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生羽 浙江理工大學
心理理論有時又被稱為“讀心術”或“社會智力”,是一種高度專業化的生活技能,在社會群居生活發揮先決作用。Prema ck和Woodruff(1978)對黑猩猩的社會認知能力研究中首次提出心理理論的概念,心理理論被定義為個體對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進行理解和歸因,包括對他人情感識別和意圖的理解,并據此預測他人社會行為的能力。該能力影響個體的共情能力,需要在不同社會場景中識別復雜的心理狀態,并據此控制和操縱日常的社會環境,對個體的社會認識和社交維持至關重要。缺乏心理理論能力的人難以識別精細復雜的社會信息,由此引起的社會焦慮會進一步引起社會適應困難。當前,心理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發展心理學和精神病理學兩大領域。
在發展心理學領域,學者試圖探討常態發展人群獲得心理理論的關鍵時期及發展情況。早期研究主要用錯誤信念范式判斷學齡前兒童心理理論的獲得,兒童大約在4歲左右通過錯誤信念范式,且兒童通過錯誤信念范式具有文化的普遍性。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將心理理論的年齡階段從學齡前向兩段擴展。在嬰兒階段,,學者常利用自發反應范式,即利用嬰兒自然而然產生的行為來考察對主人公錯誤信念的理解,20多項實證研究累積肯定嬰兒錯誤信念理解能力跨情景的靈活性,但嬰兒是否擁有錯誤信念的理解能力還需明確嬰兒錯誤信念理解能力的衡量標準[1]。成年期的心理理論能力達到頂峰,成年人比兒童更容易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但在某些條件下(有無時間壓力)成年人也會犯自我中心錯誤[2]。1998年Happé率先開創了心理理論老化研究,他比較了老年人(61-80歲)和年輕人(16-30歲)在心理理論故事任務中的差異,發現老年人在任務中表現更為優秀,但其余學者[3]持不同觀點,他們認為心理理論的能力隨年齡的增加而下降,年齡越大,下降趨勢更為明顯。從畢生發展觀的視角理解心理理論,可以發現心理理論能力在人的一生中都在發展和變化。
在精神病理學領域,學者主要探討非典型人群中心理理論的損傷與精神疾病的關系,孤獨癥譜系障礙和精神分裂癥是心理理論中最為關注的兩大群體,研究趨勢至今未衰退。孤獨癥譜系障礙是由神經系統發育失調導致的廣泛性神經發育障礙,核心表現為社交互動障礙、社交交流缺陷、興趣活動下降及重復刻板行為模式等。心理理論的缺陷是孤獨癥譜系障礙社會交往缺陷和社會適應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心理理論異常使得孤獨癥譜系障礙的個體難以對他人欲望、信念等心理狀態進行歸因,因而也難以自發的去預測他人的行為意圖。心理理論的缺陷是精神分裂癥的公認特征,被認為是這種疾病的易感性標志。精神分裂患者在表征他人情緒和心理狀態時存在困難,且這種心理理論的異常與具有社交退縮行為等陰性癥狀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密切相關。但心理理論的損傷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究竟是狀態性的還是特質性的一直以來備受爭議,Lysaker等人評估19名精神分裂癥和17名分裂性情感障礙患者從疾病發作期到緩解期的6個月內的心理理論能力,發現被試的心理理論的缺陷隨癥狀的消退也得到了改善,支持心理理論在疾病中的狀態性損傷。特異性損傷的證據來自在首發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及其一級親屬、精神分裂癥高風險人群及精神分裂癥緩解者中均發現心理理論不同程度受損。Bora等人[4]發現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理論的損傷受到急性精神病期的強烈影響,緩解期的患者心理理論損傷也有所緩解,但仍然與正常組差異顯著,心理理論的損傷可作為精神分裂癥的特質性損傷。
心理理論研究多集中于孤獨癥譜系障礙和精神分裂癥兩大研究群體,在另一些非典型群體中,如述情障礙、阿爾茨海默癥、帕金森、抑郁障礙等,相關研究數量仍然匱乏,已有研究數量多見于國外,國內寥寥無幾,今后國內應多開展對這類非典型群體的心理理論研究,結合病程、是否服藥、首發年齡、發作次數等臨床變量綜合分析,為臨床精神障礙的干預提供潛在治療靶點。
心理理論的畢生發展觀研究在國內尚處于起步階段,而盡管國外學者對心理理論的老化效應開展了大量實證研究,仍不能把握心理理論在人的一生中發展的連續性,這與被試樣本的選擇有關,當前學者只是選擇了年輕群體和老年群體進行差異性的比較,在后續研究中,應增加中年群體和兒童群體,全面系統分析心理理論的畢生發展趨向。其次對老年群體的年齡分組,在老齡化社會中,心理理論的衰退可能比以往衰退得更慢一點,所以在設置年齡區間時,可以參照國外研究將老年人劃分成年老的老年人組和年輕的老年人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