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廣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體育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55)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類課程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為落實好總書記關于教育的講話精神和中央文件,以“立德樹人”為理念,探究如何在高校網球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或挖掘項目本身蘊含的思政元素,改革高校網球教學,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具有重要的現實和理論意義。
本研究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和邏輯分析等方法,對立德樹人視域下的高校網球課程思政建設進行研究。
“立德樹人”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立德”,即樹立高尚的品德。“立德”思想淵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即:樹立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功勛,留下不朽的言說。可見,樹立高尚的道德品行是一個人成才的先決條件。“樹人”即培養優秀人才。《管子·權修》中記載:“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培養人才用時較長,必須及早、長遠打算。當今之際,立“德”就是要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人”就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立德樹人”理念下的“課程思政”的主要內容是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來說,就是教育和培養大學生以追求理想、堅定信仰、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主要內容的個人品德;教育和培養大學生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教育和培養大學生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教育和培養大學生以尊敬老人、文明戀愛、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
“課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課程”,兩者在內容和形式上具有明顯的區別。思政課程的主要內容是思想政治理論方面的知識,是顯性的思政教育;而“課程思政”則是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知識或素質培養中,或者挖掘專業知識中蘊含的思政資源,是隱性的思政教育。在體育專業知識中“融入”或“挖掘”思政元素成為體育“課程思政”的特色。
以體育人,使學生擁有健康的體魄;立德樹人,使學生樹立良好的品德,“德體雙修”是高校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使命。網球運動有其自身的人文價值,如網球競賽規則、制度和禮儀等規定著運動員在運動場上的言行,運動參與者經過長時間的體驗、接受和實踐后,會內化為他們的思想意識、生活態度等。所以,高校網球課程不但具有發展學生身體素質、培養網球技術和戰術能力、養成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功能,而且在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擔當體育強國使命,培養文明意識、誠信公正美德、頑強意志品質和愛崗敬業精神、團結協作與人友善、樹立終身體育思想等方面都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1)以“體育強國”建設,培養學生擔當體育強國使命,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籌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全民健身戰略與奧運爭光計劃同行,體育強國建設與健康中國同步發展。在網球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學生不斷宣講“體育強國”建設精神,使學生明白“體育強國夢”和“中國夢”密切相關,“少年強則中國強”的道理。身體鍛煉既是個人的事情,也關系到國家的整體強大,使個人事情上升到家國情懷的高度,培養學生的民族使命擔當和愛國主義精神。
(2)以網球運動的人文精神,培養大學生的文明意識和友善品德。
古代網球運動起源于西方的宮廷生活,受到西方宮廷貴族等級、禮儀、服飾、言行等的影響,使得現代網球運動也一直保持著高雅、文明、禮貌的氛圍。如衣著文明:網球比賽運動員不能穿背心,不能赤膊,服裝上沒有號碼,服裝上的商標不能太大,不穿皮鞋或硬底鞋;觀賽文明:觀眾觀看比賽時不得大聲喧嘩,比賽中不能隨意走動,打完一個球之后才可以鼓掌喝彩等;運動員之間的言語舉止也要文雅禮貌。通過對學生講解網球貴族運動的起源與發展演變,以及組織學生觀看網球比賽等,體會和培養大學生文明禮貌的社會道德。
(3)以網球比賽規則的講解和實踐,培養大學生的誠信、公正美德。
任何一種體育競賽都需要公平公正的規則來保證,規則面前人人平等,網球比賽也是這樣。在網球的“信任制比賽”中,因為沒有裁判執法,對落在球場邊線或端線附近球的判定,往往能體現出參賽人的誠信度。因為網球場地比較長、球速比較快,球落在場地底線附近時,打球一方的運動員往往是看不清楚的,這就需要接球的運動員做出誠信的行為,對球的落點做出客觀公正的表達。誠信品質彌足珍貴,通過長期的網球學習和比賽實踐,遵守規則、誠實守信、公平公正的意識會逐漸內化大學生的一種優良美德,做遵紀守法的社會主義新人。
課程思政是上海市于2014年首先提出的教育理念,課程思政以“立德樹人”為宗旨,構建全員、全過程、全課程的“三全”育人格局。高校體育課程作為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積極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如上海高校率先開設了《大國方略》等“中國系列”課程;天津體育學院面向全校學生開設“體育精神、中國精神”課程思政示范課,以增強學生對愛國奉獻、拼搏進取、傳承創新、等精神的理解。但現階段,高校體育技能類課程思政建設成果還是較少,網球課程也不例外,體育類課程思政教學有待于大面積開展。
增強學生體質、學習運動技能和培養終身體育意識是廣大體育教師對于技能類課程教學目標的共識,至于對體育課程思政內涵和目標的理解并不清晰,多數體育老師還以為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政治老師的事情,表現為網球課程思政的意識淡薄。
另外,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建設對網球教師的執教能力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現階段,多數網球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明顯不足,表現在:在教學中課程思政的目標不清晰,課程思政內容不連貫、隨意選擇,思政教學方法手段不恰當等,出現對學生宣講思政理論,硬性進行思政教育的現象。這些情況會影響網球課程思政開展的效果。
在當前的網球教學評價中,對學生的理論知識和技能評定比較完善,但對課程思政的評價內容和標準卻沒有明確規定。雖然,《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版)》中明確提出:體育與健康課程在增進學生身體健康、獲得體育與健康的知識和技能之外,還要注重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也指出:體育課程是寓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學教育、生活與體育技能教育于身體活動并有機結合的教育過程。雖然網球課程教學目標中會設置培養學生意志品質、精神價值、團結協作等,但由于課程思政的效果評價標準和細則不完善,學生的德育效果并不理想。在網球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更多關注了網球知識、技術和技能的學習,對思想品德的培養不夠重視,難以實現網球教學“德體雙修”的目標。
學校領導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召開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專項研討會,制定相應政策,出臺獎勵機制,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體育學院的網球教師要共同召開網球課程思政研討會,根據網球運動的特色,深挖網球運動項目的體育精神和人文精神與思政教育想相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教師在教書育人中處于主導地位。教師的言行舉止、作風、教學態度以及道德修養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高校網球“課程思政”建設,網球教師也是關鍵。發揮網球教師的關鍵作用,首先要提高網球教師自身的思想政治覺悟水平,提升道德修養水平。老師們要自覺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以及《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等重大文件,深刻領悟立德樹人的內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其次,要提升高校網球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網球教師應自覺將思政理論聯系網球教學實踐,根據不同學習內容和學生狀況設計課程思政教學。另外,學校也應舉辦體育課程思政講座、專題報告等,提升網球教師的課程思政育人能力;并激勵老師發揚改革、創新精神,探索高校網球課程思政教學新模式,促進課程思政在網球教學中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