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迪,齊翠萍,丁雪瑩,岳新新,魏秀紅
(濰坊醫學院護理學院,山東 濰坊 261053)
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行業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護理學也逐漸趨向專科化發展。因此,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于2010年批準設立護理碩士專業學位,2011年28所高等院校首次招收護理專業學位研究生(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以下簡稱專業型碩士)[1]。相較于學術型碩士,這一政策的提出,標志著我國護理人才培養模式逐步由培養學術型人才向培養應用型人才轉變。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該文件提倡連接人才培養與職業需求,建立相互銜接的人才培養體系[2]。臨床醫學專業于2015年起率先進行了改革,將專業型碩士的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并,簡稱“雙軌合一”[3],為專業學位教育與職業資格并軌培養提供借鑒意義。護理專業型碩士和專科護士作為專科護理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在培養目標、臨床實踐、核心能力、培養方向等方面存在諸多共性,都是培養專科性、專業化、高水平的護理人才,促進護理事業的發展。穆欣等[4]、張小林等[5]對護理專業型碩士與專科護士的并軌培養進行了可行性的探討分析,并一致認為二者的有機結合存在可行性。李桃等[6]對護理專業型碩士與專科護士并軌培養模式進行實踐研究,并得出并軌教學模式有助于護理專業型碩士臨床實踐能力的提高,促進培養目標的實現。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護理專業型碩士定位為“高層次、應用型、專科型”的護理專業人才,并從政治思想素質、職業道德素養、專業理論知識、臨床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科研教學能力方面做出要求[7]。這一培養目標是針對全體護理專業型碩士提出的,相對比較寬泛,尚未細致深入到具體的某一專科領域。研究方向是響應專科型護理人才培養的一大設置。但是在研究生入學考試填報志愿時,部分院校并不區分研究方向[8],而是以臨床護理方向統稱,研究生研究方向的確定主要依附于導師的研究領域,護理教育、護理管理、社區護理、老年護理、臨床護理是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傷口造口護理、腫瘤護理、臨終護理、靜脈穿刺護理、血液凈化護理等研究領域相對較少。我國護理專業型碩士的課程設置缺少自身專業發展特色,與學術型碩士的課程設置并無明顯區分[9],主要包括公共課(英語、政治)、選修課(醫學科研設計、SPSS技術)、專業基礎課(醫學統計學、循證護理學、護理理論)、專業課(高級護理實踐、護理管理)[10];各院校在課程內容、時長等方面也存在差異。臨床實踐能力是專業型碩士需要具備的核心能力之一[11],但各院校臨床實踐時間不一,實踐科室缺乏科學安排;此外,還存在臨床導師缺乏科研能力、高負荷工作減少帶教時長等問題。
專科護士的概念由美國率先提出[12],是指具有碩士學位在某一專科領域具有較高護理水平的注冊護士[13]。目前在歐美及日本等國家發展較為成熟,為專科護理發展做出重要貢獻。而我國專科護士培養起步較晚,2005年發布的《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05—2010年)》首次提出培養ICU、急診、腫瘤等5個重點領域的專業護理人才[12]。在《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指出為適應人才市場需求和專業發展特色,要促進護理專業專科化,擴大專科護士隊伍,推動護理事業向專業化和精細化發展[14]。在引入之初,由于我國護理人力資源缺乏,護理人員整體學歷水平偏低,所以原衛生部頒布的專科護士準入標準也相對較低,僅要求具備2年以上臨床護理工作經驗的注冊護士即可。2009年對培訓對象的學歷提出要求,即具有大專及以上護理專業學歷。目前我國專科護士的認證系統并不完善[15],僅是由中華護理學會等組織或是由各省市在完成培訓考核后頒發結業證書,缺乏國家性的標準和科學的再認證程序,使其一勞永逸。專科護士在執業資格認證通過后,重新回到臨床護理工作崗位,大多數承擔著責任組長和帶教教師的職責,甚至和其他護士一樣仍然從事著一般護理工作,或者從事護理管理工作[16],致使其無法發揮專科護士的作用,從而削弱了護士參與專科護士培訓的積極性,阻礙了專科護理的發展。
在美國,專科護士同專業型碩士一致,都從疾病護理、健康促進、科研、教育、管理等方面凝集,專業型碩士的培養是專科護士發展的一個途徑,兩者構成一種有效銜接。而我國,國務院學委會從思想道德、理論知識、臨床實踐、思維邏輯、科研水平、教學能力等方面對護理專業型碩士提出了要求,是高級實踐護士的“初步模型”;而專科護士的培養主要聚焦于專科護理知識和實踐技能,將其定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兩者在銜接中出現了錯節,并且國務院學委會只是從整體水平上概述了專業型碩士的培養目標,但對各專科方向的培養目標并沒有進行詳述。
王慧慧等[17]研究發現,2018年招收護理專業型碩士的87所院校中,僅有64所大學區分了招生的專業方向,主要集中于專科護理、臨床護理、護理管理。專科護理方向位于前3位的專業方向為老年護理、重癥護理、慢性病管理,但是在糖尿病護理、靜脈輸液護理、傷口造口護理、疼痛護理等專業方向設置較少。專業方向的劃分泛而不精,不能體現專科化的特點。目前專科護理領域設置相對比較混亂,按照臨床科室分類出現了ICU專科護理、心臟內科專科護理、呼吸科專科護理等;按照技術劃分出現了PICC專科護理、麻醉專科護理、疼痛專科護理等。而專科護士的類別也根據領域設置的不同而不同,主要集中在急診、ICU、腫瘤護理、PICC等[18]。
我國護理專業型碩士的課程設置主要為公共必修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英語、自然辯證法、醫學統計學)、專業必修課(高級護理實踐、循證護理學、護理管理、護理理論)、選修課(各院校選修課程設置略有差別,學生根據科研需求選擇課程),并沒有涉及專科方向的理論課程和實踐培訓,缺乏專業特色和科學的課程體系。《專科護理領域護士培訓大綱》指出國內專科護士培訓課程應包括必修課程、核心課程和專科課程,但對具體的課程科目并未做要求,由各培訓機構自行制定[19]。在梁姍姍等[20]構建的PICC專科護士核心能力培養課程體系中發現,專科護士的培訓課程是以PICC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為重點,以相關醫學基礎課程為輔展開,科研、教育等相關知識涉及尚淺。
目前我國專科護士的準入要求為注冊護士,且有3年專科工作經驗。相反,大多數專業型碩士是應屆畢業生,雖通過了護士執業資格考試,但就讀期間未完成執業注冊,也缺乏專科工作經驗。專業型碩士在就讀期間需進行臨床實踐,各院校根據培養目標制訂的臨床實踐時間多為18~24個月,實踐科室圍繞學生專業研究方向而展開,實行雙導師負責制(院校導師+醫院導師)。但由于臨床帶教教師水平參差不齊、臨床工作繁忙、專業型碩士教育體系不成熟導致了研究生核心能力培養的差距[21]。因此,專業型碩士培養并不能成為專科護士的培養路徑。
護理專業型碩士和專科護士培養作為職業教育的兩種不同形式,其目的都是為專科護理發展輸送人才,在本質上,兩者目標相通。各院校應在國務院學委會提出的總體目標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發展經驗,細化培養目標,與各專項所需的臨床護理人才要求相吻合。而專科護士的培養也不僅限于理論和操作技能的培訓,可以通過加強科研、教育方面的學習,運用循證護理的知識發現、解決目前臨床工作中現存或潛在的問題。明確培養目標,加強兩者協同性,建立有效銜接,有助于實現專業學位教育與職業資格并軌培養。
目前各院校專業方向設置過于籠統,與臨床專科護士崗位人才需求不匹配,院校培養的專業型碩士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導致人才資源的浪費。細化研究方向,適應崗位需求,滿足行業發展,與專科護士建立統一的專科領域范圍,減少物資、財力、人員的浪費。
陳語等[22]在構建的護理專業型碩士核心能力指標體系中指出,臨床實踐能力、臨床科研能力、臨床教育能力、護理管理能力、專業發展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人文心理素養是專業型碩士必備的核心能力,其中臨床實踐能力位居首位。各院校應建立基于核心能力的科學培養體系,完善課程設置,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形成具有自身專業特色的人才培養基地。相互銜接的培養目標之下,專科護士與護理專業型碩士的課程設置有相通之處。以彌補專業型碩士在臨床實踐能力和管理能力上的不足,專科護士科研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實現專科人才的多元化發展。
護理專業型碩士和專科護士作為專科化護理人才培養的兩個主要方向,兩者并軌培養將避免時間、資金、人力資源的浪費,因此,搭建銜接的橋梁成為必要條件。提高專科護士申請的學歷要求,逐步將碩士學位作為專科護士職業資格培養的準入門檻,從而提升護理服務水平[23];同時加強專業型碩士在讀期間專科護理理論與實踐的學習,延長臨床實踐時間,嘗試把臨床實踐作為日后專業型碩士申請專科護士的工作經歷、時間要求,畢業時通過專業資格考試者可予以專業崗位資格。
護理專業型碩士與專科護士并軌培養是專科化護理發展的必然趨勢,發現并處理好二者的異質性尤為重要。通過加強院校、醫院、政府的溝通合作,加快專科化護理進程,為中國衛生事業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