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菁 上海棠越企業管理有限公司
影視行業所涉及的稅收主要有營改增后的增值稅,代扣代繳演藝人員個稅,企業所得稅,印花稅及附加稅等。其中演藝人員個稅的代扣代繳是每個影視企業的稅務籌劃重點。隨著明星天價報酬愈演愈烈,引發了社會輿論,影視公司以及收入畸高的從業人員的稅收問題成為國家稅務總局的關注重點。自2018年3月開始,新疆喀什、霍爾果斯、以及浙江橫店等地陸續開展了稅務檢查,強化稅務部門對影視行業的稅收征管。2018年9月開始,橫店各影視工作室陸續收到對不符合條件的工作室,終止定期定額征收方式。2018年10月,國稅總局頒布了規范影視行業稅收秩序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影視企業對稅收自查自糾,此舉也導致影視行業稅收壓力大大增加。
雖然照實并按時申報納稅是每位納稅人及扣繳義務人的法定義務,但在合乎法律許可的范圍內,進行相應的稅務安排調整,對財務從業者而言亦屬合理。對此,本文對影視行業的納稅籌劃(主要是增值稅、個稅的籌劃)提出了自己的淺顯的建議。
近年來,國家大力支持影視文化產業。從2010年起,有關影視產業的稅收優惠在各地紛紛落地。除浙江東陽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這樣的老牌稅收優惠區域外,上海倉城影視文化產業園、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相繼成立,多采用財政補貼或稅收返還方式吸引影視企業在園區內落戶,其中以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的“企業所得稅五年免征五年獎勵”的稅收政策最為優厚。
2018年后受“涉稅核查”的影響,雖然包括霍爾果斯在內的部分園區暫停實施了部分優惠政策,但有些園區的稅收優惠政策仍在實施中。如在南方某地的影視產業實驗區中,設立個人工作室無需注冊資本,并且對于個人所得稅采取最低2.03%(適用于年收入為100萬元以上的工作室)、最高3.5%的稅率(適用于年收入為1000萬元以上的工作室)。再如19年下半年,重慶地區開始對影視行業進行招商,可以享受增值稅與企業所得稅的退稅政策及西部大開發企業所得稅15%的政策且兩種政策可以同時享受,對影視行業來說是一個好消息,可以選擇在上面提到的園區成立一家影視公司,享受園區的稅收激勵政策。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各地無論以試點、實驗或者特殊行業扶持等理由所制定的優惠政策本身是否符合現行稅收法律法規、在法律效力上是否具有瑕疵,是值得商榷的。還有,雖然納稅人可以享有申請減免退稅的合法權利,但納稅人必須符合稅收優惠條件才能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從本次“涉稅檢查”可以看出,稅務部門重點關注的是企業是否在優惠園區內實際辦公的問題,以及是否存在關聯公司之間轉移利潤的問題。雖然“一址多照”是國家為推進注冊登記制度改革、降低準入門檻而推行的舉措[1],但稅務部門在認為存在稅收政策風險時會對“一址多照”的企業暫停注冊,比如霍爾果斯等地現在就要求在園區注冊的企業必須在園區租賃辦公地點并雇傭當地員工對于并非勞動力聚集型的影視文化企業而言,雖存在經濟負擔但也是大勢所趨。
1.除地方稅收優惠政策外,國家還對部分影視文化類企業制定了行業稅收優惠政策,如對電影制作和發行企業,自2019年1月1日到2023年12年底前,電影制作企業銷售電影拷貝(含數字拷貝)、轉讓版權取得的收入,電影發行企業取得的電影發行收入,即免征增值稅[2]。再如動漫軟件開發企業,如果符合動漫企業的認定標準,則稅務部門對于銷售其自主開發生產的動漫軟件,對其增值稅實際稅負超過3%的部分,實行即征即退政策,并且國家對動漫軟件的出口則免征增值稅[3]。由于各地方與影視行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是不斷推陳出新的,因此,影視企業對稅收優惠政策的法律調研與實地考察是十分有必要的。
2.一般納稅人與小規模納稅人的轉登記。自18年5月1日起,小規模納稅人的年應稅標準調整到銷售額500萬元及以下,而且只要在轉換登記日前連續12個月或者連續4個季度累計應稅銷售額未超過500萬元的,一般納稅人就可以在19年12月31日前轉換登記為小規模納稅人。而且在轉換登記后,納稅人還可以再次機會向稅務主管機關申請轉變登記為一般納稅人。在允許轉登記的新規定實施后,企業可以按照本公司及關聯公司的業務種類及經營狀況進行合理安排,對于符合小規模納稅人標準的關聯公司可以由一般納稅人轉換登記為小規模納稅人,以合理地減輕增值稅稅負。對企業否進行轉登記應該結合本企業自身的經營情況進行整體判斷,小規模納稅人的征收率雖低但無法抵扣增值稅進項稅額,若企業在正常經營中可以取得大量的增值稅進項稅額發票,那么有可能在綜合計算后發現增值稅稅負反而更低,因此企業進行轉登記前應該結合自身的經營情況權衡后做出決定。
由于工作室性質屬于個人獨資企業,是比照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方式繳納個人所得稅,適用5%至35%的超額累進稅率[3],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可以從工作室的收入中扣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而從業者如果以個人作為納稅主體,如演藝收入,一般需要按照勞務報酬所得以20%-45%的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由于演藝人員收入特別高,一般都會適用最高檔稅率。舉例說明,同樣一筆演藝收入5萬元,如以工作室(小規模納稅人)為納稅主體,即使不扣除成本、費用及損失,應繳納的稅費為2075元;而若以個人為納稅主體,應繳納的稅費則為10000元。兩者相比較稅費差異較大再加上相比企業所得稅而言更為優惠的個稅優惠政策,是影視工作室大量涌現的直接原因。
而本次“涉稅核查”的重點也落在針對個人工作室的稅收整頓上。在“陰陽合同“事件發生后,定期定額征收方式已經在部分地區對影視工作室停止實施,改為查賬征收方式,工作室需將按當地稅務機關所通知的時間節點以前將每月實際發生的生產、經營所得向稅務機關進行分月匯總申報,若沒有在規定期限內照實申報并繳納稅款的,稅務機關將依法處理。
從核定征收到查賬征收并不是對稅率進行調整,但本質上是對之前稅務征納規定的調整和變化,兩種征計方式的區別及其影響是:(1)核定征收方式下,稅務機關可以根據納稅人情況、經營規模、收入水平以及地理位置等綜條件合確定納稅人的定額/應納稅款。停止核定征收這種方式意味著這種具有一定靈活性的征收方式已逐漸不再適用于影視工作室;(2)查賬征收方式則是按照收入扣除成本費用后的利潤確定適用稅率,因此納稅主體需具備完善的財務會計核算制度,并需要在規定的納稅期限內對財務報表和經營情況承擔自行財務核實的義務,自行向稅務機關申報納稅。(3)查賬征收方式下工作室做賬要以合法有效的發票為依據,任何產生的收入應按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和增值稅、開具發票就成本取得的發票也可以在個人所得稅計算時抵扣成本;如若工作室是一般納稅人則可以抵扣增值稅進項稅。
在影視行業的合同本文中,演藝人員取得勞務報酬收入通常為了最大化自身的收入額,將交易所涉及的稅費均籠統地以“稅后”的表述約定由支付方承擔,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包稅”條款。“包稅”條款在影視行業經常使用,但這個約定方式有兩個明顯的弊端:
其一,沒有明確交易所涉及的稅種。
大多數聘用主創人員的合同交易行為均涉及增值稅和所得稅兩方面,如果合同條款沒有明確細化,那么在此后任何一方履行納稅義務或代扣代繳義務時,計稅依據就是模糊不清的,在后續“涉稅核查”時也容易導致雙方的爭議。比如,在某主創聘用合同中約定“聘用乙方的演藝服務酬金總額為300萬元”,此表述對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都沒有交代清楚,而改成“聘用乙方的演藝服務酬金總額為300萬元,增值稅為18萬元,甲方合計應向乙方支付318萬元;與乙方演藝服務相關的個人所得稅將由乙方自行申報繳納,由甲方以300萬元為基礎計算并履行代扣代繳義務”的表述就顯得比較全面而無誤解。
其二,“稅后”的表述并不能免除演藝人員員個人的所得稅納稅義務。
按相關規定,稅務機關對取得收入的一方能夠嚴格依照個人所得稅的相關法律規定,在約定“稅后”收入時,需如實核驗:(1)付款支付方是否有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2)付款支付方是否切實履行了代扣代繳演藝人員個人所得稅的義務;(3)付款支付方是否能夠向納稅人提供已為其個人所得扣繳稅款的證明等事項的。由此可見,演藝人員在影視勞務合同中以簡單的“稅后”收入表述作為自己已“完稅”的合同依據,這是一個嚴重的法律認知錯誤。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應該是獲取收入的一方,也就是說無論付款支付方是否履行了代扣代繳義務,取得收入的這方均負有繳納個人所得稅的法定義務。因此,如果出現支付方沒有代扣代繳且取得收入的一方沒有自行申報納稅的情形,則雙方均構成違法行為,并且應該各自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其實應該明確在一個合同關系中各自應該承擔的稅費繳納義務,而避免以“稅后”的模糊表述來轉嫁實際上無法回避的納稅人義務。
某些影視從業者將部分演藝收入以成本為名單獨簽署合同,這種方式存在被認定為逃稅行為的法律風險。如某演員的“陰陽合同”即屬于此類型,即演藝服務的供需雙方約定將一項演藝服務的收入中的一部分以宣傳費、推介費、策劃費等名目同時簽署另外一份合同,收款方即可在計稅時將這部分收入作為“成本、費用及支出”從總收入中扣除,以此“避稅”,實為逃稅。特別是在行業協會于2017年發布電視劇與網絡劇的“限酬令”后,對某些高片酬的從業者而言,這種安排似乎更有必要,而且由于市場需求旺盛,而且由于演藝人員具有較強的議價能力,聘用方往往也會配合他們的要求。再者,影視行業從業者本身提供的服務就為混合類服務,如演員在出演影視劇時,除因表演工作所產生的演出收入外,可能還將其肖像權授權他方進行商品化使用,我們在計稅時應按不同的收入所得性質分別繳納稅款,避免進行一刀切的認定。另外,行業中還有一些從業者以投資者的身份參與影視項目的融資與制作,而不僅僅是簡單地提供演藝工作,雖然其承擔的風險更大,但從業者身份的轉變更有助于提高影視作品的制作水平。但是,根據2019年1月1日起實施的新個稅法規定,對居民個人而言,不管是勞務報酬所得、亦或是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還是稿酬所得都將和工資薪金所得一樣作為“綜合所得”按年度合并計算,并適用統一規定的超額累進稅率。因此,新個稅法修訂實施后上述所得將不再具有區分的意義。
以上是本人對影視行業的納稅籌劃提出的一些粗淺的建議。總之“涉稅核查”事件后,影視企業稅收壓力確實很大,如果在企業創立之初沒有進行稅務方面的籌劃,往往會導致后期業務開展后,稅負壓力巨大。在這種情形下企業如何利用國家對行業稅收優惠政策已交地方性影視稅收優惠政策,調整企業的經營業務流程及相關組織結構,實現稅后收益最大化,同時利用資金成本、利息、損失填補等業務和稅收的關系,使企業在財務、稅務方面做出正確的決定和規劃,是每個影視企業決策層、財務應該考慮的問題。
怎么在行業內立足并贏得較好的口碑,除了企業扎實的功底適當的宣傳以外,也要佐之合理的稅務籌劃,讓企業“內外兼修”,走向經濟和口碑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