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茜
(廣西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廣西 南寧 530100)
高校課堂問題行為是指在高等教育課堂上發生的違反課堂規則、妨礙及干擾課堂活動正常進行或影響教學的行為。自1994年周月朗[1]提出大學生課堂問題行為以來,課堂問題行為一直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任課教師的廣泛關注。課堂問題行為不僅會降低課堂教學質量、妨礙大學生學業的完成、影響高校教育教學工作進度,還會影響大學生人格完善。因此,正確認識課堂問題行為,了解其產生的原因以及探究有效管理策略十分重要。
高校課堂問題行為通常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外向性的問題行為,也稱顯性問題行為;另一類是內向性的問題行為,也稱隱性問題行為[2]。顯性問題行為是指那些直接指向環境和他人的不良行為,包括攻擊性行為(打罵攻擊同學、頂撞教師等攻擊性行為)、破壞性行為(大聲說話、做出奇怪動作、敲打桌椅等破壞課堂紀律行為)、不服從行為(不聽從教師指揮、故意違紀、跟教師、班干部對著干等反抗行為),更嚴重的還會出現打架斗毆、相互攻擊等矛盾沖突行為。顯性問題行為會對課堂紀律造成直接的干擾,嚴重影響課堂教學的正常進行,它要求教師迅速做出反應,盡快加以控制,所以教師比較重視。隱性問題行為則是一種比較隱蔽的課堂問題行為,常常表現為“退縮行為”,如害怕與他人交流、總認為自己會受到對方的指責和批評、拒絕他人邀請等,在課堂上常常表現為上課注意力無法集中、經常胡思亂想或者凝神發呆、不敢回答教師的提問、不與同學交流。隱性課堂問題行為是人格方面的內隱行為,其雖然對課堂秩序不會造成直接干擾,但是會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同時也會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和人格完善,因此必須及時發現并采取對策,方能維護學生心理健康。
很多大學生一開始進入大學生活,會覺得不適應,因為他們習慣于高中按部就班的學習模式,依賴教師的指導,心中唯一的目標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學。而進入大學后,沒有了教師的督促,就會變得茫然無措,不知道該怎么適應大學開放的學習模式,有的學生甚至失去了學習的目標,沒有了學習動力,導致產生課堂問題行為。還有一些大學生認為現在社會以能力論英雄,成績對于找工作的意義不大,因此對成績的要求僅僅是及格而已,對學習喪失動力。此外,還有一些大學生缺乏上進心,自律能力弱,當他們對自身專業不感興趣,就會認為學習沒有用處,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學生在課堂上變得不愛學習,有排斥心理,加上自我管理能力不強,逐漸出現課堂問題行為。還有一些學生認為自己所學的課程難度過大。當前,大學生所學的課程專業性比較強,加大了實踐課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所占的比重,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職業教育、能力教育方面的要求也更為嚴格,許多大學生覺得自己無法完成學習任務,不少學生出現了倦怠放棄情緒,久而久之便出現了課堂問題行為。
校內因素首先是教師自身因素。師資力量是一所學校教學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一所學校教師的職稱、年齡、學科專業分布影響整個學校的教學水平。首先,部分學校教師素質良莠不齊,有些教師一套教案用了幾十年從未修改過,還有些教師沒有積極主動去更新自己的知識,這樣就很難讓學生全身心投入課堂學習中去。還有一些教師,不能平衡好科研與教學,將過多精力投入科研,忽視課堂管理能力的鍛煉和提高,導致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降低,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進而產生課堂問題行為。其次,學校課堂的物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對學生課堂問題行為也會產生影響。研究表明,當教室中的環境比較舒適、溫濕度適宜、寬敞明亮,會讓學生有一個愉悅的心情,能更認真投入學習,從而減少課堂問題行為的發生;反之,如果教室光照不足、陰冷潮濕、空間擁擠、教學設備老舊等,學生就容易昏昏欲睡,從而增加課堂問題行為的發生[3]。某些高校教師管理制度不健全,沒有完善的教學管理系統,學校教務管理工作人員缺乏專業知識及工作經驗,再加上平時參加相關培訓較少,造成自身管理意識淡薄,極大地影響學校教務管理質量。同時,由于部分學校對教育管理工作重要性缺乏認識,導致教育管理工作效果不理想[4]。
不良的家庭環境、家庭教育方式,還有不良的社會風氣等校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引發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一是家庭因素。和睦的家庭關系對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尤為重要,如果家庭關系緊張,父母之間經常吵架冷戰,孩子就會變得孤僻、膽怯,從而發生課堂問題行為。還有一些家長過度溺愛孩子,使孩子從小養成自私、任性的不良習慣,極易讓孩子產生課堂問題行為。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大學是自主學習階段,孩子已經成年,學習上的事情父母無須插手,再加上自身工作比較忙,于是極少關注孩子的學業情況,孩子的教育缺少家長的參與,就容易產生課堂問題行為。二是社會因素。隨著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學生的信息有一部分是通過學校以外的大眾媒體獲得的,而社會上經常存在一些不良媒體,他們對自己所傳播的內容未經過任何篩選過濾,僅僅關注流量,這就導致出現大量錯誤、負面的信息。學生受到這些不良內容的影響,很容易失去正確的價值判斷,進而對大學教育內容產生懷疑,失去學習動力,導致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還有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無法自拔,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占用了學習和休息時間,導致學生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或者逃課等。
課堂物理環境指課堂的空間環境和物質環境,主要包括教室的溫濕度、采光度、衛生環境、空間大小、學生座位的編排情況以及教學設備配置情況等[5]。首先教師應選擇科學的編排方式。不同的座位編排方式各有優缺點,比如秧田式,它的優點就是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控制作用,讓教師能更系統地進行授課,也能隨時掌控課堂秩序,有利于端正學生學習態度,提高課堂效率。當然這種編排方式也有不足之處,如教師站在講臺授課,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不利于師生之間的互動,不利于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盡量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編排方式,同時還可讓學生親自參與教室的裝飾設計等,如在班級墻壁張貼名人名言以激勵學生上進,盡量讓學生在覺得舒適的環境中學習[6]。除了座位編排方式,不斷更新教學設備也很重要。現今信息技術發展迅速,許多學校已經實施多媒體教學,利用現代化技術,能夠增強教學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減少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
教師權威是教師在角色要求下控制或約束學生的權力,主要來自傳統、法律、感知和專業4個要素[7]。傳統教育理念中,教師往往扮演控制者的角色,控制學生的思維、空間、時間和權利。促進者才是現代教師的角色定位,教師利用自己的權威,解放學生的思想、時間、空間,把其培養成一個自主發展的人。教師的權威包括教師個人的專業素質、教學能力及性格修養。教師在利用自身權威保證教學順利開展的同時,要強調教師由學生學習的控制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讓學生有自由的學習支配時間,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擁有表現獨立思考、個性化理解的權利。當然,給予學生充分自由,并不代表學生可以肆意妄為,在課堂上,還應有效利用教師權威,保證教學工作有序完成。同時確定課堂活動流程也能促進教學工作有序完成,在課堂一開始,應根據教學需要以及學生意見,制訂出科學的課堂規則,在遵守課堂規則的前提下,學生一方面自覺規范課堂行為,另一方面,教師對學生的獎懲有理有據,做到一視同仁、公平對待,對表現好的學生給予嘉獎,對表現差的學生給予適當懲罰。確定課堂規則后,教師也應嚴格按照規則執行,共同維護教學秩序,保證課堂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是減少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基礎,另外還要增強教學內容的吸引性、趣味性。教學過程也是一個藝術創作的過程,教師使用趣味的教學方式,不僅展現出教師自身的個人魅力,還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這樣才能把傳授知識的過程轉變為學習交流和自主探索的過程。此外,一堂高效率的課,離不開優質的教學內容。豐富精彩的教學內容是減少大學生課堂問題行為最好的方法。優質的教學內容需要教師提前做好備課工作,熟練掌握教材知識,并且與時俱進,增加一些相關的精彩案例,便于學生理解。另外,還要給學生提供表現自我和體驗成功的機會,讓學生有參與感,并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
良好的課堂氣氛能使學生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學習,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而良好課堂氣氛的營造,需要教師精心組織教學活動。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公正評價,對他們寄予合理期望,尊重學生,對學生的態度和藹可親。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根據學生特點進行教學。教師在對待有課堂問題行為的學生時,要做到及時發現并干預,幫助學生糾正不良行為,而對課堂表現好的學生給予鼓勵,在嚴格課堂紀律的同時,營造教師和學生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
大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復雜,其表現既有內隱的,也有外顯的。課堂問題行為在高等教育中比較普遍,不僅影響學生的知識積累、個人社會化的發展,還極大地影響高校人才培養任務的完成,因此,要及時發現學生課堂問題行為,并進行積極干預。只有掌握了課堂問題行為發生的原因以及處理原則,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消除這些問題行為。只有正視課堂問題行為,并做到及時干預和處理,才能保障課堂教學有序進行。目前課堂問題行為管理方法多種多樣,應根據不同的問題類型、學生的個性特點等靈活組織實施。在預防和應對課堂問題行為時,首先要明確我們是要通過這些措施來保證教學盡快回到正常軌道,另外要注意方式方法。消除學生課堂問題行為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不僅是教師和學生,還需要學校以及社會的支持與幫助,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