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婷 遂寧市中心醫院
NEC是臨床兒科相對頻發的胃腸道急癥,病因是腸黏膜多程度損傷,造成結腸或是小腸局域性壞死,患兒癥狀為便血或是腹脹。臨床調查證實,NEC的發病率、致死率均較高,常規療法是保守或手術治療。保守治療適用于NEC輕度患兒,可以糾正病情[1]。對于NEC病情較重患兒則要采取外科手術。腹腔引流是新型手術形式,其創傷性小,術后康復時間短,具有明顯優勢。為此,本研究選取85例NEC患兒,用于分析腹腔引流的治療效果。
研究落實于2018年12月-2020年12月間,共計NEC患兒85例。根據隨機法分組后,A組計入44例,男患兒25例,女患兒19例;胎齡為33周-42周,均值(37.02±1.54)周。B組計入41例,男患兒24例,女患兒17例;胎齡為34周-41周,均值(37.58±1.04)周。數據經假設檢驗并無差異(P>0.05)。
B組采取常規治療,即靜脈營養支持、輸血治療、胃腸減壓或抗感染等,并結合患兒的感染程度合理性選擇抗生素。A組采取腹腔引流治療,切口位置為患兒右下腹部位的麥氏點,長度約為0.5厘米。將皮膚切開后使用套管針(12F)進行穿刺,感受突破感后入腹腔,將針芯退出,并使套管朝腹腔內部送入7-8厘米。將套管針于腹壁部位縫合且固定,連接無菌袋。
記錄患兒的腹脹緩解時間、禁食時間、糞便潛血測試轉陰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等治療相關指標。觀察腹腔內膿腫,腸狹窄與腸穿孔等并發癥。
數據處理經由SPSS21.0軟件完成,計量數據經t值對比與檢驗,計數數據經x2值對比與檢驗,假設校驗有意義的標準為P值不足0.05。
A組的腹脹緩解時間為(5.74±0.85)天,B 組為(6.95±0.97)天(t=6.127,P=0.000);A組的禁食時間為(9.75±0.66)天,B 組為(13.45±0.79)天(t=23.493,P=0.000);A組的糞便潛血測試轉陰時間為(6.45±0.78)天,B組為(8.95±0.91)天(t=13.627,P=0.000);A組的住院時間為(48.22±8.62)d,B組為(53.75±8.71)d(t=2.941,P=0.004)。
A 組出現1 例腹腔內膿腫,比率為2.27%,A組出現1例腸狹窄,比率為2.27%,A組的并發癥幾率為4.55%(2/44);B組出現4例腹腔內膿腫,比率為9.76%,B組出現3例腸狹窄,比率為7.32%,B組出現2例腸穿孔,比率為4.88%,B組的并發癥率為21.95%(9/41)(x2=5.707,P=0.017)。
NEC的主要療法是保守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具體療法決定于患兒的病變程度[2]。對于BellⅠ期患兒而言,保守療法更為合理,具體為胃腸減壓,胃腸外營養支持,禁食禁飲,抗生素對癥治療等。對于BellⅢ期患兒而言,經保守治療無法控制病情,需采取手術療法,可以根據患兒的腸管病變程度選擇合理術式。如腸切除腸吻合手術和穿孔修補術等[3]。腹腔引流手術于1977年被首次提出,用于NEC患兒急救治療,臨床證實腹腔引流術治療后,患兒不需要進行剖腹手術,使得20%-60%的患兒可以免于外科手術治療,尤其適用于BellⅡ期患兒。NEC病情處于BellⅡ期的典型癥狀為腹脹,會升高腹內壓。一旦腹內壓顯著升高,便會累及胃腸道,造成腸道屏障功能嚴重受損,進而導致內毒素以及細菌等物質異位,最終誘發多器官衰竭等嚴重后果[4]。此時,接受多普勒血流儀檢查可發現患兒腸黏膜的血流灌注量顯著改變,具體為腹內壓升高會降低腸黏膜實際血流量。為此,相關學者認為嚴重的腹內高壓會增加腸道壞死風險,造成腸狹窄等遠期并發癥。此外,腹內高壓還會增加腸粘膜的實際通透性,導致細菌或是內毒素等物質明顯異位,這是誘發NEC的病理性基礎。腹腔引流的治療目標是降低腹內壓,恢復患兒肺功能,顯著增加心回血量,最終調節腸壁血運情況,防止腸壞死或是狹窄等不良事件。腹腔引流屬于外科療法,可借助引流技術降低腹內壓,減輕感染情況,治療操作較為簡單,安全性高,實用性較強[5]。
結果中,A組的治療相關性指標優于B組,A組的并發癥率低于B組,數據對比后P<0.05。說明腹腔引流對于病情恢復的促進作用較佳,其治愈率高于保守療法。此外,腹腔引流治療的創傷性小,便于操作,對于醫療條件的要求一般,可在基層醫院進行大力推廣。但其同樣存有不足,如難以觀察小腸病變,若患兒治療后仍有腹內壓等異常表現,則要繼續采取剖腹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