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萌 黃文武
(湖南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82)
身體是體育與舞蹈的載體、同樣也是人類思想與靈魂的載體。在身體的社會學和文化研究中,慣以將身體看作為充滿象征意義的符號系統。身體的狀態和動作在人類的日常交流中發揮著信息傳遞和語言交流的重要職能。人類獨有的身體動作不僅是表現自己行為的一種語言、文字,同樣是一種文化符號,是文化的產物。拉丁舞的本體即身體,由各種形態的舞蹈身體語言組成,包含有身體的狀態、姿勢、表情和身體在運動中呈現的對于空間、時間、重力的態度,是人體藝術化外在表現下的內心生命和心理活動,承載著漫長的文化變遷與沉淀。而符號作為文化的載體,在許多文化研究中,學者們也慣使用符號學,作為方法論試探尋事物現象背后的文化內涵與意義。在舞蹈中亦是如此,所有的意義都需要符號的參與,否則將無法解釋舞蹈意義的緣由與根據。拉丁舞經過幾百年的演變和發展,目前已成為一項兼具藝術性和競技性的體育項目,具有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表達形式,各舞種主題明確,具有鮮明的拉丁美洲風格。把拉丁舞具有標志性身體語言與其他的體育項目及舞種明確區分,我們將其冠之于鮮明的身體符號。
在符號學理論范疇中,對于符號的分類方式有很多,索緒爾符號學理論中認為符號是一種能指與所指的二元關系?!澳苤浮笔欠柕谋磉_面(顯性),“所指”是符號的內容面(隱形)。符號給予了事物所象征的意義,是一種傳遞信息的載體。結合拉丁舞的項目屬性,從“身體”出發,我們可將拉丁舞身體語言的表現形式作為拉丁舞身體符號要素構建的依據。因此,在本研究中我們拉丁舞身體符號中的能指是“身體的外在表現形式”,所指可理解為一種與之相關的現實事物和情感狀態。
拉丁舞的胯部動律是其區別于其他運動或者舞種的重要標志,在拉丁舞的鼓點音樂下,使骨盆有規律的進行立體的環狀運動,動作配合鼓點,從而用身體動作創造出打擊樂的韻律美。在拉丁舞中不同舞種的運動規律是不一樣的,例如,倫巴是呈“八字”型的慢轉胯,恰恰舞則是快轉胯,斗牛舞則是講究胯部的“保持”,每一舞種均具有其特有規律的動律性,這也是競技拉丁舞的核心技術之一,可將胯部動律(Hip action)主要分為三類:Pendulum(鐘擺)、Twist(擰轉)、Rotation(旋轉),許多胯部動律都需要協調配合以上技術完成,復雜的舞步配合其胯部的動律才是真正的拉丁舞。動作的原點揭示人的欲望,既構成動作的支撐點,又是動作生發的最初動機和最終歸宿?;貧w拉丁舞身體動作的“原點”,便不難發現拉丁舞的始源與精神所在。林瓊(2019)在其研究中表明:“所有拉丁舞舞種便都以腰胯部規律性的正弦曲線運動為原點,呈現出非洲黑人悲歡馳縱的精神世界”。追溯歷史,自15世紀開始,新航路的開辟,便開始了長達300年的黑奴貿易,歐洲殖民者將非洲的黑人販賣到美洲充當奴隸,于是大量的非洲黑人就這么來到了美洲,長期的壓迫,對生存的渴望致使在肉體的狂歡中涌動著強烈的生命意識,尤其是用胯部和腹部的擺動來宣泄他們的隱忍、憤懣和絕望。例如,倫巴舞,又稱其為“古巴倫巴”,胯部動律講究連綿柔和。16世紀,古巴有許多貧窮的黑人奴隸被殖民主義販賣至此勞作,經常將物品頂在頭上行走,為保持身體的平衡和穩定,移動的時候為轉換重心和調整步伐,胯部需向兩側扭動來維持平衡,倫巴舞的胯部動律的原型便由此衍化而來。步伐每次的“放重心”和“擠壓地板”都傳達著自己的感受和斗爭,抒發一種對困難的隱忍和悲憤。再如,桑巴舞胯部的bounce(彈動),不管多么熱情搖曳,身體動作的根源均始于腳—骨盆—身體中段的力量傳導和擠壓,bounce的每一次屈膝擠壓地板—地方反作用力傳導至大腿使骨盆產生一種向上、向前的動作形態,就是典型的一種“生活壓迫—身心反抗”的體現。在同背景下衍生出的非洲舞蹈也具有此特點,扭擺胯部,通過身體作為中介表達內心對現實困境的復雜情感。
手和腳作為身體的“神經末梢”,在拉丁舞的技術動作通常被定義為我們“身體的延伸”和“力量的延續”,用來營造出一種“空間的擴張感”。拉丁舞深受黑人民間文化和土著文化影響,因民族性格、心理、歷史、環境、宗教信仰之不同,在動作表征上與我國的民族民間舞有很大的差異,拉丁舞“力量”源自于同地板與身體的反作用力,講究力量的“對抗”,例如,每次轉移身體重心是腳掌內側應給地板向下的壓力,而足弓卻要向上延展;胯往后轉時,腳跟則需往前轉;肩膀向后時,手則需要往前延伸;胳膊往上打時,手腕需要向下壓但同時手指應該往上翹,等等。這都與我國許多民族舞舞蹈中的“一順邊”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后期隨著拉丁舞在西方歐洲國家的流行和發展,拉丁舞也受芭蕾舞的影響,更趨于規范化。開始對于腳型腳法以及上身姿態進行技術的吸收和整理,芭蕾源于宮廷,而拉丁源于民間,前者具有基督教的“十字架”精神。橫著展現是對大自然的身體交流,縱者是對天國“神”的對話,以美好的神話故事反向揭露當時社會的艱苦和不平等,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歷史環境的改變,拉丁舞的身體符號被賦予更豐富的內涵,在身體符號中也可以看到歷史的傳承與選擇,具有復雜的社會印記。在競技場域下,拉丁舞者進行同場競技,舞者們張揚的手部動作和強調空間流動感的步伐編排在現實中是提高競賽致勝率的影響因素,展現的是西方體育精神中競爭和超越。而在歷史的當下展現的則是現實故鄉被侵略時內心對于土地強大的征服欲和渴望。
達爾文曾在《人與動物的情感》指出“借助語言交流的能力在人類發展史上極為重要。而言語的能力卻大大受到顏面及身體上的表情動作的影響”。有句俗話叫“面由心生”。可見,面部表情是一個人情緒最直接的外在表現,也是傳遞情緒的一個重要方式。在現實生活中,談及拉丁舞的表情,最多的形容詞是“夸張”。而此種“夸張”是在完成特定技術動作中為傳達某種內心情感而“自然”產生的,拉丁舞的每個舞種文化背景的差異所體現出來舞蹈特性不同,所塑造的人物屬性不同,面部表情的展示也會有所不同,例如,牛仔舞原為美國西部牛仔跳的一種踢踏舞,代表著人們在戰爭時期及時行樂的高漲情緒,所以在面部表情體現是詼諧與俏皮,而不應該為而是沉重和悲傷。斗牛舞中心無旁騖,只是通過音樂和動作而有著情緒的起伏,或溫柔纏綿、歡快雀躍、恨入骨髓、趾高氣昂、渴望征服,當內心有著這樣的情緒時,不去束縛這種情緒,簡單、純粹、自然地表達在面部,就是最“自然”的表情。在內心深處,身體與意識是一體的,當舞者通過自己的身體,與自我聯系并調整時,舞蹈動作才是真誠的、真實的。跳舞時故意擺出各種表情,或與該舞種的角色塑造相違背,那外在的身體技術動作和內在的情緒表達就會“不協調”,在競賽場上便無法與裁判和觀眾產生“共鳴”。
凡是具有人群影響力的大型活動均會突出妝容的文化符號。拉丁舞妝容中女士的高挑眉,深色眼影突出眼窩的深邃,顴骨的陰影,纖長濃密的睫毛,強調鼻子的立體感,嘴唇多以深色或亮色為主,是典型的我們目前所認知的歐美妝容。男士則較為簡單,主要強調面部線條的輪廓感,一方面這是由于歐美人本身的長相所決定,拉丁舞源于歐美國家,深邃的大眼睛、高鼻梁、面部的輪廓感,較亞洲人有著本質的區別。東方人面部線條相較柔和,因此對于當下亞洲拉丁選手,女性的妝容技巧相較西方面容的先天優勢會更有難度,而妝容的專業度在競賽的整體評判中也占據一定的影響因素。原本是中下層人民的主要娛樂方式的拉丁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流傳至歐洲后,受地域的影響吸收了西方宮廷舞蹈的元素,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協會將其進行規則化,使從自娛性的民間舞蹈發展成為兼具藝術性和競技性的比賽項目,拉丁舞從此也不再只是中低層人民的活動,而是增添了一分西方禮儀色彩。在發型上,女士多以盤發或綁發,男士則為油頭,不允許出現任何的雜發。從視覺效果上給人以“棱角分明”的感覺。規則化后的拉丁舞,女性是高貴的,男性是紳士的。從文化層面,競賽場域下的拉丁舞妝容體現的是一種禮儀和教養,是一種對于比賽、觀眾、對手的尊重。
縱觀競賽場上的拉丁舞選手,無論是男士還是女士均涂抹著古銅色的棕油營造出小麥色的膚色。從歷史上看,黝黑的皮膚是體力勞動者的標志,白皮膚則是貴族光榮的標志,這與植根于黑人文化的歷史屬性密不可分。舞者們在比賽時將皮膚涂抹成古銅色,可以更好的營造一種歷史情境感,將環境與氛圍還原至所發生的具體生活場景,營造出一種跨時空氛圍。這好比許多民族民間舞蹈在表演時對舞臺布景和服飾的要求,拉丁舞者涂抹棕油同場競技,不僅更加原始的還原了“黑人的聚會”,同時,舞者通過這種外在的身體塑造更能在競賽中增強自身的本體感受。
通過研究和學習,在符號學理論的支撐下探究拉丁舞的身體語言所外在呈現的身體能指與內在所指,我們可知,在地域層面上,拉丁舞幾百年演變和發展覆蓋了非洲、美洲、歐洲大部分地區,受種族、地域變遷、生產勞作、兩性觀念、社會制度變化等因素影響,已經不專屬于某一國家或地區,各族人民賦予了拉丁舞紛繁的歷史人文底蘊。拉丁舞的身體語言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是一個由具象逐漸衍化為抽象的過程,是歷史條件下表現人物性格、抒發內心情感、揭示角色關系的身體符號,身體的外在表現形式與內在與之相關的現實事物和情感狀態共同構成了拉丁舞身體語言豐富的表現力。通過符號學的角度探尋拉丁身體語言背后所具有的歷史淵源、文化意義,對于拉丁舞的主體(舞者),受眾(觀眾)提高舞蹈的內在認知,從而深刻的理解拉丁舞,準確的表達拉丁舞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