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佳 ,劉 新 ,張 忠 *
(1.沈陽醫學院臨床教學實驗中心,遼寧 沈陽 110034;2.沈陽醫學院基礎醫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醫生是一個令人神往的職業。人們期待的醫生是敬重職業、追求理想、熱愛生命、關懷患者、樂于奉獻的人,這種近乎“神”的人是如何磨礪出來的?醫生之間、醫患之間、醫生與疾病之間的刻骨銘心的經歷,唱出的一曲曲感人、動人之歌,彰顯職業的神圣與崇高,書寫的是真誠和信任,沉淀出的是醫生與患者質樸的情懷。病原生物學課程僅僅是這美妙歌聲的一段序曲。
基礎醫學是醫生培養過程中的首要環節,可謂白衣戰袍上的第一粒扣子,如何夯實基礎,系好這第一粒扣子呢?人們常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建立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舍己忘我的信念,需要每一位醫務工作者思考與踐行。在2020年8月第三個中國醫師節之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廣大醫務工作者牢記黨和人民重托,義無反顧沖上疫情防控第一線,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頑強拼搏、日夜奮戰,為抗擊疫情付出了艱苦努力、作出了重大貢獻,彰顯了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贏得了黨和人民的高度評價”。黨中央的囑托、人民的期望,彰顯出仁心仁術、造福人民是醫務工作者的使命,然而仁心仁術不是喊口號或者簡單說教就可以做到的,需要經受意識形態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技能訓練以及心理磨練逐漸養成的。基礎醫學學科中病原生物學是距離病原體最近的學科,學生通過該課程學習,掌握常見病原體的特征和防治原則,成為科學抗疫的宣傳員和與病原體搏殺的戰斗者,因此,基礎醫學教師同樣肩負著培養未來醫生的重要責任。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國士”用于形容那些德才蓋世之人。在抗疫的最前沿,人們看到的是鐘南山、李蘭娟、王辰、張伯禮院士沉著、冷峻的面容和他們果斷采取的一項項有效防治措施,他們的言語中時刻體現出病原生物學特別是病毒學寬厚基礎,用行動守護的醫者誓言,詮釋著醫者的擔當,彰顯出“國士”的風范[1]。然而,“國士”的風骨豈是一朝一夕獲得的,一線所有抗疫的醫護人員沒有時間恐懼,沒有機會退縮,他們作為阻擊疫情的“白衣戰士”,都是從醫學生起,面對生命去歷練、專研,方可在戰時狀態下沖鋒陷陣、與時間賽跑,此刻的病原生物學可謂是最解渴的甘泉,所有人都在問病毒從哪里來?會到哪里去?我們能否獨善其身?醫護人員踐行著病原生物學中林林總總的知識點:洗手、消毒、無菌操作、病毒核酸檢測、疫苗研制及抗感染免疫,不僅要澄清與理順這些名詞,同時需要用生命體會其重難點,將其恰當應用于抗疫中,并用相關知識辨析謠言。也許此刻人們才真正體會到“書到用時方恨少”。所以,疫情或許給病原生物學“金課”建設提供了絕佳機遇。我們借勢發力,在授課中強調學習病原生物學不是單純記住諸多知識點,而是在知識點基礎上辨析病原體,甚至要穿上隔離服分離、鑒定病原體。我們培養的是以患者為中心、為實現健康中國而敢于挺身而出的中國醫生。他們心中裝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懷,面對突發重大疫情時,能夠臨危受命,沖往防疫最前線,敢于與病魔較量,他們是抗擊疫情的戰士,終將成為人民心中的“國士”。
在我國傳頌著“糖丸爺爺”的故事:“健康對于生命,猶如空氣對于飛鳥,有了空氣,鳥兒才能展翅飛翔。珍惜生命,愛護健康。”這是畢生從事脊髓灰質炎疫苗研制的顧方舟給世界、給他最愛的人民深情的寄語。他研制的口服預防脊髓灰質炎的疫苗糖丸,成為中國人的記憶。它不僅控制了中國的脊髓灰質炎流行,更讓千百萬兒童免于罹患小兒麻痹癥。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口服疫苗,用于防治脊髓灰質炎,改寫了病原生物學、傳染病學、兒科學教科書內容,得到了世界認可。“糖丸爺爺”顧方舟將一生奉獻給其所熱愛的事業,把職業做成了事業,讓人們看到了醫學事業的神圣與崇高,使人們對醫生更加敬仰[2]。
基礎醫學中有無數次動物實驗,當代醫學生常常對實驗動物表示特別好奇甚至憐愛,不忍心用動物進行實驗,甚至為其流淚并阻止實驗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比如在病原生物學實驗中,因小白鼠對肺炎球菌特別敏感,故有“小白鼠感染肺炎球菌”實驗,當小白鼠因肺炎死亡,教師要指導學生從中觀察肺炎的感染、發病過程、病原體鑒定及尸檢病理,在關愛生命的前提下完成動物實驗,踐行科赫法則的全過程,需要我們循循善誘地提示,善待為之犧牲的動物,以德化人,完成從憐愛小動物到與生命對話,錘煉仁心,不斷訓練,適應動物實驗過程并正確面對死亡。
伴隨病原生物學發展,其各個知識點中蘊含著無數科學家奉獻的精彩故事,如中國學者黃禎祥在20世紀30年代首創體外細胞培養流感病毒技術;湯飛凡教授對沙眼衣原體的鑒定;巴里·馬歇爾發現幽門螺桿菌與慢性胃病相關性,為證實研究的科學性以身試菌;還有為研究斑疹傷寒犧牲的立克次醫生。知識點中蘊含著無數獻身醫學的故事,需要我們在感動中傳授與踐行。從列文虎克發明顯微鏡的那一刻起,病原生物一直在與人類對峙,如曾經的鼠疫、出血熱、瘧疾、霍亂及流感流行。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能夠越來越有效地防治感染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給精講病原生物學教學內容提供了最佳機遇。從病原體特征、抗感染免疫及基因變異、消毒滅菌等方面對我們提出更高要求,使教學內容更精致,杜絕水課[3];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手段,師生一起融入課程建設中,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奠定防治和診斷感染性疾病的基礎,教師向學生學習微課、課件制作技術;學生不僅是做題,而是通過討論、分析題目,找出題目暗含的內容,促進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使學生能夠理解病原生物與人類的關系,并對常見感染的診斷和防治有基本認識。
病原生物學課程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是病原體的檢查與鑒定,這里有理論、有操作技術規范,也有心智鍛煉。比如,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使一些學生沒有碰過火,或者自幼接收的信息是用火危險,當需要每一名學生親自利用酒精燈動手完成滅菌等操作時,需訓練他們無菌操作技術。在細菌培養與生化實驗中,進行抗原或病原體核酸檢測,教師不僅要示范、指導學生觀察實驗過程及結果,在操作的同時也要傳遞生物安全信息、厲行節約以及如何規范準確地描述結果和提交報告,甚至一次性耗材的處理程序和保持實驗室環境整潔等習慣都在訓練范疇,經過這樣嚴格、規范的訓練方可培養出打得贏的“戰士”。即便背過的知識點記不完整了,平時訓練養成的無菌操作習慣也能夠成為個人素質。由此可見,從認識到行為,習慣雖然是下意識的小事,卻蘊含了足以改變命運的巨大能量。多一個好習慣,就多一份自信,就增加一次成功的機會。好習慣使人備受敬佩,壞習慣往往使人深陷泥潭。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有無數健康信息或醫學信息在網絡上傳播,我們要用知識辨析這些信息,辨其真偽。當禽流感出現時,有人散布不能吃炸雞腿的謠言,面對這些輿論我們適時開展教學平臺討論并發出學前思考題,學生把病原體抵抗力的知識點應用到現實生活中,頓時感覺微生物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可以將親身經歷與課程知識點結合起來,并順理成章解釋給身邊人。謠言止于智者,我們的學生要從背書答題轉身成為科普宣傳員[4]。
在基礎醫學教學中,教師的愿望是分享自己的專業所得,傳承基本醫學技術,讓學生能夠應用知識點解析疾病過程。開放實驗室和大創項目使師生能夠近距離接觸,是實現師生直接交流的良好渠道。每一次討論、匯報,每一個實驗操作的糾正,都踐行了教師的言傳身教,其行為意識對初入醫學門欄的學生產生了深刻影響,在師生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悟性得以開發。
在這場影響世界的重大公共衛生危機中,中國醫務工作者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以專業素養和人道主義精神贏得世界贊譽。抗疫的故事為我們實施醫學人文精神教育提供了大量素材,需要教師打磨素材、融合知識點,聚力于健康中國的國策,做到知識、能力、素質有機融合,訓練學生敢于面對復雜問題的勇氣,經過頭腦風暴,構建解決問題的思維,為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培訓合格的“戰士”,使他們在醫療一線有知識、有技術、有能力去書寫精誠大愛,盡顯英雄本色。以生命之名護佑人民健康,能夠成為抗擊疫情“火線上的中流砥柱”。
在大數據時代,知識內容更新快,需要教師與時俱進,不斷自我更新,同時將教學內容去繁從簡,精雕細琢知識點,發揮網絡時代資源優勢,指導學生辨析新知識、學習新技術、應用新技能完成學業。在專業基礎課程學習過程中,充分利用實驗室開放,促使學生腦洞大開,挖掘其潛能,使其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并拓展,鼓勵他們的創新思維、批判思維,以“挑戰度”問鼎“金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