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茸霞 遂寧市中心醫院
隨著我國醫療水平不斷提高,兒童保健體檢重視度不斷提高,于臨床自愿接受兒童健康體檢比例增多,于臨床工作時發現,兒童年齡較小、自我管理能力欠佳、語言表達受限,于兒童體檢時,極易出現哭鬧、醫患糾紛等情況出現,導致體檢項目中斷,影響兒童保健開展時效性,于兒童保健體檢時,開展有效的護理干預對策尤為重要[1]。本研究筆者重視兒童心理狀況對健康體檢工作開展流程的影響,引入心理護理干預對策,現特針對臨床開展有效性進行如下報道。
(一)一般資料。納入筆者單位收治兒童保健200例為觀察對象,研究開展起止時間為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研究開展征求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依據體檢序號單雙數分組,單數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齡2-8歲,均齡(4.73±0.55)歲;雙數100例,男55例,女45例,年齡2-7歲,均齡(4.69±0.51)歲;2組保健兒童基線資料符合后文比對指征(P〉0.05)。
(二)方法。單數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針對兒童保健健康體檢流程對兒童家屬進行講解,告知檢查項目及檢查區域,護理人員于體檢開展之前,針對檢查項目開展內容、目的等相關情況,對兒童家屬進行講解,要求操作動作輕柔,熟練使用相關儀器。雙數組實施心理護理干預;(1)心理護理干預對策;加強護理人員心理護理技能培養,明確兒童保健體檢期間心理護理需求,考慮兒童年齡較小,對陌生環境應激反應較大,極易出現恐懼、焦慮、不安等情緒,出現哭鬧,要求護理人員進行情緒調節,理解兒童家屬擔憂情緒,于體檢開展時,加強與兒童家屬的溝通,安撫家屬情緒,注意溝通態度溫和,應答有禮,爭取兒童家屬的信任,通過開展健康宣教,提高兒童家屬對醫務人員專業性的了解,有效避免不良醫患糾紛情況的發生,引導家屬正確安撫患兒情緒,有效減少兒童哭鬧情況,以提高兒童體檢依從性[2];(2)情感溝通:因兒童年齡較小,語言表達能力欠佳,于體檢時極易出現恐懼抵觸,護理人員需堅持人文關懷理念,與兒童建立情感溝通,可通過給予兒童撫觸、語言鼓勵等方式,幫助兒童緩解恐懼、抵觸等情緒,可借助玩具、零食等轉移兒童注意力。,有效緩解兒童恐懼、不安、緊張等負面情緒;考慮兒童依從性較差,于臨床體檢時,需確保體檢開展時效性,要求護理人員熟練臨床操作,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熟練掌握臨床技能,避免因護理人員因素導致兒童二次創傷。
(三)評價標準。比對體檢耗時、一次性采血成功率,采用問卷滿意評分表對兒童家屬滿意情況進行量化評分,問卷信效度Cronbach α系數0.88,具有可信性;觀察體檢期間兒童哭鬧次數、哭鬧持續時間。
(四)統計學分析。統計軟件SPSS2 4.0,計量資料用()描述,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描述,配對卡方檢驗,將P〈0.05為統計學差異標準值。
(一)體檢指標統計。單數組體檢耗時(72.63±5.68)min,一次性采血成功率81.0%(81/100),家屬滿意評分(85.62±6.34)分,雙數組體檢耗時(59.43±4.97)min,一次性采血成功率97.0%(97/100),家屬滿意評分(93.16±7.25)分,差異顯著(P〈0.05)。
(二)組兒童哭鬧情況統計。單數組患兒哭鬧次數(3.25±1.39)次,哭鬧持續時間(3.61±1.58)min,雙數組患兒哭鬧次數(0.92±0.43)次,哭鬧持續時間(1.28±0.68)min,組間比對差異顯著(P〈0.05)。
保健體檢作為客觀評估兒童機體發育重要舉措,可有效明確兒童健康習慣及身心發展情況,通過血常規檢測、神經系統發育評估、體格檢查等手段,明確機體營養狀況及身體發育情況,以制定針對性的指導意見,確保兒童機體健康發育;考慮兒童年齡較小,自我管理能力欠佳,受認知情況的影響,于保健體檢時易出現恐懼抵觸,嚴重影響體檢開展配合性,加之部分保健體檢操作具有刺激性,易導致兒童出現哭鬧,是導致體檢項目中斷的主要因素,于兒童保健體驗時,需開展有效的護理引導,以提高兒童體檢配合度,引導兒童家屬如何正確安撫兒童情緒,避免不良醫患糾紛情況發生,針對兒童保健體檢工作開展需求,調動兒童主觀能動性,明確兒童心理狀況,對健康體檢工作順利開展的影響,引入心理護理干預對策,明確兒童心理狀況影響因素,針對環境因素進行管理,有效降低兒童環境陌生感;加強護理人員專業素質培養,提高護理人員專業技能,明確兒童護理心理護理需求,予以兒童情感支持,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緩解兒童恐懼不安等情緒,提高兒童體檢配合度,聯合家長給予兒童進行情緒安撫,有效促使體檢項目順利實施,提高體檢開展時效性[3]。經組間數據比對可知,雙數組患者體檢耗時短于單數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及家屬滿意評分高于單數組,雙數組患兒哭鬧次數、哭鬧持續時間等指標均低于單數組,兒童體檢配合度高,提高體檢時效性,減少兒童哭鬧情況,家屬滿意認可度高。
綜上,心理護理可有效縮短兒童保健體檢時間,有助于體檢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