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龍,饒朗毓,崔秀吉,尹飛飛,牛莉娜,李麗花,呂 剛
(海南醫學院,海南 ???571199)
赤道兩側南北緯23°26’之間的區域一般被稱為熱帶地區,而毗鄰熱帶地區兩側南北緯35°的地帶為亞熱帶。熱帶區域約占環球總面積的2/5,人口約占全世界人口的1/3,有地域廣、人口多、經濟相對落后等特點[1]。我國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主要包括:海南、廣東、廣西、浙江、福建、臺灣以及江蘇南部、云南南部和西南海拔1 500 m 以下的谷地(包括藏南部分地區)[2]。廣義上講高發于熱帶地區的疾病統稱熱帶病,狹義上的熱帶病則指在熱帶地區多發的和常見的傳染病和寄生蟲病[3]。
據相關文獻報道,我國有著數千年的熱帶病史[4-5],曾經十分嚴重,特別是占國土面積1/4 的東部、南部居住著全國80%的人口,生活在諸多熱帶病的陰影之下。幾十年來,我國在熱帶病的防治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6],但是同時也出現一些新的傳染病和機會致病寄生蟲,逐漸成為國家重視的公共衛生安全事件,如艾滋病在我國蔓延情況有上升趨勢;結核分枝桿菌的感染和發病仍得不到有效控制甚至有所上升;在南方蟲媒病毒的感染(如登革熱、乙腦等)和立克次體感染(如斑疹傷寒、恙蟲病等)時常會有發生;腹瀉病及食源性寄生蟲病依然在傳播[7]。
熱帶醫學是一門研究主要發生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的常見感染性疾病以及少量熱帶地區所特有的非感染性疾病診治、防控的綜合性學科[8]。按照學科具體功能,又可分為熱帶病學和熱帶公共衛生學[1]。熱帶病及熱帶病原是諸多歷史悠久且長時間不被重視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的總稱。這些疾病都流行了千年,危害嚴重,曾經流行于世界上的每個角落。但是,現在僅局限于極端貧困的地區,大約90%的流行都發生在生活水平人均每人每天不足1.25 美元或以下的地區。同時,這些疾病又被媒體、社會公眾、制藥商以及很多社會機構和政府機構所忽視。因此,它們也就有了一個共同的名稱,稱為被忽視的熱帶?。∟TDs)。
1.2.1 某些熱帶病會導致畸形和不同程度的傷害 首先,致畸致殘。這種畸形和殘缺往往是不可逆轉的,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肢體損害和不同程度的眼部損害。其次,臟器損害和功能障礙。有的還會威脅生殖系統,給患者帶來伴隨終身的器官組織的功能損害。有些熱帶病還會阻礙兒童的生長發育,導致兒童智力發育及認知障礙甚至可能造成生理缺陷,容易使患者受社會歧視。同時,還可能增加感染其他傳染病的機會,加重病情及誘發癌變的可能。
1.2.2 熱帶病中寄生蟲病的危害 世界衛生組織認定在17 種類熱帶病之中,有11 種類為寄生蟲病。分別為:(1)蠕蟲類:麥地那龍線蟲病、盤尾絲蟲病、淋巴絲蟲病、血吸蟲病、土源性線蟲病;(2)原蟲類:非洲錐蟲病、恰加斯病、利什曼??;(3)其他種類:囊蟲病、包蟲病、食源性吸蟲病。寄生蟲感染人類往往是在不經意間,或飲用被污染的水,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尤其是未煮熟的肉類,或通過蚊蟲叮咬,所以,我們一定要進行熱帶病相關知識的教育,這樣才能在工作生活中做到小心謹慎,注意飲食,多防蚊蟲,從而避免熱帶病的傳染。
本課程的開設主要是針對熱帶病原的發現,從人文的角度和科普的角度進行授課,讓學生對熱帶病原及熱帶病有更多的了解,有利于熱帶病的防治。同時,在熱帶病原的發現過程中,涌現出了大批的科學家,從這些科學家的貢獻和付出中讓學生了解醫學研究的不易,使學生逐漸養成刻苦鉆研、吃苦耐勞及為醫學奉獻的精神。同時,課程立足海南,結合現實需要,依據現代教育學、熱帶醫學科學等理論,通過在全校范圍內開設熱帶病原及熱帶病發展簡史的選修課程,主要給學生普及熱帶病預防知識,使廣大師生了解熱帶醫學基礎知識,并將這些知識帶給家人和周圍的朋友,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有防范意識。同時,構建熱帶醫學課程教學體系,體現熱帶醫學辦學特色。在此課程基礎上,還編寫《熱帶病原及熱帶病發展簡史》教材,除了供學生使用,還可以面向社會,作為科普書籍給人們普及熱帶病知識,進一步為海南省熱帶病防治貢獻力量。
2.2.1 編寫教學大綱 課程以理論課為主,適用于醫學或非醫學專業。課程可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幾類熱帶病,如結核病。要求學生掌握結核分枝桿菌的發現,結核病的傳染源、傳播途徑、致病特點、易感人群及防治原則,熟悉結核病的疫情現狀(包括國內外),結核分枝桿菌的耐藥性研究。同時,課程應帶有一定的科普性質,深入淺出,區別于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如重點講述結核分枝桿菌的發現及其流行病學,避免課程難度設置過大,難點過多也會導致學生失去對課程的興趣。
2.2.2 課程內容 課程包括熱帶病概述和常見的熱帶病。如江南民眾口中的“吊腳痧”———霍亂,需要學生掌握其傳染源、傳播途徑、致病特點、易感人群及防治原則,然后分析霍亂的疫情現狀,了解霍亂弧菌的發現。另如“喪尸”病毒——埃博拉,給學生講述埃博拉大流行歷史,如何發現埃博拉病毒及埃博拉的疫情現狀,還有病毒性傳染病等重要熱帶病也將一一講述。
2.2.3 實施方案及學時設置 課程主要采取線下上課為主,線上平臺為輔,主要推送有關的科普性文章。線下上課模式教師所使用的PPT 應注重科普性,盡可能從案例出發,吸引學生注意力,設置互動環節,重點介紹其流行病學內容以及防治措施。
教學方法盡量采用案例分析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互動式教學、合作學習等多種形式,身為教師,不能只講授PPT上的知識,要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及生活中,自主地思考、自學、討論,聯系生活實際,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注意傳統教育和多媒體教育的結合,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多媒體教育在教學實踐中必不可少,制作出集圖、文、聲于一體的高質量課件,可以在小程序或App 上公布作業或課堂練習,并在課堂相互講解,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和分析判斷能力。精品課程網頁發布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實訓指導資料等也方便了學生的學習。學時設置21 學時,設定為7 次課程,分別為熱帶病概論、重要的幾種熱帶病、熱帶病總論。這樣總—分—總的形式邏輯清晰,學生容易理解。
2.2.4 考核方式及學生要求 由期末考試(60%)與平時分(40%)構成期末總評成績,平時分主要為平時作業分和考勤分,期末以統一考試方式進行。本課程適用于臨床、檢驗、兒科學、精神病學、護理、生物技術、影像、藥學、中藥學、營銷、中西醫、中醫、針推、康復、勞保等專業,所有學生均可選修。
2.2.5 教材建設 將教師的講義進行整合匯總,組織編寫《熱帶病原及熱帶病發展簡史》。教材不僅可以學生使用,還可以作為科普書籍面向社會發行。
2.2.6 教師隊伍建設 目前帶教教師均從事醫學微生物學的教學及科研工作,對熱帶病原有較深的認識,掌握一定的熱帶醫學知識,有一定教學經驗,熟悉課程的實施方法和步驟。近年研究的主要方向為病原生物學,有較為豐富的病原學檢測鑒定工作經驗,對熱帶病原學的了解較深。
2.2.7 課程評價體系的建立 建立熱帶病原及熱帶病發展簡史合理的課程質量檢測體系,建設中逐步形成學生評教、教研室評教、二級院系督導評教和校級督導評教的四級評價體系。
本課程已在2018—2019 學年第2 學期開始進行第一輪授課,共59 人選修該課程,從考試結果來看,學生掌握情況良好,有一定的衛生防范意識,對于線上平臺有一定的建設,主要使用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相關文章。在課程切入角度上我們發現學生對于案例十分感興趣,尤其是采用他們所熟知的人物,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課堂積極性也很高。為了體現課程的特色,重點還應該從人文和科普的角度進行教學。
作為選修課,該課程理論知識豐富,不過并沒有設計實驗課,故在授課過程中,還應該聯系醫學基礎課程實驗部分的內容進行授課。另外,還需要繼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原有師資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師資隊伍建設,吸收更多經驗豐富、授課水平高的教師進入師資隊伍,補充師資力量,促進課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