩子從愛“哭”的習慣中走出來。
與家長溝通,家長吐糟最多的是孩子在家里的各種問題,很傷腦筋,特別是動輒就大哭,一直哭夠了為止?,F在家長非常擔心,小林已經上六年級,到了初中會不會還這樣,遇到事情就大哭,對孩子的學習成績也是無可奈何,特別希望老師能夠幫助家長解決這個問題。
我約見小林,發現小林高大帥氣、活潑好動、聽話乖巧。溝通后,我發現小林存在三個問題:一是在情緒上的變化很不穩定,經常用“哭”來宣泄自己的心情;二是無論什么事,只要老師或家長妥協,他的情緒就好了;三是學習上不愿意堅持,愛偷懶,借著“哭”逃避自己學習的內容與責任。
綜合各個方面的反饋信息,我發現小林從小在家里有點嬌生慣養和任性,遇到事情只要帶有“目的性”地哭鬧,家長難以忍受就開始哄,迫使家長讓步或者達到一定目的,然后事情就過去了。上學后,他把這個習慣帶進了學校,在他的意識里,只要一“哭”就會解決所有問題,可以不用承擔自己的責任,活在自己的快樂和自由中。弄清楚原因后,我和家長就開始了糾正計劃。
我與小林家長達成共識,對一個正常人來說,愛哭是不正常的現象。小林特別愛哭,其實這是他逃避責任的一個法寶。特別愛哭,不僅影響自己在同學和老師心中的形象,而且很影響學習成績,對塑造孩子的人格和性情造成阻礙。小林從小養成的習慣,不可能一下子改變,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一邊調節一邊改變。
一是讓其哭夠,釋放情緒。一旦小林開始“大哭”,只要不是孩子身體不適引發的,一定要單獨把孩子叫到一邊,不發怒、不生氣、不可憐、不體恤,這時候不要剝奪孩子哭的權利,給他點時間讓他痛痛快快地哭出來,就是給他時間讓他把自己的情緒釋放完了,等他平復下來家長再感同身受地說一句:“寶貝我很愛你,你哭得這么傷心,我也很難過?!边@樣孩子便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不要給孩子的哭貼上“懦弱”或者“無能”的標簽,拒絕負面強化,否則不利于以后引導孩子正確處理和對待自己的情緒。
接下來再用安慰的話詢問“發生了什么”“為什么要哭”“需要父母做什么”等,鼓勵孩子說出來。在整個過程中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認可,家長表情要和藹可親,同時要嚴肅認真,不把家長的感情帶出來,客觀公正地解決問題。在學校同樣如此。當老師和家長不關注孩子的“哭”時,孩子也沒有那么大的動力哭了。善意提醒家長,這個過程開始有點困難,關鍵在家長的身上,只有家長做到“面無表情”,不溺愛,“哄”才會發揮作用;如果家長堅持不住,心疼孩子,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二是細談,尋找對策。經過“哄”的訓練,孩子知道“哭”不會引起老師和家長的注意,不管怎么“哭”,總是在“哭”完之后繼續面對問題,簡單地說,就是讓孩子知道“哭”的意義不大,慢慢地,“哭”的時間就會縮短了。孩子“哭”的時間短了,就容易冷靜下來,老師和家長解決問題就相對容易。孩子情緒穩定后,開始和孩子“談”。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耐心傾聽,哪怕孩子說的不正確、不合理,家長也要心平氣和地聽完。在聽的過程中要理解孩子的焦慮,接納孩子的情緒。等孩子接受父母的態度之后,父母再與孩子溝通解決的途徑與方法。從事情進入心情,主要解決“哭”的原因,了解孩子的感受,父母及時做出正確的回應,給孩子足夠的關愛,即使是必須要滿足孩子的要求,也一定做到延遲滿足,幫助孩子樹立堅強、勇敢、擔當的意識,開啟“成長”的話題,這有助于孩子走出愛哭的魔咒。這個過程,老師和家長盡最大可能少說,主要把時間給孩子,讓孩子敞開心扉,說說自己的體驗,讓“說”代替“哭”,解決情感問題。
三是硬撐,不給幻想。經過“哄”和“談”,小林遇事時不怎么“哭”了,但是還會因為自己的脾氣,在任性的時候拿出看家本領——“哭”。這個時候,家長需要做到一“不哄”、二“不談”,給他一盒紙巾,讓他哭夠了,這里家長還是要忍住,面無表情。當家長擺出“硬”的態度,小林就敗下陣來,不再大哭而是含著眼淚。到這個階段,孩子基本上已經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
四是書寫,學會轉移。雖然小林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了,但是還有很多的委屈,老師與家長開始嘗試指導孩子進行寫日記的訓練,就是將自己的心情記錄下來。從學校開始,然后進入家庭,通過這樣的方式記錄自己每次“哭”的經歷,將“哭”轉變成“寫”的動力。這里需要家長陪伴,特別是多一些精神陪伴和心靈陪伴,少一些行動上的陪伴,堅決杜絕監督式、指責式、嘮叨式陪伴以及惹孩子厭煩式陪伴,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當孩子表達需要幫助時,家長給孩子鼓勵與力量,讓孩子內心不恐慌、不焦慮。慢慢地進行,長期地堅持,一段時間下來,孩子愛哭的表現行為就會越來越少。
在整個學年中,小林的媽媽多次與我溝通,我根據小林的表現提醒小林的媽媽,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與做法,一定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但時刻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真心的關愛。
期末時,小林的媽媽來與我再次進行交流,說小林已經改掉了“大哭”的習慣,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遇到事情能夠靜下心來找原因,成為一個勇敢、能擔當的男孩,愿意把自己的感受寫進日記里,期末檢測的成績從不及格提升到了B等級,進步巨大,同學們都鼓勵他,說他成長了。小林的媽媽非常高興,認為“哭談硬寫”四步指導法非常有效果,愿意介紹給自己的朋友。
一個孩子在成長的路上會有很多感覺自己無法逾越的門檻,其實是孩子的心智不夠成熟、能力需要鍛煉的體現,這時需要的是老師與家長的引導和幫助,需要觸摸到孩子內心,家長與老師需做到:心中有愛、眼中有人、手中有招、口中有德、臉上有笑,最終達到身上有光,這樣才能吸引人、信服人、引領人。
眾多家長面對孩子的問題最明顯的是手足無措,總是認為“管了沒效果”“管不了,沒辦法”,特別是假期里更是“神獸歸巢,雞飛狗跳”。孩子終歸是孩子,只要家庭教育科學合理,按照孩子成長的規律適時引導,就沒有管不好的孩子。只要家校和諧攜手成長,對孩子愛一點、嚴一點,每個孩子都會健康茁壯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