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君霞 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市中街道辦事處
前言:近些年來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技術,以及農業產業生產模式被廣泛應用到農業生產當中,推進了農業機械化以及農業科技化進步。農業經濟管理作為新概念,在我國的農業產業經濟實踐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濱州市農業經濟管理實踐較為成熟,在農業產業經濟管理當中具有較為豐富的經驗。以2017年為例,濱州市第一產業總值增加值155.0億元,糧食播種面積穩步提升,糧食播種面積784.04萬畝,單產453.51公斤/畝,總產355.57萬噸,分別同比增長14.73%、1.24%、16.15%。濱州市農業產業化雖然取得了較大成績,但是我國偏遠地區農戶對于新的農業生產模式,以及農業生產技術尚且不夠了解。在農業實踐的過程當中,依然存在著許多固有問題,難以讓現代化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以及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應用到農業產業的生產實踐當中。
近些年,濱州市農業產業化之所以得到較大的提升,并且逐年穩步實現增長,根本原因在于濱州市將農業經濟管理作為制度進行確立,保證了農業產業化有章可循,將有效的農業經濟管理手段應用于農業產業管理當中。并針對現實中依然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整、改進和創新,在農業經濟管理制度下對現有的農業生產方式,以及農業科技的運用進行不斷提升,從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和發展的科學化 。這不僅有利于農業標準化生產體系的建設,同時也可以促進農業資源的整合以及有效分配,融入社會化服務,改變傳統的小農式的生產,結合現有的農業生產資源,用最先進的農業科技促進農村經濟的優化迭代,從而在根本上加速濱州市農業經濟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城市發展進程迅猛,而農村現代化的進程相對較慢。“三農”問題便成為我們決勝全面小康社會的短板與瓶頸,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可以在理論上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有效指導,改變傳統農業依靠經驗進行自發農業生產的生產狀態。將諸多的現代元素注入農村和農業,激活資源要素潛力,讓農業產業充分參與到市場競爭當中來,通過先進農業科技的不斷應用,探索服務形式,培育服務主體,建立服務網絡,引入農業生產社會化管理,打造叫得響、過得硬、有影響力的農業品牌。以品牌引領,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市場優勢,實現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現代化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應用,不僅在于對現代農業技術以及現代農業機械的引進和裝備上,同時對農業專業經濟人才的引進也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濱州市之所以能夠保持長期穩定的農業經濟的提升,最為關鍵的因素在于濱州市將現代化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應用到農業經濟規劃和發展當中 。充分利用市場資源以及政府公共性資源,促進相關專業人才的引進,以及對現代新型農民培育、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培育、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培育等,不斷提升自身農業生產水平的同時,徹底優化了農業產業當中的人員結構,為當地的農業生產提供了人力資源的有效保障。
農業經濟管理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復雜性,必須對各種綜合性因素進行衡量,在此基礎之上建立適合當地農業生產環境,以及市場特點的現代化農業經濟管理體系。對農業生產綜合管理體系的完善,必須革新當地農業產業管理者的觀念,改變發展農村生產力為唯一衡量標準的農村管理模式。建立綜合化、系統化的農業經濟發展衡量標準,將農業資源的應用,農業現代化技術的推廣,以及農業市場資源的開發和環境的保護,作為綜合的衡量標準,構建現代化農業經濟管理體系。
將綠色環保理念應用于農業生產實踐當中,不僅可以減少農村生態破壞,同時也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在過往的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往往將綠色環保的理念集中在相關環保技術的應用之上。實際上,在農村生產生活當中融入綠色環保的理念,可以將農村文化資源、旅游資源以及生態資源,充分應用到農村經濟的發展模式當中。利用農村優質的自然資源以及社會人文資源,結合當地農業的生產特點、人口構成特征及歷史文化元素,以文化與旅游為核心的農業生態產業發展,帶動其他經濟領域的發展形成規模化效應 。
專業化的現代農業經濟管理人才隊伍,以及充足的農業發展資金,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基礎。政府及社會公共管理機構,可以通過設立農業專項資金的方式,充分利用金融手段將有市場前景的農業生產技術,以及相關企業進行投資。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源,以及市場資金促進農業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農業經濟的管理模式,還應當將現代化的人力資源管理方式融入到農業產業的發展當中,建立農業專業人才儲備庫以及信息溝通平臺,將更加優質的農業資源,融入到農村產業的發展當中。
農村地區的農業經濟管理,不僅是一項具有高度復雜性的工程,同時也必須通過長期的實踐,才可能改變農村地區落后的農業經濟管理現狀。本文以濱州市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為研究基礎,提出了優化迭代我國農村地區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有效路徑,希望為我國農村地區的農業產業升級以及經濟管理提供有效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