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毅 胡玉樂 趙唯含 于 勇 王捷虹
1.陜西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陜西咸陽 712046;2.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消化一科,陜西咸陽 712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作為臨床最為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疾病其發病機制尚未闡明,現代醫學治療手段除改變生活方式、調節心理因素外,藥物治療多從調節胃腸動力、抑制胃酸等方面對癥處理,臨床療效不甚滿意,且目前尚未有公認的特效藥物問世[1]。故針對FD 患者進行個體化治療的探索已然迫在眉睫。中醫藥依據“體質辨識—調整體質—論治功能性消化不良”這一思路,以“偏頗體質”為抓手,通過一人一體質,一人一證型的辨體辨證論治,不僅可以彌補早期FD 防治的不足,而且對反復發作的患者,通過糾正體質,增強機體正氣,為再次治療打下堅實基礎。研究體質與FD 的關系,是在整體上把握個體,掌握FD 發生、發展、演變的規律,從而對此類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養生和康復等均極具指導意義。
本文通過系統論述中醫藥在調理FD 易患者的偏頗體質及相關證候分型的研究成果,以期通過辨體辨證相結合,在預防FD 發生中形成一套切實可行、有效的方案,并通過匯總中醫藥個體化治療FD 方案,為其治未病和治已病的經驗方法提供新思路、新方案,從而達到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變、病愈防復之效果。
中醫認為體質稟賦于先天、攝養于后天,其形成的重要基礎離不開內生潛質,但是體質又是多元、運動而又變化的,并非一生一體質,后天攝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體質的轉化[2]。Wang 等[3]將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過敏質)9 種。
根據現代流行病學調查研究,戴征浩等[4]采用中醫體質量表,對572 例FD 患者進行logistics 回歸分析,發現氣虛質、陽虛質以及陰虛質是FD 多發體質。李善圭[5]對300 例中國FD 患者中醫體質類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濕熱質(13.6%)最為多見,其次為氣郁質(12.7%)、痰濕質(11.3%)、氣虛質(11.3%)。張子涵等[6]收集663 例FD 患者病例資料,總結出消化不良癥狀人群的體質特征總體以氣虛質、陽虛質、氣郁質為主,且與其他體質比較,氣郁體質消化不良的癥狀更為明顯且程度更重。曾志聰等[7]采用王琦標準化的9 種中醫體質量表對200 例FD 人群進行研究,發現FD 患者明顯傾向于氣郁質、濕熱質,其中男性以濕熱質為主,女性以氣郁質為主。毛艷[8]選取523 例FD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發現陽虛質(24.6%)、氣虛質(19.4%)、氣郁質(18.1%)是易患FD 的主要體質類型。林蕙凝[9]分析150 例FD 患者中醫體質,結果顯示陽虛質、氣虛質、氣郁質占比較高。王銘樟[10]通過調查128 例FD 患者,發現氣郁質占64.84%,非氣郁質占35.16%,從而得出氣郁質是FD 患者的多發體質。
綜上所述,FD 患者中醫體質分布以陽虛質、氣虛質、氣郁質、濕熱質為主,但仍存在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對于中醫體質的辨識,是繪制證候狀態標準曲線的基礎之一,體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疾病證候的傾向,因而臨床中FD 患者多以脾胃虛寒證、脾虛氣滯證、肝胃不和證、脾胃濕熱證常見。
中醫認為體質的特殊性是在先天稟賦基礎上,加之緩慢的、潛在的環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從而在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這也決定了體質的可調性。通過指導偏頗體質者開展相應的食療、藥膳、干預其情志、行為生活方式,以及運用中藥、針灸等,進行系統而規范的調治,可預防性消除疾病發生的內在危險因素,故臨床當辨體為先,調體為本,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
正所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陽虛體質者在春夏之季要注意培補陽氣,提高冬季的耐寒力。還應加強體育鍛煉,如太極拳、五禽戲等[11],通過“外練筋骨皮”以達到陰陽平衡狀態。膳食對調理偏頗體質亦有重要意義,正如《內經》言:“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合理科學的膳食搭配,有助于體質處于平和狀態。宜食韭菜、南瓜、平菇、生姜、牛肉、羊肉以及當歸生姜牛肉湯等具有溫陽健脾暖腎功效的食物。對于陽虛偏頗體質者當以補腎溫陽,益火之源為用藥法則,可用補骨脂、仙靈脾、巴戟天、淫羊藿等,猶如春日之暖。選方常用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等,但在溫壯陽氣的同時,當佐入少量滋陰之品,例如熟地、山茱萸等[12],正所謂“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針灸方面[13]:常選具有溫陽作用之穴神闕、氣海、關元、中極等,亦可在三伏天或三九天自然界陽氣最充盛時,配合艾條溫灸足三里[14],以溫中散寒,調節胃腸功能。
氣虛體質者喜靜懶動,不利于氣血的運行輸布,當以柔緩運動為主,尤適宜慢跑、健步走等,當循序漸進,則可補益肺脾、固攝腎氣、強壯筋骨,逐漸改善氣虛體質狀態[15]。宜食山藥、紅薯、紅棗、雞肉、牛肉等,通過飲食調養來補氣、益氣、行氣。亦可用生谷芽、生麥芽(去皮為宜)之類,補益胃氣,幫助消化和輸布營養。對氣虛體質的藥物調理當以健脾益氣行氣為法則,選用人參、黨參、黃芪、黃精、白術等藥,臨證時對于清陽下陷之人,方用補中益氣湯;對于中焦之氣不足之人,方用四君子湯[16]。針灸方面:選用扶正祛邪之穴涌泉、足三里、神闕等,以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
氣郁體質者應保持心情愉快,順情解郁,培養開朗、豁達的心境。通過增加戶外活動調理氣機,舒暢肝氣[17],如練習“六字訣”中的“噓”字功。飲食調養方面,可食用理氣作用的食物(蕎麥、韭菜、茴香等);亦可少量飲酒,疏通血脈,條暢情緒。中藥調理當以疏肝理氣,開郁散結為法,常用橘皮、青皮、枳實、木香、香附等,但要掌控用藥的法度,防其過燥之性,損傷陰液。臨證時可用柴胡疏肝散、逍遙散等。針灸方面[18]:擇經以任脈、胃經和脾經為主;選穴以“新十針”為主,倡導內外兼治,疏理氣機。
濕熱體質者,適合做一些高強度、大運動量的鍛煉,例如長跑、爬山等,消耗散發體內熱量,排除多余水分,清除體內濕熱邪氣[19]。飲食調養:忌暴食暴飲,少吃大熱大補及肥膩、甜味之品;宜多食清化利濕的食品,如蓮子、赤小豆;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果蔬,如冬瓜、絲瓜、苦瓜、黃瓜等,有助于通便,防治濕熱郁積。調體的主藥[20],可用苦寒泄降祛濕熱,徹上徹下盡可除的黃芩、黃連;甘寒淡滲利濕熱,表里上下三焦消的滑石;微苦微辛微寒法,內外濕熱皆可化的茵陳。臨證選方常用甘露消毒丹、藿樸夏苓湯、連樸飲等。針灸方面:選用內關、合谷、中脘、天樞等,濕蘊中焦加豐隆、內庭。
體質狀態反映正氣強弱,體質的差異性對致病因素有著不同的易感性,對某些疾病有著不同的易患性、傾向性,而表現出不同的證候類型,即陽虛質、氣虛質、氣郁質、濕熱質這四種偏頗體質,在FD 發病中多見于脾胃虛寒證、脾虛氣滯證、肝胃不和證、脾胃濕熱證。體質是某些疾病、證候發生的基礎,并且影響著證候的類型、性質以及從化,故臨床當辨因人、因證之別,人者為本,證者為標,證隨人見。
脾為陰土而用陽,主運化,胃為陽土而用陰,主納食消谷,脾胃居中焦,陰陽相配,升降相濟,為氣機升降出入的樞紐。若素體中焦虛寒,再過食生冷,損傷中陽,陰寒內生,則腹中冷痛、喜溫喜按,食谷不化,或納少腹脹諸癥叢生。緩中膠囊具備多環節、多靶點、多方位的作用特點,治療脾胃虛寒型FD 患者,臨床療效顯著[21],并且此中藥復方中白術、木香的現代藥理明確表明兩藥可促進胃腸蠕動以及消化液的分泌[22-23]。廣西名中醫黃貴華教授的經驗方加味理中湯聯合韋氏整脊手法,治療FD 脾胃虛寒證療效優于單種手段治療,此方法既以內治法改善了患者的體質,又可使外周血胃動素含量增高,膽囊收縮素降低,從而加快胃排空,減輕餐后上腹部飽脹感[24]。陳敏軍等[25]使用隔藥餅臍灸對脾胃虛寒型FD 的治療作用是多種因素參與發揮的“綜合效應”,亦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脾胃為中焦及氣機升降樞紐,脾升則健,胃降則和,若脾胃受損,升降失常,其腐熟食物功能降低,則表現為脹而不能食,噯氣等。杵針聯合六君子湯[26]治療脾虛氣滯型FD 效果確切,且單用杵針治療也可有效改善其癥狀,促進胃排空,增強胃竇收縮,為臨床治療提供新思路。健脾理氣的中藥可以調節血清胃動素(MTL)、胃促生長素(Ghrelin)水平,改善患者近端胃排空率及半排空時間,降低內臟敏感性,從而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27-28]。名老中醫付燦鋆治療功能性胃腸病用藥遣方時,脾虛氣滯多用《外臺》茯苓飲,脾虛不運多用香砂六君子湯,臨床療效顯著[29],五磨飲[30]可以改善脾虛氣滯型FD 大鼠胃腸動力,其作用機制與調節腦-腸軸一氧化氮合酶(iNOS)、P 物質、5-羥色胺密切相關。依據以上相關文獻發現,其健脾理氣組方均以香砂六君子湯為基礎,并從相關檢查及癥候評分進行佐證,健脾理氣組方是治療脾虛氣滯型FD 的可靠選擇。
本病病位在胃,但與肝脾關系密切。正如《景岳全書·痞滿》:“怒氣暴傷,肝氣未平而痞”,木曰曲直,其性疏泄,情志不暢,氣機阻滯,肝失條達,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故見脅脹竄痛,痞滿不適,噯氣則舒等癥。疏肝和胃方(四逆散加味)[31]治療FD 肝胃不和證,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消化不良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原絡配穴法結合四磨湯治療FD 肝胃不和證效果顯著[32],以沖陽穴和公孫穴調理胃經脾經,四磨湯疏肝和胃,兩者相輔相成,促進患者胃腸蠕動,提高生活質量。周麗等[33]通過電針治療肝胃不和型FD 患者,療效較佳,并且通過調節血清胃動素、胃泌素以增強胃動力,改善胃腸功能。
李東垣《蘭室秘藏》曰:“脾濕有余,腹滿食不化。……亦有膏粱之人濕熱郁于內而成脹滿者。”濕熱內蘊脾胃,氣機不利,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濕濁郁而化熱,故見脘腹痞滿不舒,口中黏膩不適等。三仁湯治療脾胃濕熱型FD 效果確切,可有效調節患者胃腸道激素紊亂,改善患者胃腸道功能障礙,且安全性高[34]。清胃消痞方治療FD 脾胃濕熱證的效果優于枸櫞酸莫沙必利分散片,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中醫癥候,降低復發率[35]。楊蓓等[36]運用清胃散加減治療FD 脾胃濕熱證,癥狀改善及中醫證候療效均優于對照組(多潘立酮)。郭彥清等[37]運用自擬清熱化濕方治療FD 脾胃濕熱證,集芳化、清燥、淡滲、和中為一體,調節胃腸激素和細胞因子,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從多方位整體調理胃腸功能。
研究體質與FD 的臨床觀察類文獻較多,但多為相關性研究,而FD 發病傾向與體質及相關證候類型的相關性研究較少,而且對于FD 早期進行易患體質調節的系統調理方案少有涉及。中醫藥治療FD 在傳統療法基礎上,又沿襲了現代醫學治療該病的優勢,并且形成了現代中醫治療FD 的新模式[38],另外就預防調治FD 來說,醫食同源、中醫特殊技術療法越來越受歡迎,積極探尋此類中藥、膳食、中醫技術療法將是防治FD 的新契機。
本文期望通過對中醫體質和FD 的探討,深化對辨體調體與辨證論治的認識,使遣方用藥更具個體性、針對性。對FD 偏頗體質人群進行早期調體干預,將會降低FD 的發病率。并且對于慢性、反復發作性FD,可以將中醫辨證論治與食療、藥膳結合,干預其情志、行為生活方式、針灸有機結合,采用綜合療法,緩解患者癥狀的同時,改變體質偏頗狀態,使之趨向平衡。“體質辨識—調整體質—論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三位一體,度人體之本,審邪氣之要,抓當下之關鍵,以達論治之精準,為FD 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