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穎 關曉光 曾雪璐 何 暢 李秀巖
1.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藥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建設教育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教育現代化、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目前已有部分省市出臺了關于推進新時代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的文件,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是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要求的。結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中指出的中醫藥發展基礎和人才建設薄弱的問題,提出從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成長途徑和健全人才評價激勵機制方面加強人才隊伍建設[1-2]。在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國家層面對中醫藥改革和發展非常重視,如何在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培養中醫藥管理人才為中醫藥的傳承創新做出貢獻成為了亟待思考的問題,同時中醫藥管理人才的培養也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和發展挑戰。
新時代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應該著力推進“雙一流”建設。逐漸完善高校分類發展體系,引導高校科學定位、特色發展。著力調整教育類型結構,優化高校和學科專業布局,優化高校的布局結構,建立與城市發展規劃和產業結構布局相適應的教育空間布局。以學科為基礎加快高校的“雙一流”建設,實施高水平應用型專業建設,深化實施一流學科建設,打造一流學科專業,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一流的課程教材體系,科學制訂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創新課程形式,推動優質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逐漸完善教材制度和規劃教材建設計劃,增強教材的思想性和科學性,完善教材編寫[3-4]。
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指示,高質量的教育教學能力水平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教育全過程。對教學管理制度進行改革,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推動課堂教學改革,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考核評價,貫穿服務育人的理念和要求,圍繞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潛能進行教育教學改革。以德施教,堅持師德師風建設,推動師德建設常態化[5]。開展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和培訓,積極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活動,提高教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育教學的能力。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指出要緊跟時代發展的多樣化,提升一流人才培養能力和創新能力,加強創新人才特別是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增加應用型、復合型、技術型以及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比重。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應該以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復合型以及創新技術技能型為目標,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樹人為本、樹人以立德為先,回歸立德本位,踐行和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人才的品德修養,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引領和塑造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培養人才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6-8]。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為我國中醫藥國際化發展帶來了歷史性的機遇,中醫藥的國際化發展離不開中醫藥管理人才的支撐。中醫藥保健食品、中醫藥的“治未病”思想以及中醫在治療慢性病、老年病和疑難雜癥方面凸顯的優勢逐漸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中醫藥自身的優勢和特色符合國際醫療發展的趨勢,能夠滿足國際醫藥市場的需求,同時順應了中醫藥國際化的發展方向。目前我國部分省市已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了“岐黃中醫學院”和中醫中心,外派名中醫去義診和教學,為當地培養了許多中醫藥人才,與此同時也有沿線國家來我國參觀體驗、交流醫術、舉辦義診、開展中醫藥服務、中醫藥教育和培訓工作等。在互聯互通和國際交流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中醫藥管理人才,特別是具有中醫藥學緣結構和知識結構的中醫藥管理人才[9-12]。
中醫藥現代化應正確處理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堅持中西醫并重、中西醫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的模式,借鑒現代醫學、生物學、信息學、管理學以及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多技術結合、多學科融合[13-14]。在改革和完善中醫藥管理體制機制方面,需要完善中醫藥價格和醫保政策、完善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對中藥注冊進行管理,制訂中藥審評審批管理規定,建立多部門協同的監管機制。中醫藥的現代化對人才專業方向的需求呈現出細化和多樣化的趨勢,需要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工商管理以及信息管理專業的人才。例如,在中醫藥信息化管理上,缺少既了解中醫藥知識又懂信息管理內容的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在中醫藥行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方面,缺少藥事管理法學、衛生法學和知識產權法學等具有法學專業知識的人才。
中醫藥產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和發展前景,中醫藥產業已經初步形成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體、以裝備制造業為支撐、以商業為樞紐的中醫藥產業體系。產業發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中醫藥產業技術標準和規范化水平逐漸提高,出現了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中醫藥企業和產品,中醫藥產業的附加值逐漸提升。但與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率大的幾個支柱產業比較,中醫藥產業的規模和成熟度還遠遠不足,尚屬于幼稚不成熟的產業。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由“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的過程中催生了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的發展,人們對中醫健康管理的需求急劇增加,盡管一些高校開設了中醫康復學、中醫養生學、健康服務與管理等專業,但仍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15-16]。2013 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到2020 年建設覆蓋全生命周期、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服務業體系,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8 萬億元以上。”政策的出臺為健康服務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遠期內將需要大量的健康服務業相關人才以及健康管理人才,這就需要中醫藥高等教育適應大健康時代的需求積極培養人才。
目前中醫藥院校中衛生事業管理類的專業尚未形成科學合理的中醫藥管理人才培養機制,這阻礙了中醫藥管理人才的高質量培養。目前,我國已有42 所高等中醫院校,其中大部分都開設了管理類專業,但中醫藥院校管理類專業的課程設置、培養方案與其他高等教育院校趨同,沒有體現出中醫藥院校的優勢和特色,沒有將現代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與傳統中醫藥理念相融合[17]。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中課程涉及面廣而不精,課程設置缺少科學指導,往往缺乏理論性和應用性,或者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存在邏輯順序混亂的現象。
我國中醫藥衛生事業的改革不斷進行,而中醫藥管理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知識儲備和實踐能力不能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培養內容存在滯后性。在人才培養內容上重理論而輕實踐,缺乏管理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參與衛生組織管理、衛生資源管理、衛生事業管理、中醫機構管理的實踐機會少,對社會實際需要的能力培養匱乏,培養的中醫藥管理人才素質和能力偏弱[18]。有關中醫藥管理的創新人才培養內容缺乏,在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應以橫縱項目、各類課題、實踐競賽等為平臺,結合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符合中醫藥管理創新人才發展的培養體系,培育高素質、高質量的中醫藥管理人才。
由于中醫藥院校的管理類專業底蘊薄弱、學科發展不完善、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在中醫藥管理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也暴露出了師資能力不足的問題。如中醫管理學的教材編寫滯后,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于最新的中醫管理制度規范只能依靠教師的教學內容更新,存在隨意性和盲目性,這也對師資力量提出了很大的挑戰。而中醫管理類的教師有一部分非中醫管理類專業畢業,其學緣結構多來源于綜合性院校的經管類專業,缺乏中醫思維,還有一部分學緣結構是中醫類,則管理思維不足,中醫藥管理的師資能力不足問題是中醫類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加強中醫藥管理的師資隊伍建設,提高中醫藥管理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有利于中醫藥管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中醫思維的來源是中國文化、中國哲學,如講究陰陽對立和五行生克,堅持真理是統一體。中醫思維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中醫藥管理知識體系和提高中醫藥管理實踐能力[19]。在中醫藥管理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該加強中醫思維的培養,特別是針對中醫藥管理人才這樣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點不是深厚的中醫中藥專業知識,更多的是培養學生對中醫的堅定信念和初心。現在有一些學中醫而不信中醫的學生,往往是源于中醫思維、中醫文化培養的缺失。中醫藥院校管理類專業的學生應該把中醫思維模式的培養作為優勢和特色,培養中醫思維的同時融入管理學理論和現代管理技術方法,將中醫思維模式加以重點培養和突出培養,以提高中醫藥管理人才的社會競爭力。
中醫藥管理人才主要是面向中醫藥管理機構、中醫醫療機構、中藥相關企業、中醫藥社會組織等培養兼具中醫藥和管理專業背景的人才,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該將中醫藥培養、管理學培養和實踐技能培養相結合,構建多元化參與的人才培養機制。建立和完善中醫藥管理學學科,優化中醫藥管理人才培養的成長途徑,通過各類項目和平臺等造就中醫藥管理的拔尖領軍人才。針對中醫藥管理學學科基礎薄弱的實際情況,應該不斷摸索和借鑒國內外管理類、中醫藥類學科發展較完善的經驗,有效地將“中醫藥”與“管理”融合發展,探尋融合的機制和路徑。將中醫藥管理人才培養的層次提升,增加中醫藥管理學碩博學位的培養人數,進而提高人才培養層次。
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是新時代高質量發展下國家層面非常重視的教育工作。中醫藥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是中醫藥管理人才培養的必然需要,應將中醫藥管理人才的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相融合,培養中醫藥管理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中醫藥管理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主要從中醫藥管理的創新思維和創業實踐入手,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中醫藥產業發展需求,培養具有中醫藥管理專業知識和創新精神的時代新人[20]。對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設置進行調整,融入創新創業類教育課程,重視課內外的各種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和實踐。培養和提升中醫藥管理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在傳承和創新中醫藥事業中發揮中醫藥管理人才的力量。
在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人們對于健康的需求十分迫切,這無疑催生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以及中醫藥管理人才的需求。機遇與挑戰并存,榮耀與艱辛同在,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