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健男 王 蒙 司 維 王知斌
1.黑龍江中醫大學藥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職業學院通識教育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從古至今,中藥學都是我國醫學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健康的日益重視,中藥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占據了極為重要的位置,使中藥學得到迅速發展[1-2]。中藥學在我國歷史悠久,是我國的傳統民族產業,是目前快速發展的新興產業,也是我國獨具特色的醫藥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發源于我國黃河流域,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用藥治病理論[3]。中藥的療效大都經過幾千年來前人的摸索與經驗累積,但中藥化學成分復雜,作用機制不明確,中藥質量控制的問題制約著中藥的進一步發展。所以急需有扎實中藥學理論基礎和較強動手能力的應用型、創新型人才。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重點發展中醫藥產業,建立了一批中醫藥高等教育機構,培養專業的中藥學人才[4]。經過多年的努力,中藥學不斷發展,各專業之間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中藥學學科,同時也培養了大量專業人才。經過對中藥學學科建設的現狀進行深入研究以后,我們認為高校應加強中藥學學科建設以及一流師資隊伍的建設。
中藥學主要是研究中藥的基本理論和常用中藥的藥性、作用、臨床應用等知識的一門學科。中藥學是中華民族的醫學文化遺產,在我國已有5000 多年的歷史,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為《神農本草經》,全書記載了365 種藥物,為中藥學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石,對中草藥的發展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隨著中藥學的發展,歷代名醫不斷總結,此后又出現了許多藥學論著,如《唐本草》《本草圖經》《素問藥注》《本草綱目》等,為中藥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我國的科學技術手段處在發展階段,醫藥衛生專業人才緊缺,政府把重點放在了中醫藥事業的繼承和發展上。自1956 年來,在南京、成都、北京、上海和廣州相繼建立了中醫學院,到1958 年相繼增設了中藥學本科專業,并出版了第一套《中藥學概論》和《中醫學概論》教材供學生參考學習[5]。隨著《中醫藥發展戰略》《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等文件的逐步實施,中藥學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截止到2019 年,已有將近100 所高等院校開設了中藥學專業,并下設了多個二級學科如:中藥化學、中藥炮制學、中藥鑒定學、中藥藥理學、中藥藥劑學、臨床中藥學等。中藥學學科經過不斷地發展、多學科交叉互融,已經形成了較完整的理論體系[6]。
自從西醫進入我國以來,已逐漸主導了我國的醫療市場。但是,相對于西藥,中藥因副作用較小、順應性較高、價格低等特點,使其逐漸受到更多人的青睞。伴隨著中藥現代化的不斷發展,各種現代化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中藥的生產研發,并取得了許多輝煌的成果[7]。尤其是屠呦呦教授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從中藥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有效控制了瘧疾的蔓延,并獲得諾貝爾獎,這極大地提高了中藥的國際地位。我國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建立了中醫學術體系,但是由于西醫對我國中藥產業的沖擊,再加上中藥起效慢、成分復雜、作用機制不明確、質量控制困難,導致我國中藥學的發展有很大的阻礙。雖然近年來研究中藥的熱潮有增無減,但是中藥學學科的院士、長江學者、新世紀優秀人才和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較少,國家科技發明獎也較少,優博論文數目更是寥寥可數[8]。中藥傳承發展,人才是根本。跟西醫院校比較,如今中醫院校的招生人數僅為其1/5。本科院校開設的中藥學專業大多以課本上的基礎知識為主,學生課外實踐內容相對較少,導致學生只知藥名而不識藥物原植物、只知其藥理作用和書本的用法用量卻不知如何施藥與辨證加減,把自己培養成藥品供應者而不是藥品服務者,“紙上談兵”現象越來越嚴重[9-11]。因而,現在中藥學教育正在從單一教學模式向內涵式發展、從理論向實踐轉變。通過調整課程設置、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中醫藥思維等,推動中藥學發展進程。大健康產業的蓬勃發展,給中醫藥領域帶來了機遇同時也伴隨著挑戰??萍几咚侔l展的今天,基因工程和現代分子技術的相繼問世,中藥的研究方法越來越先進,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給中藥學學科注入了新的思想、新的方向,擴大了中醫藥領域的發展,但中藥學學科建設能否適應并抓住機遇,提高其社會地位,需要中藥學專業人士共同的努力與探索。
我國中醫學和中藥學領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兩者卻呈分裂式發展。中藥學學科主要注重藥物研發,努力開發新藥,中藥配伍理論知識基本摒棄。久而久之,中藥學專業的學生潛意識認為臨床配伍跟自己沒有關聯,把自己培養成只能簡單識別和應用中藥的單一人才。中藥技術人員只是按部就班依照處方拿藥,基本不會檢查處方配伍是否合理,臨床用錯藥和濫用藥的情況時有發生,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引發醫患糾紛,同時也使中醫藥的信譽降低,不利于推進中藥學學科發展[12]。
中藥的療效是幾千年來歷代名醫自身經驗的不斷總結,但目前很多學者過分注重“唯成分論”,用西藥的標準來衡量中藥是否有效,不探討藥物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炮制加工、藥物配伍后所產生的相生相克原理等,失去中醫藥傳統的韻味。中醫附屬醫院內,雖名為中醫醫院,但望、聞、問、切、針、灸等傳統中醫診療手段已很少見,取而代之的是大型醫療設備,如電子胃鏡、計算機斷層掃描術、彩色多普勒超聲等的檢查手段。中醫接診后基本全用西醫設備做檢查診斷,使傳統的中醫藥特色診斷方式得不到傳承和發展,中醫診斷水平不但沒有提高,還由于西醫診斷設備的簡單易行,使中醫診斷手段越來越少用了。中醫藥西化現象嚴重,而其本身的特色與特長日漸消失,這對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產生不利影響[13]。
目前大多數高校的教學模式主要以講授基礎課程為主,對學生的課外實踐能力要求較低。學校投入實踐教學的經費和教學硬件設備較少,教學模式單一乏味,沒有給學生提供深入學習的條件,難以充分傳承中藥學文化[14-15]。長此以往,學生們只知背中藥口訣卻不識藥,這不利于中藥學學科的進一步發展。
部分高校中藥教研室高尖人才、學科帶頭人等嚴重缺乏,教師隊伍中助教居多,課程設置不合理。因師資缺乏,往往會出現一個老師帶多個班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老師的工作負擔,同時也會影響學生向老師求教的學習熱情?,F在,社會的更新換代速度非常快,而人才引進和教師進修、攻讀學位的意識不強。目前中藥學發展似乎遇到了瓶頸,研究成果大部分止于表面沒有進一步探討,缺乏具有深度的研究論文,這都提示中藥學學科亟需完善師資力量建設[16]。一個學科如果缺少引領者,發展步伐就將跟不上時代進步。
中藥在我國發展歷史最悠久,但如今我國中藥的國際地位卻遠不及日本與韓國。在國際市場上日本中成藥出口額已占80%,韓國占10%,而中國只占5%,我國是中藥材原材料出口大國,但中成藥出口額卻逐漸下降[17-18]。在世界衛生組織的推動下,國際上一些國家開始承認中藥,但是,中藥材的生產和開發缺乏嚴格的質量標準和有效的市場監督,導致產出的中藥材質量參差不齊,甚至會出現重金屬含量超標和農藥殘留等問題。日韓、歐美國家利用現代科技研究中藥并建立中藥研究基地,與中國競爭中草藥國際市場。中國物產豐富,其他國家從中國以低廉的價格進口中藥原材料,然后以高出10 倍以上的價格返銷中國,這難道不值得我們的思考嗎?如何搶占國際市場、提高我國中藥的國際地位,這也是中藥學學科需要突破與解決的問題。
中藥教育發展與中醫發展應是共生、共存、共同發展的,兩者不是獨立的個體。沒有中醫學就沒有中藥學;沒有中藥學,中醫學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失去發展的動力。我們不能一味地追求西方醫學而擯棄我們本土的中醫藥,我們應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吸取西方醫學精華,去其糟粕,努力做到中西醫結合,最終使中藥服務于臨床,幫助患者遠離病痛。在2012 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中藥學專業下設了若干分支學科,使中藥學專業向多元化發展,有助于提高學生某一方面的專業技能,為社會輸送更加專業、專一的人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其中一個分支學科,例如在專業課學習階段可以選擇中藥方劑學、中藥藥理學、中藥化學、中藥分析學以及中藥藥劑學等專業,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聯系進入相應的課題組,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專業技能的訓練,不用再籠統的掌握整個中藥學理論,滿足社會對高水平和高素質中藥人才的需求。
在保留原有教學的條件下開設選修課,拓展學生的知識層面。本科生創新創業訓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如火如荼,可以組織任課教師指導本科生參加國家級、省級及校級的創新項目,根據學生所選擇感興趣的專業,讓本科生獨自完成一部分中藥學相關實驗,進一步提高本科生的專業技能。沒有參加各級本科生創新創業訓練的任課教師,可以組織完成本學科內的專業技能培訓組,讓所有的老師都參與進來,與本科生建立良好的溝通紐帶。由于中藥學知識量大,學習起來枯燥乏味,老師還可以布置一個與本課有關的課外專題,學生們通過分配小組共同合作完成,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和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堂上學生把自己收集的資料分享給大家,通過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等來提高學生的溝通與演講能力,對于專注研究科研工作的學生來說溝通交流是他們必須掌握的能力,但同時也是他們所缺少的[19-22]。學生通過課上與老師、其他同學的互動,可以從中找到演講的技巧以及在回答問題中學會自我表達、自我鼓勵,從而提升自己對中藥學的興趣,老師能從學生演講的過程中找到其優點與不足,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利于他們的發展。
百年大計,教育為先。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談發展,都離不開教育,培養高科技創新型人才離不開老師這個引路人。首先,學校應建立完善的遞進式教師培訓制度。在保證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應分期分批、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的組織各級別教師參加國內短期培訓,進而參加國外進修計劃。確保各專業教師能有效地掌握國內兄弟院校的優良教學手段和方法,吸取國外相關高校的教學特點和教學精華。高校應與中藥相關企業進行合作,在解決本科生畢業專題場所的同時,定期組織各級教師參加中藥學相關企業內部的參觀和培訓,拓寬教師的視野,讓教師們掌握當前中藥學研發的熱點,掌握目前企業的發展動態,以免在教學過程中紙上談兵,嚴重脫離社會實際需求。高校還要建設中藥學師資隊伍,通過完善學校制度和建立中藥學平臺,吸引優秀中藥學人才,并提高師資隊伍的凝聚力。此外,還要健全教師教學檔案。根據教授、普通教師和外聘職員的學術水平和教學能力,做好教學教育工作,使老師之間互相學習交流、取長補短,建立一支有活力的優秀團隊。適當提高招收中藥學學生門檻以優化生源,學校要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老師應多布置一些開放性課題,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習興趣。除了日常上課外,學??梢詫嵭斜究粕鷮熤?,即給每位本科生配備特定的導師,方便學生面對面的與老師交流[23]。學生可以根據導師的安排提前進入實驗室,從而提高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們的科研興趣,開拓了他們的視野,為以后的深入研究奠定更好的基礎[24]。
2013 年9 月7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作演講,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即“一帶一路”方針,建立與周邊區域合作的平臺,中醫藥緊跟國家步伐擴大在沿線國家的推廣?!耙粠б宦贰睘橹嗅t藥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但中醫藥在“走出去”這個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因為各地的風土人情和法律法規等存在差異,還有一些問題要解決。國內中醫藥大學通過與其他國家聯合創辦中藥學有關的講座,讓他們了解中醫藥的魅力,還可以通過招收留學生、出版相關的英文版中藥學書籍和舉辦中藥學國際交流研究會,更好地解決跨文化交流、標準銜接和教育互動等多重問題。不僅要了解其他國家對中醫藥的認知,還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中醫藥人才,提高國內外中醫藥文化氛圍,從而真正地將中醫藥帶向世界。
中藥學發展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屬于我國本土的知識產業。古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而今,通過現代技術,深入對中藥的生產和研發,推動中醫藥的發展。雖然中藥學在我國的歷史悠久,但頂尖的中藥人才卻很少,沒有完整的體系來發展本學科,再加上現代以來西方醫學的迅速發展,逐漸主導了醫療市場,嚴重阻礙了中醫藥的發展。在屠呦呦教授因研發青蒿素而榮獲諾貝爾獎后,中藥的國際地位已然有所提高。中藥學的建設與發展是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的重要一步。目前,中藥學的建設與發展處于初級階段,同時國家政策也大力支持中醫藥領域的發展,由于專業人士的缺乏,這也使得中藥學成為了一個具有潛力的發展學科,同時可以起到促進就業的意義。