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玲玲,李 寧
(1.山東省濟寧衛生學校,山東 濟寧 272000;2.濟寧醫學院,山東 濟寧 272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1]2020年11月26日,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動中醫藥教育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大力發展中醫藥職業教育,支持打造一批高水平專業化中醫藥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和中醫藥技術技能人才培訓示范基地,支持中醫藥職業院校培養中醫藥健康服務技術技能人員。職業教育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培養技能型專業技術人才的重任,而辦好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指導下,結合中醫護理課程是傳授中醫藥知識的載體之一及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重要作用,為使職校生更好地學習中醫護理知識,開展中醫護理課程“一體六化”教學模式改革與探索,適應行業、市場發展要求,提高技能型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一體六化”教學模式即以學生為主體、教學內容重點化、教學資源信息化、教學過程職業化、校企合作協同化、產教融合深度化、評價方式多元化。
中醫護理課程內容涵蓋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針灸學等多門課程知識和技能,是護理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程。課程涉及學科多、層次性強,內容相對抽象、枯燥,專業術語較難理解和記憶,由理論到技能的系統掌握和應用有一定的難度。如中醫藏象之“心”,注重功能的描述(“心藏神”),難以物化,而非解剖學里面的可以用形態、結構來描述的“心”(心略呈圓錐形);中醫藏象之脾的功能為運化水谷、水液,相當于消化系統的功能,但現代醫學描述的脾是免疫器官。同時,中醫護理課程內容還在護士資格證考試中占有一定比例。因此,中醫護理課程的教學質量不僅關系到職校生的學習成績,還代表著對中醫藥文化的內化程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力度。為提高教學質量,迫切需要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形式。
1.2.1 教學方法單一 中醫理論源于古代漢民族的哲學思想,擅長哲學思維,注重宏觀觀察、整體研究,強調功能聯系,但知識點物化程度低,而且中醫護理課程內容層次性較強,教師水平不一,造成教學方法單一。結合職校生的生源特點,學起來更加晦澀難懂。借助“一體六化”教學模式教學資源信息化平臺,不僅可以提升教學品質,還可以探求多種教學方法。
1.2.2 課堂講授占比偏多 職業院校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自控能力相對不足,但是其參與意識和表達意愿強[2]。傳統教學模式中,由于教學任務較重,為了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大部分課堂時間是以知識講授為主,大多是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在講臺下安安靜靜地聽,說教色彩較重,形成教師“一言堂”式課堂,學生參與和表達的機會較少,主體地位難以保證。
1.2.3 職業化特點彰顯不夠 職業教育的職業屬性要求職業教育的教學過程應盡可能與今后的工作過程具有一致性,因而這一整合將“強迫”學習過程依照職業的工作過程展開,以便習得完整的職業行動能力[3]。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學大多以應試為目的,為了應付期末考試,大部分學生臨時突擊學習,通過短時記憶提高考試通過率;有的教師的教也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通過期末考試,沒有很好地依照職業的工作過程展開。理論知識的實踐主要是以案例分析為主,缺乏與職業崗位需求的對接,偏離了以培養時代所需的職業技能型人才為導向的大方向,導致理論與實踐脫離,職業化特點彰顯不夠。2019年初,國務院發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并從4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舉措,產教融合作為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邏輯主線愈發清晰[4],職業院校職業屬性和職業化特點的彰顯得到有力保障。
(1)以學生為主體。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增加學生“上臺表演”的機會,拓寬學生學習渠道,強調學生的主體性發展,調動學生獲取知識的主動性,真正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人、課堂的指導者。(2)教學內容重點化。科學剖析教學內容,融入思政元素,突出重難點內容和思政元素的時代性,創新教學設計,增強教學互動,大力弘揚中醫藥傳統文化,提高課堂教學質量。(3)教學資源信息化。將信息化資源如虛擬仿真、微課等融入課堂中,充分、合理地運用網絡資源、網絡技術,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營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改變傳統教學環境,提高課堂教學效果。(4)教學過程職業化。運用現代教育理論、現代教學手段和多種教學方法,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結合實際工作情景,讓學生在討論、模擬中醫護理服務的過程中,完成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5)校企合作協同化。增加校企溝通,完善學校企業協同育人機制,推進產學研一體化進程,安排學生到醫院等相關行業見習、實習,形成理論與實踐、線上與線下、教育與崗位、學習與工作、學校與企業結對學習模式,真正做到“做中學、學中做”“對崗教、對崗練”,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6)產教融合深度化。深化產教融合,通過從簡單的融入到深度的融合,專業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課程內容對接臨床實踐、生活實踐,真正體現教、學、做的“三位一體”。(7)評價方式多元化。采取多元化、過程化評價模式,堅持多元化、過程化評價理念,構建多元化、過程化考核評價體系,客觀、多維度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教學效果。
2.2.1 理論實踐一體“一體六化”教學模式在重視理論學習的同時,突出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教學過程職業化、校企合作協同化、產教融合深度化3個角度來實現理中有實、實中有理的理實一體,符合職校生好奇心重、動手能力強的特點,順應職業院校職業化屬性,彰顯了實踐育人教育理念。
2.2.2 校企合作聯動 中醫護理課程作為護理專業的一門專業課,具有衛生和職業教育雙重身份。醫衛類職業院校的校企合作主要是指學校拋棄“閉門造車”的辦學理念,與醫療衛生等相關機構,在“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總體思想指導下,雙方利用各自資源,共同參與,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臨床實踐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校企合作是現代職業教育的根本屬性,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也是發達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功經驗[5]。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彌補教學內容、教學設備、專業教師技能水平遜于臨床一線的不足,學生可以利用先進的設備、醫院場地等資源,提升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教師可以利用校企雙方人員的互動交流來彌補專業技能短板;另一方面,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新型醫療服務需求逐漸凸顯,校企合作可以緊跟行業發展潮流,使教學更貼近職業崗位需求。
2.2.3 師生翻轉互動 翻轉主要是指學生的學習方式[6]。師生翻轉互動主要是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翻轉,由傳統教學模式下圍繞“教師如何教”轉向“學生如何學”,教師由“知識灌輸者”轉為“課堂領航者”,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收者”轉為“知識的主動探究者”。這一“翻轉”正符合職校生自我意識強、自控力差的特點,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
2.2.4 線上線下融合 將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平臺相結合,整合各自優勢資源,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利用網絡教學平臺,設計視頻、課件、習題等多種數字化知識模塊,以適應職校生生源多樣、層次不同的特點,滿足學生的自主性、多樣性、個性化學習需求。但是,線上教學的知識點多是碎片化的,還需要線下課堂教學的系統整合,同時又不偏離教學目標,且教師既能根據學生反饋,破解難點,梳理要點,又能實時掌控教學活動進度。因此,線上線下教學的深度融合、良性互動、優勢互補,可以有效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2.3.1 資源優勢“一體六化”教學模式是結合線下、線上教學各自優點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師借助備課教案、黑板、實訓設施等工具可以實時掌握教學進度、教學內容銜接性,及時反饋學生遇到的問題以做出教學調整。利用互聯網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的特點,教師借助互聯網將課前導學、教學課件、微課視頻、目標測試題、重難點解析、課后作業、知識更新等上傳至教學平臺,學生在線完成課前導學、目標測試、課后作業等。教師根據學生反饋,適時調整教學策略。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增加了師生互動機會,還打破了時空界限,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可以隨時隨地答疑解惑。
2.3.2 平臺優勢 線上教學一般需要借助網絡教學平臺,如對分易、智慧樹、希沃等。這些平臺在激烈的互聯網競爭中,積聚各自優勢,具有監督考勤到位、師生交流互動性強、課堂活動豐富、實時個性點評、更新快、隨機點名、隨機分組等特點。不僅可以加強師生之間溝通,還可以根據學生線上表現的大數據,獲取整體性和典型性學習情況,同時對個別學生的粗心大意等典型情況進行分析,幫助教師及時發現問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3.3 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對接 以崗位需求為導向,以就業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滿足個性化培養需求的條件下,通過三結合一加強(工作與學習結合、教育與崗位結合、學校與企業結合,加強實踐教學)的教學方式,培養符合產業標準的專業技能型人才,真正實現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無縫對接。
2.3.4 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 在“健康中國”戰略指引下,為滿足醫藥行業的轉型升級對職業標準提出的新要求,將職業標準融入課程標準、課程內容的教學設計和課堂實施中,做到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的零距離對接。
教師是學生之舟、教學之舵。教師的信息化和業務水平的高低是提高教學效率、實施“一體六化”教學模式的關鍵。課程主講教師負責課程課件、視頻制作、教學設計、數字化資源上傳、平臺建設等工作,本著“三好教師”(信息化素養好、業務水平好、師生互動好)造就“三好學生”(理論學得好、實踐練得好、臨床用得好)的理念努力成為引領學生職業成長的好舵手。以“一提升二借鑒三轉變”的方式助推教師向“三好教師”靠近,增強教學團隊的戰斗力,打好“三好學生”攻堅戰。“一提升”即通過培訓學習、自我提高等方式,不斷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以豐富數字化教學資源,構建和優化教學平臺。“二借鑒”即校內、校外借鑒,在校內跨學科跨專業互相聽課評課,交流、借鑒教學經驗,學其優點,棄其不足,互相提高業務水平。在校外,通過國家級、省級培訓學習、跟崗訪學等方式擴寬業務水平提升渠道。“三轉變”即轉變教育觀念、轉變師生關系、轉變課堂師生角色,教師轉變以往灌輸式教學方法、控制式課堂管理方式,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由被動地位轉變為主動地位,體現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實現教育觀念的轉變。轉變傳統教學中“教師高高在上講,學生乖乖在下聽”的課堂教學方式,建立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教師面帶微笑、學生聚精會神、敞開心扉,師生教學相長;教師由“教”轉變為“導”,學生由“接受”轉變為“自學”,教學由“傳授知識”轉變為“傳授獲取知識的方法”,師生協同完成課堂教學,實現課堂師生角色的轉變。
順應經濟社會職業發展趨勢,以職業崗位需求為依托,借助信息化時代自媒體便捷、迅速的信息傳輸特點,教學中在以思政引領、傳統文化引領、職業理念引領、產教引領、校企合作引領形成的“五引領”的指導下,認真剖析教學內容、挖掘并融入思政元素、創新教學設計、數字化教學資源、易化難點、細化重點、對接實踐,引導學生學習時“一看二聽三回頭”,“一看”即看學習目標,掌握學習要領、提高學習能力、熟練技能操作、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二聽”即聽重點、聽難點,夯實理論、熟練實踐;“三回頭”即回顧前一次知識點、回顧相關知識點、回顧相關案例;構建教育與崗位結對、理論與實踐結對、工作與學習結對、線上與線下結對、學校與企業結對“五結對”教學方式。形成課堂教學、線上導學、課外拓展三線連接;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的有機融合,真正實現教學內容重點化、教學資源信息化、教學過程職業化、校企合作協同化。
“一體六化”教學模式由課堂教學、線上教學、實踐教學三大模塊組成。教學評價注重這三大模塊的過程化考核和教師評學、學生評教的雙向同步反饋,實現教學評價的多元化、多維度、多方向,旨在促進教與學的雙向高質量提升。課程總成績=課堂教學30%+線上教學40%+實踐教學30%。課堂教學成績=課堂考勤10%+課堂表現10%+課后作業(包括對本次課教師的教學評價,主要描述不足之處)10%+期中測試20%+期末測試50%,其中課堂表現成績=回答提問之師評40%+小組討論之互評30%+獨立學習之自評30%。線上教學成績=線上教學活動參與度30%+線上課堂目標測試30%+課后搜集、解析、上傳相關案例、圖片等(包括對本次線上教學評價,主要描述不足之處)40%。實踐教學成績=校內實踐課成績50%+校外實踐成績50%,其中校內實踐課成績=校內實踐課出勤率20%+校內技能測試50%+校內實踐報告(包括對本次實踐課教師的教學評價,主要描述不足之處)30%;校外實踐成績=臨床實踐成績(臨床帶教教師根據臨床表現打分)40%+生活實踐成績(如穴位按摩、間接灸,拍攝生活實踐視頻上傳平臺,教師評判)40%+校外實踐報告(包括對臨床帶教教師的教學評價,主要描述不足之處)20%。完善的教學評價考核體系,是保障“一體六化”教學模式高質量順利實施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