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麗 劉守君 張志佳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北京 100192)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明確講到,體育鍛煉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煉意志。這無疑是對學校體育提出的總體要求。而思政教育作為立德樹人的靈魂工程,不僅要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而且要覆蓋教育的全科目。學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是體育課程與教學領域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學校人才培養體系的理念、任務、方法和過程的總和,也是學校體育落實“立德樹人”要求的基礎工程。盡管學校體育自身就具有德育的功能,但是新的時代,在立德樹人的要求下,學校體育需要進一步提升其思政教育的理論內涵,拓展其思政教育的價值功能,完善其思政教育的實踐形態等。在此基礎上,以形成學校體育與思政教育的合力,從而強化立德樹人在學校體育領域的實踐根基和育人動力。
在體育教育體系中,學校體育是基礎,它肩負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從本質上而言,學校體育“育德”與學生思想品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是相一致的。但是就當前學校體育育人價值的實現來看則顯得有些欠缺。于是不管是從立德樹人的要求還是學校體育自身的發展來看,學校體育都需要進行變革。
按照立德樹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學校體育不僅要與思政教育進行無縫對接,而且還要更新其教學理念,調整教師的專業結構,以為學校體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注入活力和動力。在此,首當其沖的則是要在立德樹人的教育指導下,提升學校體育的思政教育理論內涵。也就是說,學校體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既要配合學校思政教育的總體導向和要求,使得學生能夠自覺地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聯系起來,并培養學生樂于奉獻社會的自愿精神。還要明確其中的立德指向,使得學生在體育技能的學習中,掌握身體運動規律與本質,通過身體教育去踐行德育。
盡管學校體育一直發揮著育人的核心功能,但是縱觀學校體育的教育體系,其育人功能不免顯得有些狹隘,從而滯后于快速發展的社會。基于當前立德樹人的總要求,學校體育不僅要進一步挖掘自身的德育功能,而且還要與思政教育進行融合,建設學校體育思政課程。
通過課程的手段,將學校體育的“立德”功能與“育體”效能與思政教育的價值理念進行深層次的融合,并且著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和德性方面的培養。首先,強化學生在體育技能習得中規則意識、合作精神、堅韌毅力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成,其次,深入學生道德倫理,公民精神,安全習慣等德行的教育。再者,致力學生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滲透。
據目前學校體育踐行思政教育的形態來看,主要是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第一課堂即以體育項目為基礎,開設的體育課程,一般根據學校自身的場地設施和師資力量來開設。第二課堂,不管形式或者內容上,相對第一課堂都更為豐富,包括學生體育賽事,學生體育俱樂部(或者學生體育協會),體育嘉年華等等。就此來看,學校體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大多是建立在現有的課堂基礎上,即在體育課教學或者活動中融入有關思政教育的內容,于是容易流于形式,而忽略了兩者之間的內在關聯性。這就需要學校體育不斷挖掘與思政教育的契合點,展開更為深入的融合,從而完善思政教育的實踐形態。
健全人格,首在體育。體育在促使學生群體超越自我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體質,還能磨練學生的意志,更能健全學生的人格。而這就是學校體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優勢,即它是由體育自身所具有的教育本質決定。基于此,學校體育課程實施課程思政創新改革,是學校體育教育的根本舉措,也是學校立德樹人的重要手段。
我國的體育事業尤其是競技體育從一開始就伴隨著有強烈的愛國主義,這是歷史和國情所決定的,經過日積月累的沉淀和升華,它已經成為是我國的一個優良傳統。新時期,這種優良傳統不但不能拋棄,更要創新進而繼承和發揚。體育賽場上,每當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時候,哪一個國人不為之驕傲,不為之感動落淚。故體育運動中所蘊含的不僅有體育精神,更有愛國精神。我國的體育事業中涌現出不少名人,不僅包括運動員,而且還有教練,更有管理人才等,而他們都是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那么學校完全可以把這些素材編輯成冊作為體育課程的教輔材料,也可以將這些名人的事跡制作成短視頻,在體育課堂上播放給學生看。甚者,在體育課堂上,還能給學生播放體育賽事,與學生分享賽場上運動健兒為國爭光的精彩瞬間等。以這種方法不斷熏陶,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自然能夠得到培養。
經過幾代人的奮勇拼搏和努力,我國走向了體育強國的道路,并且正在向著體育大國的目標邁進。盡管如此,但是“東亞病夫”的恥辱依舊不能忘記。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未來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場所,其所需要的必然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而自強不息的品質則是面對競爭社會而立于不敗之地的基本素養。任何一個體育技能的獲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付出汗水,甚至淚水。它還需要承受身體的苦痛(因為訓練而產生的各種生理反應,有時還會受傷等),有時甚至還有精神的折磨(因為練習了很久,始終沒有進步或者其他)。而學校體育,則是通過教育和引導的方式,將這些所謂的代價降到最低。即讓學生在系統地學習下科學地掌握某項體育技能,并且這一習得過程是相對輕松的。體育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則要不斷地鼓勵學生,如果學生受到挫折,則要對其信心進行重建。反反復復,從而讓學生磨練成自強不息的品格。
學校體育的教育,與其說是專項技能的指導過程,不如說是內在精神的滋養過程。即通過體育的手段,達到精神教育的目標。頑強拼搏作為體育精神的核心要素,自然也是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方面。而這種頑強拼搏的精神,不僅體現在體育課堂學習體育技能的過程中,也體現在課后自我訓練的過程中,更體現在競技體育的賽場上。此外,不管是從影響全世界的奧林匹克精神來看,還是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國人的女排精神來看,其都蘊涵著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而這些實實在在的案例都可以作為學校體育教育的典型素材,尤其是我們的女排精神,它就真切地縈繞在我們每個學生的身邊。就此來看,學校體育在學生頑強拼搏意志的培養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這種頑強拼搏的精神將會被學生帶到其生活以及日后工作的方方面面。
學校體育不僅包括體育技能的傳授,而且還包括形式多樣的學生體育競賽。籃球、足球、排球這是學校體育中最為常見的集體項目。而集體項目的核心就是團隊意識,離開了團隊協作的集體項目是缺乏靈魂的。學校體育中,不管是課堂上的教學競賽,還是每季度的校級競賽,無疑都對學生團結協作意識的培養起到一個強化作用。其實在集體項目的教學過程中,也都在傳遞著團結協作的精神。故集體項目所承載的團結協作意識的培養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即便是單人進行的體育項目,往往也是需要同伴之間的協作。如網球,羽毛球,乒乒球中的雙打,盡管是兩個人之間的協作,但是也體現了一種團結協作的精神。就此來看,團結協作的意識在學校體育教育的過程中無處不在,它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沁潤到每個學生的心靈深處,在不知不覺中獲得這一精神的滋養。
“立德樹人”在學校教育中的落實,不僅僅是某個學段的責任和使命,而是應該貫穿整個教育階段,即小學中學和大學。此外,每個教育階段,學生道德品質形成的特點也存在差異。如,小學生的道德言行形成比較協調,且逐漸進入到分化階段,道德認識能力也相對和諧。中學階段,隨著身心的發展水平趨于穩定,學生的道德發展趨向成熟,道德認知水平得到較大的提高,進入了以自律為主要形式、應用道德信念來調節自身道德行為的成熟時期。就此來看,學校體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在小學階段,則是通過體育活動的形式初步建立其他們勇于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在中學階段,則是通過體育技能的學習建立正確的體育與健康價值觀,具備良好的體育品德。在大學階段,以體育課程的手段使學生自覺地體悟體育運動所蘊含的挑戰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并能將這一精神帶到未來的職業之中。整個教育階段有一條主線也是核心內容貫穿其中,即愛國主義的教育。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爭中,中國民眾所展現出敢于斗爭,眾志成城的精神力量即是中國精神。在這之中,也不乏振奮和鼓舞著國人的平凡英雄,如,鐘南山。鐘南山出生于醫學世家,他從小就喜歡各種體育項目,并且曾經因為體育成績突出,作為北京醫學院的運動員代表,參加了北京市高校運動會。對于他來說,鍛煉就像吃飯一樣,是每天必須堅持的事情。盡管年邁八十,鐘南山還堅持去健身房練力量。這一次,因為疫情,鐘南山再一次出現在廣大人群面前,他身上的優良品質和體育精神所帶來的榜樣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對于此,應該予以宣傳,發揮他在大眾群體中的示范效應。堅持體育運動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所呈現出來的寶貴品質,如勇于擔當、大義凜然、實事求是等。還有其他諸多為了科學事業而勤勤懇懇奉獻一生乃至犧牲生命的科學家們,這些優秀者的事跡以及他們身上的優良品質,都是學校“立德樹人”教育過程中的典型材料,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應。
大學生群體,其心智雖然已經發展成熟,但是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卻表現出不穩定,多向性、反復性和可逆性等較為復雜的特征。除此之外,大學生在學校期間所形成的道德價值觀念將被帶到其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即大學生在其大學學習生涯所形成的道德品質將伴隨其一生。故大學階段,對于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尤為關鍵,且意義深遠。而大學體育,一方面可以通過增強體質完善人格的路徑來實現“實踐育人”;另一方面,則可以通過體育思想、體育文化、體育精神對“大學生個體”進行引導、感化、激勵的路徑來實現“學科育人”。前者即是體育課程育人,它包括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也就是課內和課外,后者即是氛圍育人,不僅包括體育課程的課堂氛圍,而且還包括整個校園的體育氛圍。那么,大學體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則可以從體育課程建設,教師能力發展,體育儀式教育和校園體育文化打造等4個方面來推進。大學里面體育課程的建設,對于普通高等院校公共體育課程來說,主要是尋求內在性的高質量發展,由“工具性”教學向“知識性”教育轉向。在“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下,大學體育教師作為德育的核心主體,其也需要不斷學習來加強自身的德性修為。體育運動本身就蘊含著儀式感的要素,大學體育課程中納入儀式教育,可以借助體育儀式中的特定場景、程序、道義增強大學生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凝聚力。校園體育文化打造即可借助校園品牌賽事、活動來營造,也可以校園中標志性的體育建筑為載體進行開發等。
在新的歷史時期,“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高等教育的靈魂。體育由于自身就蘊含著德育的要素,從而使得學校體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中表現出獨特的先天優勢。學校體育應該發揮和利用好這個“先天優勢”,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有道德、有思想、有格局、有情懷的時代新人。同時,學校體育也應該借助這一契機,從眾多學科中脫穎而出,在未來學校教育發展中獲得一席之地和更多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